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在读学生赵明慧撰写。本文聚焦北京地区近现代735本气功书籍,分类梳理其类型、探析出版规律,挖掘整理价值,为全国气功书籍研究与中医气功文化传播提供参考。
赵明慧 李依莲 李新 杨秀明 张海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北京 100029)
摘要:目的:以北京地区为试点,进行近现代气功书籍资源整合,探寻文化脉络,传播中医气功文化。方法:以“北京”“气功”为检索词,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读秀等数据库检索北京地区气功书籍,对结果进行分类整理。结果:共检索735本北京地区气功书籍,具有理论介绍、功法教学、临床实践三大类,不同时期书籍数目的多少与气功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结论:北京地区气功书籍整理具有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临床价值,全国气功书籍具有深入整理、研究之必要,有利于全国气功书籍的整理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发展。
关键词:气功;北京地区;图书整理
气功作为中医文化中悠久的、历久弥新的组成部分,它所反映的是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历史沉淀,它是一种具有较高的代表性的文化要素。
当今时代,进一步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促进文化大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气功文化资源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区域特有的精神文化特质的载体,更是文化与风俗的传承与脉络,而书籍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做好气功书籍的挖掘与整理研究不仅是对地域性中医气功文化保护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手段[1]。
1北京地区气功图书整理
本研究依托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以北京地区为例,采用“气功”“北京”为检索词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读秀等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并进行书籍筛选,对记载有北京地区传统的气功文化的书籍进行梳理,共搜集了北京地区气功相关书籍735本,出版时间涵盖近现代(从1932年至今),并根据书籍内容按照理论介绍类、功法教学类、临床实践类对其进行分类,就北京地区丰富而独具特色的中医气功文化书籍进行深度挖掘与整理,以北京为试点对全国气功文化资源发展和传承做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探索。
1.1书籍功能分类
根据已检索的735本北京地区气功书籍,分析书籍内容并进行归纳,笔者基于书籍功能性与实用角度将其分为三大类:理论介绍类、功法教学类与临床实践类。
1.1.1理论介绍类
中医气功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以调身、调息、调心为基础,力求达到三调合一状态的身心锻炼技能,理论介绍类书籍即介绍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气功源流、基本内涵等书籍,大众可以通过此类书籍对中医气功有一个总体认识,揭开中医气功的神秘面纱,能扭转大众对中医气功的原有认识,打破刻板印象,有助于气功功法的传播。
大众多通过健身、养身以及在疫情期间气功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了解气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经笔者调查,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首,北京、吉林、陕西等22个省市共发布新冠肺炎中医气功干预指引共55篇,在新冠肺炎的预防、康复上起到卓越的作用,其中提到八段锦、六字诀、太极拳、五禽戏几种气功功法,在切身投入练功时,功法理论作为宏观的指引必不可少。如分别于1992、1993年庞明所著,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智能气功科学概论》与《智能气功科学精义》两书,论述了气功及气功科学的根本科学规律,为气功学科提纲挈领的必读书籍,贯穿各家功法,融会贯通,体现了气功学问的精髓。论述气的概念、气功的定义、不同流派、气功的发展意义与气功之于人类文化的意义,并科学地讲述了气功科学、智能气功的内涵与外延,从方法论入手,系统地介绍了智能气功与习练方法、气功与中医、气功与特异功能的关系。气功是实用性极强的学科,理论介绍类书籍在气功的应用中起到指导实施操作的关键作用。
1.1.2功法教学类
功法教学类即对中医气功部分成套功法进行总体介绍与动作的教学、功法动作的理论依据,能够使大众通过练功调理身体,指导大众练习中医气功。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理论介绍类书籍与功法教学类书籍在内容上有部分共同之处,但侧重点不同。相比理论介绍类对功法理论的深入剖析,功法教学类书籍更侧重于对具体的某一或几种功法在实操练习中的指导,使得在练功中的动作得到纠正,在三调合一中的调身起到了规范作用。弓匠调角,水人调船,巧匠调木,智者调身[2],调身是调息、调心的基础,调整身形与动作不仅是对躯体和四肢的调节,而且包括对皮、肉、筋、脉、骨、脏腑的调节。
常用调身方法有姿势和动作两类,其中姿势多应用于静功,包括站、坐、卧3种;动作主要用于动功,包括仿生类、舞蹈类、体操类、行走类、按摩拍打类5种。在2022年冬奥会面向世界的明星功法——五禽戏就属于仿生类功法,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有5节,分别称为虎戏、鹿戏、熊戏、猴戏、鸟戏,具有养生和治疗的双重作用。一练虎戏肾水,练习过程中充分锻炼腰部,有强腰固肾、壮骨生髓之功;二练鹿戏肝木,练习时牵伸两侧胁肋部,可疏肝理气强筋;三练熊戏脾土,可促进脾胃运化,具和中养胃、健脾益气之效,四练猿戏心火,有健脑益智、养心涵血之功,五练鸟戏肺金,锻炼时强调呼吸配合,通过胸廓开合动作,起到调整呼吸、补肺固表作用,五行之间生克有序,合于脏腑、顺应自然[3]。其中北京地区气功图书功法教学类共有13本书籍涉及五禽戏的功法动作教学演示,功理讲解。此类书籍旨在广泛推广气功,使更多大众参与到功法锻炼之中。
1.1.3临床实践类
临床实践类即介绍中医气功对于某种或某类特定疾病的治疗介绍,对大众选择气功“治未病”或调理身心健康均有指导作用。在医学领域,气功疗法是传统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医气功强调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通过气功锻炼保持气血的正常通畅,从根源上防治疾病的发生,体现出气功在治未病方面有强大的优势。政策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协作组制定的《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中,明确地将“气功疗法”列为中医医疗的第十类技术,并对具体功法的操作进行了明确的说明[4];《国家基层糖尿病中医防治管理指南(2022)》[5]首次指出可通过中医气功功法,如八段锦、易筋经等,通过调节“形、息、意”,发挥预防保健作用,可改善糖脂代谢[6],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临床实践类书籍或针对已病,或侧重于治未病,皆讲述气功疗法的实际应用与临床疗效。如由朱建平所著,1993于华艺出版社出版的《妙药即在体内:古典医疗气功精萃》,选收260种治病功法,介绍了医疗气功的历史和基本原理,内、外、妇、五官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慢性病的气功疗法,脏腑、经络疾病的气功疗法等。关于郭林新气功,共检索18本书籍,其中三分之一归类于临床实践类。由赵继锋撰写,2012年于同心出版社出版的《郭林气功新探》,作者于1986年患晚期直肠癌,通过潜心学习苦练郭林气功、综合治疗得以康复,从此走上研究传播郭林气功、探索指导患者康复的道路。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上海郭林气功国际研讨会上,作者将郭林气功研究文章汇编成为一本小册子,介绍郭林气功的理论、功法、临床疗效,与到会代表交流,收到良好反响。气功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此类书籍侧重气功在临床上的治病防病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1.2出版时间浅析
自20世纪50年代,国内掀起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气功发展高潮,关于气功的科研,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对气功理论的研究也更上一层楼,在临床上,以气功治疗常见病、疑难杂症的例子数不胜数。1962年,于道济、陈慎吾、秦伯未、李重人、任应秋五名中医专家联名向卫生部写信,以《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为题提出了五点意见和建议。在最后五老提出“如有条件,气功课可提前上,使学生在长时期锻炼过程中,既有深刻的体会,又可达到强身保健作用”,由于种种原因,“五老上书”的内容当时没有被广泛地宣传,气功发展较为缓慢。“文革”结束后不久,便迎来了新中国第二次气功高潮,气功的学校教育再次被提上了日程,对气功的研究投入逐步上升,练功的队伍逐渐壮大。气功疗法由于受上个世纪两次气功热的影响,在广大青年中流传度、认可度不高,在21世纪发展步伐逐渐缓慢。北京地区的气功书籍在不同阶段的数目与我国气功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笔者于本研究共检索北京地区气功书籍735本,书籍出版时间为从1932年至今,根据上述历史进程将出版时间进行划分,可得到表1。
1932-1962年,即五老上书之前,共检索北京地区气功书籍10本,气功的发展方兴未艾,逐渐发展。而五老上书后从1963-1977年,检索北京地区气功书籍为0本,与历史中五老上书内容并未广泛流传息息相关。而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气功高潮也大大促进了气功文化的发展,1977-1999年北京地区气功书籍共检索433本,占总数量的58.91%。而21世纪气功文化缓慢发展,共检索286本,占总数的38.91%。气功书籍数目与时代发展、政策方向、中医发展趋势有关。
1.3气功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21世纪以来,气功传播度逐渐发展,2015年3月2日习总书记会见威廉王子时提出中英之间应加强气功、武术等交流,从国家领导人到国家政策的层面上考虑,中医气功的普及与传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医气功虽已经走向高校体育课程,但在全民中的普及度还不高,在民间还有很多气功流派收到封建和宗教的思想束缚,是以中医气功普及势在必行。
根据笔者对气功书籍的三种分类,将已检索的北京地区气功书籍进行数目整合,得出如表2:
可得知北京地区气功书籍中,更侧重于功法教学类书籍,占所检索书籍中的54.29%,临床治疗类书籍较少,仅占9.43%。是以,气功在临床上的经验与研究成为气功文化传播发展的重点,发展气功临床成为推广中医气功的必经之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医药得到推崇,而气功文化的发展与前途必然是光明的向好的趋势。
通过气功书籍的发展,可以推动中医气功的发展。气功类书籍受众人群大部分是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以及气功爱好者,针对有需求的人群进行推广,应用于教育与医疗中,吸引爱好者进一步了解中医气功文化与相关功法。针对院校学生,可在中医药院校、气功学会开展气功讲座,进行书籍推荐与宣传。针对中医气功爱好者,应通过多媒体,为爱好者进行科普宣传的同时吸引新的爱好者。如今,新媒体向纵深发展,多平台化是一个重要趋势[7]。主流媒体采用以图文、短视频、网络直播、H5等为载体,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拓展传播渠道[8],将书籍推介制作成推送、视频等形式在网络上广泛地宣传,扩大受众群体,让所有对中医气功感兴趣的爱好者能够了解书籍内容了解到气功知识,促进气功文化的大力发展。
2气功图书整理价值
我国古代的很多成就与气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气功的研究,必将进一步揭示出古代文明之底蕴,从而更好地继承、发扬古代的文化遗产[9]。进行气功书籍整理这一工作意义重大,气功书籍作为气功文化的重要传播方式,与中医文化同步发展。笔者以北京地区为例进行当地气功书籍整理,致力于建立“全国气功线上图书馆”,为建立中医气功文化传播平台付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与探索,气功图书整理工作的具体价值如下。
2.1文化价值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至今没有断流的文明,中医药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气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10],以中国哲学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中医经络等为理论基础,柔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内涵,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健身养生文化[11]。在医学领域,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间,气功发展十分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气功事业迅速发展,先后形成了两次高潮,并在新世纪开始之际,进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时期。进行北京地区气功书籍整理是对北京地区气功文化的溯源与挖掘,有利于探索当地的文化脉络,同时作为“试点”,能为全国气功书籍的整理工作提供参考,利于气功文化乃至中医药文化的发扬与传播。
2.2学术价值
气功图书的整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笔者所检索出的书籍分为理论介绍、功法教学、临床实践三类,饱含90余年气功发展理论、实践、应用的精粹与精华。气功书籍在推广气功疗法的同时,亦介绍其功理、应用,前人的总结为后人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气功的要求可以总结为:简明、合理、易学、安全、高效。通过书籍整理所得的经验与理论传播,促进着气功向着人们所期待的简明、合理、易学、安全、高效的方向前行。
2.3临床价值
气功是中医临床的基础与精华,中医治病手段不外药物、针灸、按摩、导引等方法,除药物外都与气功紧密相关[9],推拿中便有推拿功法学这一学科,针灸亦与气功息息相关。刺之要,气至而有效[12],《黄帝内经》认为,针刺的关键在于得气,而通过习练气功可以增加医者对气的敏感度,从而加强气感,提升临床疗效,因此功法的习练是针灸治疗的重要基础。
临床治疗上,气功疗法的适应症不断拓展,临床研究持续深入,从最开始的治疗功能性疾病、慢性疾病等轻病,发展到治疗器质性疾病、急重性疾病等重病。临床实践类书籍对气功的各种临床研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为气功的科学发展提供临床基础,为后人的研究方向提供新思路,使气功向循证医学方向发展,以更科学的面貌面向人民大众,对气功书籍的整理具有珍贵的临床价值。
3小结
书籍属于文字印刷媒介大众传播,它具有读者主动、容量巨大、能适应不同受众的特殊需要和兴趣、便于保存等优点[13]。气功书籍的收集、整理和著录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的过程,以北京地区为“试点”进行书籍检索与整理,虽不能称为完全详实,但已然显示北京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气功文化发展。假以时日,气功书籍整理将成为全国范围内的研究,为气功文化发展的研究提供丰富、详实的素材[14]。
参考文献
[1]艾康,刘少英,罗莎莉.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05):101-102.
[2]孙昌武.偈颂与《法句经》(下)[J].古典文学知识,2019(06):77-84.
[3]霍凯,李廷荃,王雁彬等.从“治未病”角度谈五禽戏的临床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14):1008-1879.
[4]张福顺.在三甲医院开展医疗气功工作的体会[C].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4.
[5]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基层防治专家指导委员会.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2022)[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2):100-117.
[6]张永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四种糖尿病[J].家庭医学(下),2022(8):14-16.
[7]何培玉.新媒体环境下图书营销的现状与出路[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2):176-177.
[8]邢小兵. A出版社MBA联考教材营销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0.
[9]庞明.中国智能气功科学概论[M].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2.18-107.
[10]陈珑方,吴晓云.气功疗法的特点及应用[C].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4.
[11]唐光斌.气功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C].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8.
[12] 苗德根.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13]吕韶钧,彭芳,邝华利.现代健身气功的传播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8):1120-1122.
[14]萧惠英,王宪英,施敏捷等.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上海地区民国时期中医期刊之整理[J].中医药文化,2007(05):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