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武医养生的人文精神和当代价值

时间:2025/7/31 作者: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21

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湖北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吴星月撰写。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为出发点,分析武医养生传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探讨武医养生在人文精神和当代价值方面的独特意义。


吴星月1 刘轶*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武汉 430062)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为出发点,分析武医养生传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探讨武医养生在人文精神和当代价值方面的独特意义。研究发现:武医养生包含了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以德为先、内省修身的人文关怀精神;阴阳平衡、形神合一的人文精神,这些人文精神对于促进身心健康、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等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应当注重武医养生内涵深度的挖掘;坚持守正与创新结合;加强教育与传播;共建共享武医养生资源平台,推动武医养生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武学;医学;养生;人文精神;当代价值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2YJA890014

1作者简介:吴星月(1996—),女,湖北襄阳人,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

*通讯作者:刘轶(1979—),男,湖北武汉,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邮编:430062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处在高压、高节奏的生中,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1],大部分人患有脱发、失眠、腰肌劳损等健康问题,处于亚健康状态[2]。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受人民的喜爱,其在健身与养生方面有很大的价值。而武医结合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中有“拳医相融,一功两用”的说法[3],这揭示了武学与医学是证的统一体,武学与中医学在哲理上是同根同源、理念一致[4],都由天人合一、阴阳证、形神合一等思想组成[5],两者在技与法上相互借鉴与促进。其核心理念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1],使我们真正意义上达到“天人合一”。

武学和医学都起源于《易经》[6],早在《拳经》、《按摩经》、《国际大观》等许多武术著作中,有“人身穴道并治法”、“伤科秘传药方”[1]的说法,可见武医的渊源之深。武医养生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不断实践和传承,现代武医养生更加注重顺应自然,充分激发人体内潜能,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正站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十字路口,而武医养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研究武医养生不仅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更是现代生活方式下保养身心健康的需要。本文旨在从人文精神和当代价值两个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武医养生的独特意义和现实影响。

1武医养生的人文精神

武医养生在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其人文精神是指在武学、医学、养生学、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等的结合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观和生活哲学。

1.1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是最富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特征。根据天人和谐观, “天人合一”意味着个体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个体与自然精神的目的性的统一,实现个体与宇宙万物的融合[7]。例如古人所讲的:“朝练寅,夕练酉。”这是基于中医学理论的观点,认为清晨3时到5时以及下午5时到7时是练武的最佳时段。同时,为了更好地与四季的气候变化相协调,以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人们还会根据季节选择不同的练功内容。如《形意拳理论》强调:“形意拳之锻炼,须要春发、夏放、秋收、冬藏”的规律[8]。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物节律的理解,锻炼者要能动的顺应自然规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还有很多借用动物或自然景物的形象来命名,如野马分鬃、怀中抱月等拳势名称,这些都表达出武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

1.2以德为先、内省修身的人文关怀精神

孔子曰:“仁者,义之本也。”这体现了尊重、爱护、重视人的价值及主体性,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人文关怀精神。武德以“仁”为主要精神,也形成和谐伦理观。武医养生特别强调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其有仁爱之心与医德高尚,且锻炼者在练习过程中也可以不断的内省修身。武德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历史积淀,习武者追求“真、善、美”,例如“未曾习武先习德”一直是武林中的传统;“八打、八不打”中“不打”指对方的致命之处,这种行为给对方留一线生机,是对人道主义及生态意识的体现;此外,各门派都深感耻辱于使用暗器或阴招,而倡导诚实守信,以及公平的比武。武医养生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中庸、礼节等方面的影响,对于个人道德及责任的培养,实现自身品质和人格的升华有重要作用。

1.3阴阳平衡、形神合一的人文精神

阴阳平衡是指生命的一种持续的能量守衡[9],在内外互补中达到和谐和形神合一。武医中阴阳平衡是指注重气血经络的调整,通过导引、气功等多种方法,调畅经络,平衡阴阳,从而完成健康养生的目的。五禽戏通过模仿五种动物(虎、鹿、熊、猿、鸟)的动作,每种动物代表了五脏的调养,分别是肾、脾、心、肝、肺,通过练习,可以促进五脏器官的平衡和健康,达到身体的气血和谐;形意五行拳与(金、木、水、火、土)相对应,也与五脏器官(肺、肝、心、脾、肾)相关,其强调意念、气的引导和内功的培养,使内意与外形高度一致,形神合一;再如八卦掌,模仿八卦图的运动方式,通过行走时的步法和掌法的变化,可以养护脏腑器官,提高身体的协调性。总之,这些传统的中国养生和武术练习强调了身体和精神的和谐,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平衡、形神合一的人文精神。

2武医养生的当代价值

武医养生的当代价值在于,为现代人们提供了健康与和谐的生活方式,传承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智慧,引导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修养。本文将从身心健康、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等角度深入探讨武医养生的当代价值,旨在凸显其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意义。

2.1武医养生强调身心和谐,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

武医都是运用阴阳学说来调节身体阴阳,维持机体平衡。阴阳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具有两面性,即阴与阳[10]。如中医中的阴阳表现为日月、呼吸、虚实等,武术中阴阳表现为呼为阳,吸为阴等。而身体的许多疾病可归因于经脉不通,阴阳失衡。武医养生采用导引、气功等方法,来疏通经络,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例如,练习八段锦,需要调理身体、气息、心理三者密切配合练习,从而促进身体精、气、神的和谐统一,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11]。同时在身体与心灵的和谐方面,强调外养身体、内修心性,如武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拳术在习练过程中,除了获得强身健体的效果外,追求更深层次的修炼。如在打拳练功时,深入了解自己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使人能够更好地与自然相融合,并发挥出自然天赋的潜力。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生活压力和健康问题,可以充分利用人体内在的能量和积极性,将调养与锻炼相结合,秉持武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最终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提高生活质量。

2.2武医养生彰显的传统文化内涵,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

武医养生文化底蕴深厚,它与文学、理学、医学、兵学等多个学科相互渗透,蕴含着人生哲理和辩证法,成为高层次文化现象。其传承与弘扬对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承至关重要。例如,著名医学家华佗就是在继承秦汉时期导引动作的基础上,结合气血、经络等学说,编组了“五禽戏”,后人又在此基础上编组了八段锦,不断的与时俱进,达到健身养生的效果。在《医先》中也指出:“养德,养生,无二术也”,从中可以看出 “以德为先”是养生的重要思想,武医养生是身、心、德的和谐统一。首先,武医养生中蕴涵着“德、智、体、美、劳、仁、义、礼”等多重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道德情操,能够让我们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其次,武医养生是一种动态的和谐,在高校中融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教育,可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及中庸处世之道,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最后,武医养生展现了辩证的哲学思想,如“内外兼修”和阴阳辩证的理论,可以培养我们辩证思维能力和真理意识,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2.3武医养生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邱丕相教授曾说过:“未来的武术应当是一种高度和谐、自然的文明形态[12]”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武术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是在不断的维护生命中前进。我们在锻炼中明白武术的本质是回归自我,坚定心性。武医养生还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中“和合”理念,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体与心灵之间的和谐关系。例如武医养生文化强调“内外兼修”的健康理念,全面锻炼身体,锤炼坚韧的意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不懈进取的精神,包括外在的筋骨皮肤和内在的精气神。这一理念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在心理层面体现了仁义观念,成为大众的生活准则和评价标准[13]。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注重谦逊和恭敬,强调合作与和谐,鼓励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追求和谐,有助于调节个体的精神和情感,实现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武术中的天人合一顺天应物训练理论,还有身心一统、内外兼修的养生方法,都明显表现出武术倡导和谐、追求生态之美的愿景[8]。由此可见,这种人文精神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武医养生的保护与传承

3.1注重武医养生内涵深度的挖掘

要使武医养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就要充分挖掘武医养生的文化内涵,以达到阴阳平衡的养生之道。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武医养生的政策支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资源支持;其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武医文化的价值,凸显武医养生的作用,加强弘扬武医养生的文化内涵,使武医养生得到更好的传承。

3.2坚持守正与创新结合

守正与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的一种辩证法,武医养生只有坚持守正与创新,才能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首先,守正是指坚持武医养生的本质,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引领下,遵循身心合一的规律,将武学、医学、哲学等融为一体,以守正的方式塑造身体认知与文化生态的和谐;其次,要坚持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适合大众科学的、系统的养生运动。只有将守正与创新密切结合,武医养生才能稳步向前,开创出新时代的武医养生文化新局面。

3.3加强教育与传播

武医养生文化内涵丰富,应加强教育与传播。首先,高校应加强教育,加大宣传武医养生文化,如可以设置武医养生专栏,普及武医养生小知识,还可以举办相关知识竞赛等,使学生积极参加锻炼,养护身体。其次,社会层面也应积极传播,如可以在社区组织八段锦、太极拳的健身操练习,通过练习参加比赛,评选最优社区,呼吁群众进行身体锻炼。

3.4共建共享武医养生资源平台

共建共享武医养生资源平台需要协同努力和多方合作,以整合、保护和传承武医养生的丰富资源,使其更广泛地受益于社会。首先,国家可以建立在线平台,如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吸引专家和从业者参与平台,提供指导、培训和答疑服务,以供人们访问武医养生资源。其次,通过建立地区合作关系,促进不同地区的武医养生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使更多人了解武医养生的原理和实践方法。最后,还可举办国际会议和研究项目,推动武医养生的全球传播和认知。

4结论

武医养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当代价值。在当今社会,保护和传承武医养生传统,不仅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更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武医养生的保护与传承,注重武医养生内涵深度的挖掘;坚持守正与创新结合;加强教育与传播;共建共享武医养生资源平台,让其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喻琳超,范辛尧. 武医健康养生学学科体系的研究与分析[J]. 中华武术•研究,2014(09):45-48.

[2]湛宇灿,李白坤,冯鑫,李静,朱继民.大学生亚健康与老师关心程度相关性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9(01):29-31.

[3]郭玉成.武术谚语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20:266-276.

[4]景奕飞,康德强,王哲.体医融合视域下传统武术的功能、价值和发展路径[J].体育教育学刊,023,39(3):88-94.

[5]王维,胡凯.武术价值观变迁的回顾与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141-144.

[6]马英,毛智慧,刘伟,王丽,李岳,吴俊琦,刘璐,张慧翼,孙晓婷,郭鹤.浅析太极拳与中医养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05):171-173.

[7]吴怀祺.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马文友,王廷信.崇尚和谐:论武术生态文化的审美之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06):135-139+148.DOI:10.13916/j.cnki.issn1671-511x.2015.06.021.

[9]马文杰. 中国武术“和”文化诠释理路[J]. 体育文化导刊,2020(10):67-68.

[10]潘立书. 健身武术的中医养生作用浅谈[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01):558.

[11]李凤燕,陈小贺,刘永存,等.健身气功八段锦教学现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34):57-60.

[12]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3]田纪云,尹岳楠.浅析武术的养生之道[J]. 搏击·武术科学,2013(0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