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会员、武当养生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丹道”(含外丹内丹)代表性传承人陈禾塬老师撰写。本文从食气、食饵、导引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医气功在道家辟谷术中的运用,指出道家辟谷养生不仅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具有走向世界的科学性,有效性,安全性。
陈禾塬
(武当养生研究会 湖北 442000)
摘要:现代科学不断证明辟谷对人类健康的积极意义,2016年日本生物学家大隅良典的细胞自噬理论获得生物医学诺贝尔奖便是重要标志。而中国道家辟谷远优于国际上通用的断食疗法,尤其是在辟谷中坚持食气,食饵,导引等秘术,有效保护了人体在辟谷中不受损,反而有益。所以道家辟谷养生,不仅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更具有走向世界的科学性,有效性,安全性。
关键词:道家;辟谷;养生
作者简介:陈禾塬,华师大经济管理本科,历史系研究生,经济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丹道”(含外丹内丹)代表性传承人.E-mail:731904441@qq.com.
辟谷,亦称“不谷”、“绝谷”、“休粮”、“却粒”,意即不食五谷。
道家辟谷,是指道家修炼内丹过程中达到绝谷休粮境界的炼养方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道家内丹学和中医气功的组成部分,是武当丹道养生学的重要内容,是大众健身养生的科学方法,它充分体现了“古为今用,仙为俗用”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
道家在丹道修炼过程中会相继出现精满、气足、神旺的现象,那么外在的表现就会出现“精满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旺不思睡”的状态。因此,气足不思食,是丹道修炼中自然出现的辟谷现象;而人为辟谷,也叫自我强制性辟谷,则是道家在丹道修炼中,为了祛除体内的“三尸九虫”,专门为安心而顺利的修炼而设置的一种养生工夫。
因此,将中医气功运用到道家辟谷的方法,较之于国外的断食,至少有四大优越性:其一,顺其自然,自然辟谷;其二,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其三,饵法导引,绝对安全;其四,理论系统,方法科学。当然辟谷本身带来的意义和好处,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了,在此不必赘述。
传统的辟谷方式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半辟谷,即可以食用植物叶子、根茎、果实等,故又称为“火居道人”辟谷;二是道家辟谷,即以食气、食饵、导引为三大特点的辟谷;三是仙人辟谷方式,即只有“吸风饮露”的全辟谷方式。
在此我们仅以道家辟谷方式作为解析对象,考察其在整个辟谷过程中如何运用中医气功的做法,即分别考察食气、食饵、导引的中医气功学运用,这既是道家辟谷的三大特点,更是道家辟谷的三大法宝。
1道家辟谷,首先要求食气
这是一种奇妙的经历,就是道家在辟谷时必须学会如何把大自然的清新之气有效的吞进我们的胃里面,而不是吸入肺里面。于是我们的胃被气充起来,绝不会因饿饭或没有食物,而导致饥饿感,导致胃粘膜相互摩擦,进而导致烧灼感,甚至胃出血、胃穿孔。当然这种传承了几千年的秘诀,必须象师带徒一样的心传口授。民间流传的“哈唔”食气法和吞气法,并非修仙所用之食气法,也不能实现有效食气,达到“不饿”和保护胃气、胃粘膜的目的。中医学认为,脾胃之气乃后天之本,不可须臾亏虚,否则即可进入“亚健康”或“不健康”的状态。因此辟谷中运用食气的方法,来令人不饿是非常重要的。
食气的另一个妙要还在于辟谷中实现了不缺营养的目的。现代科学证明:空气中有79%的氮气,而辟谷状态中我们的胃里面存在大量固氮菌,通过固氮菌的作用,便会合成一种新的氨基酸蛋白质。这种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途径,是辟谷中自行补亏的渠道之一,令人不食而不虚亏。当然我们还会回忆起来,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发现了人体细胞在饥饿中具有自噬功能,并产生新的细胞,由此他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食气,实际上就是道家的“吸风饮露法”,一是食三阳气法,二是服五牙气法,三是蛤蟆食气止饿法。不仅实现了“不食而不死”和“不食而神”的境界,还实现了人体水液自循环系统,使得极限辟谷者可以“不吃不喝”。这就是道家辟谷中的“饮露法”,如《杂病源流犀烛》中所说的“打天钟”,“击天磬”,“鸣天鼓”……还如乌龙搅海、道家“缩舌功”等等。今天我们与时俱进,通过仔细研学人体解剖学,发现新的方法可以引导体液自循环,使辟水成为轻松的事情,突破了《黄帝内经》、《难经》中所说的“人不饮食,七日为大限”的人体生命极限。
2食饵,是道家辟谷的第二件法宝
唐代大医学家司马承祯认为,服食药饵兼行气必须贯穿辟谷全过程。他在《服气精义论》中非常强调食气绝谷中进食药饵的重要作用,并特设“服药论”一章,专门论述这一问题。其中还拟有“安和脏腑丸”和“滋润气液膏”两个方子,指出在辟谷之前即使身体没有疾病、脏腑功能调和的人,也要“常服此丸、膏,并茯苓,巨胜等丹药服之”。
古人为何应用药物作为进入辟谷的必备,其理正在于通过甘遂、二丑排泄大肠之宿便,通过石韦、前仁排泄膀胱之沉积,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及科学的生命观。
我们运用道家辟谷方法,指导进食药饵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辟谷之前的服药。这一阶段,主要是服食祛痰、消积、通肠、导滞等药物,待痰积祛尽,然后进食茯苓、芝麻等,以调养脏腑。对此,《服气精义论》说的非常清楚,指出凡欲服气,先疗旧疾,即使无旧疾,也须服药祛痰饮,通肠胃,导积滞。
第二阶段是辟谷服气过程中的服药。我们20年来的实践说明,在辟谷的平台上加以小药方、小剂量的中药来调治疾病,事半功倍,效果比不辟谷者要好得多,已经超越了古人的认识。道家服药,用的是“药气”,为外丹的“草木之丹”,即将“药气”转换为人体之正气,以为捍卫之气及营养之气。这正是中医气功的范畴!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却谷食气篇》,开头首句就是“却谷者食石韦”,就是说辟谷的人需要用吃石韦的方式,来保证辟谷调理疾病的效果。而且详细介绍了具体食石韦的方法,主张初一开始服食,每天增加一节,递增到十五;从十六开始,每天递减一节,一直到三十。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按照初一月缺,十六既望、三十晦日这一月亮的消长盈虚之气来调整服用剂量。石韦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主劳热邪气,除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现代常取其利水通淋、清肺泄热功效,用于治疗淋痛,尿血,尿路结石,肾炎,崩漏,痢疾,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等病症。所以这一阶段的服药,主要是运用“药气”调理疾病。
第三阶段是停止辟谷恢复进食之际的服药,常用药物有消石、葵子等,以护卫脾胃之气。如《圣济总录》说,“欲去药食谷者,取消石、葵子各一两,熟研为散,以粥饮调服一钱匕,日再服。”实际应用时,应配合健脾醒胃,助运和中的药物一并服用。这一阶段调治的主要目的是使脾胃有个适应过程,逐渐恢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道家在辟谷中同时强调食饵要“食之有道”。目前,社会上有些人学外国人断食,要么乱吃,要么什么都不吃,都是很危险的。有的人仅凭着个体耐受力,饿上几天,就自诩是辟谷,害人害己。
3道家辟谷,离不开导引术
《抱朴子内篇·至理篇》曰:“服药虽为长生之术,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又《杂应篇》曰:“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其要旨就是强调服食药饵与导引功法锻炼的相互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我们在指导辟谷期间,重点传授以下导引方法:
采气图,属于动态的中医气功方法。辟谷时间稍长,就会出现血指数降低,容易导致气血瘀滞。采气图功法按照十二经脉设置,既能采气、行气,又能聚气,实现体内能量转换,即变大自然的清新之气,转换成体内真气、元气。还能通过导引,实现气通经络,达到疾病不医而愈的效果。
武当十六字紫金锭,属于形静而气动的呼吸导引方法。通过屏息、数息、胎息的中医气功方法,实现以下证果:出汗、肠鸣、胎息、运转周天、炼精化气。通过十六字的周天运转,基本上运转七、八圈,便可达到效果。
元气入头法,为道家“姑婆运气法”,因为在指导一些女士们辟谷时,出现体重减少过快,面部消瘦,容颜丧失固有的美观。为了克服这一缺憾,唐代的仕女们为了既要减肥,又要保证面部颜容不至于变得难堪,所以创造发明了这一中医气功的导引方法——元气入头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4小结
可见,道家辟谷既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又有一定的科学原理贯彻其中。道家辟谷最早记载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之后代代相传,汉、唐盛世时发展到顶峰。我们可以从汉代的马王堆出土文物《却谷食气篇》和唐代的《姑婆运气辟谷法》等等文献中窥破其中奥妙。
我们今天之所以在盛世之际,再提这个古老而时尚的话题,正是基于道家辟谷出发点就是服务大众,为群众调治疾病,或者说道家辟谷可以在中医气功调治疑难杂症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的一种认识,目的是企望大家从一片断食、禁食、节食的社会乱象中,分清泌浊,特别珍惜道家辟谷这一瑰宝级的非物质物化遗产,并在中医气功这个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花园中加以保护、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