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潘小丽撰写。本文分析了当前武医养生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武医养生人才的培养路径,以迎合健康中国发展的需求。
潘小丽1 张国栋*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健康中国视域下武医养生人才培养,不仅是武医养生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本文旨在阐述武医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尝试构建武医养生人才的培养路径,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武医养生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阐述当前武医养生人才培养路径,以促进武医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迎合健康中国发展的需求。通过分析健康中国视域下武医养生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提出培养武医养生复合型人才做为新时代武医养生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健康中国;武医养生;人才培养
1作者简介:潘小丽(1999~),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通信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北区梅园。邮政编码:400715电话:19823320514邮箱:863437227@qq.com
*通讯作者:张国栋(1979~),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多元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
2016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1]对促进全民健康指明了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战略思想,旨在推进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同时还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健康中国战略思想,从国家层面将“预防为主”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武医”是一种新的体医结合方式,它继承了“拳法始于医学,理论始于医术”这一古老文化,将古代的武术和中医结合在一起,可以用来治疗摔打,也可以用来疏通经脉。武术是中华传统运动,与中医特别是“治未病”的目标和理论相契合,蕴藏着丰富的健康和保健价值[2]。两者在互动中融合、均衡中发展,从而构筑起中华武医养生的“共同体”。作为与“健康中国”、健康发展紧密相关的武医养生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武医养生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武医养生人才亟待解决。本研究遵循“提出-分析-解决”的思路,并与“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相适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出武医养生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1健康中国战略与武医养生的关系
武医养生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以武医养生促进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促进武医结合,既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又能将武术这一传统体育项目所蕴含的健康价值在医学领域得到更好地体现。2017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实施体医结合,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机构、健康科普机构、健身俱乐部等单位合作机制,推动医疗卫生和健身休闲相融合。
“健康中国”战略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健康领域中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目标。从宏观角度来看,健康中国战略是实现“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全民素质与社会和谐稳定”等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人才作为支撑。从微观角度来看,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人们从自身做起,重视身体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健康水平。预防是目前医疗界和体育界公认的最有效的健康手段,多研究表明,武术在促进健康、辅助治疗慢性病和提高心理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
2“武医养生”概念
“武医养生”就是[4]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其包含了武术、中医、导引等多种传统文化内容,以武术为载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武术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所谓“武医养生”专业人才是指接受过武术理论知识和中医基础理论等教育,具备一定武术和中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掌握基本的中医和武术技能。这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知识储备丰富、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可以将武术和医学的知识做到高度融合,应用于健康的实践中。
3“武医养生”人才培养的实然现状
目前武医养生专业人才培养还在逐步探索,还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学生专业武医养生概念不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匮乏、武医养生科学性不高、武医养生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武医养生与传统体育专业融合度低等多种问题。
3.1武医养生概念界定不明,教学模式传统固化
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强化体育与医学相结合”,“武术与医学相结合”是一种具有“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的体育与健康促进模式,也是“武术与医学相结合”的独特模式。所以,国家和市场都迫切需要将武术与医药的方法与手段结合起来,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当前,大部分武术专业师生对武术与医学相结合的观念及相关理论还没有形成基本的认识。没有意识到武医一体,对武术和医学结合的概念产生偏倚是不利于武医养生教学模式的开展与教学。在高校武术课程中,一般采用的是讲解加示范的教学模式,依靠的是教师单向的教导,这种“填压式”的教学方式[5],不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而且还会导致过于重视技术动作的教学缺乏理论支持。例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太极拳的时候,学生可以把太极拳的招式练得出神入化,不去明白说明每一个动作的原理和意义而不去理解其中蕴含的养生原理,导致“武医养生”与他们的理念相脱节。
3.2双师型教师队伍匮乏
在武医养生教学中,师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当前,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是,懂得中医的教师在武术方面存在不足,会武术的教师却不懂中医,而且还缺乏传统武医的领军人物,所以不能将武术和中医真正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对武医结合教学模式产生不利影响。在武医的教学中,只会教授一边倒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而对两者融合的部分却没有明确的说明,这就不能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中医和传统武术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融会贯通,也就不能真正地推动武医养生的发展。同时,一些高校武术专业课教师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无法将中医、武术和传统武术中的养生保健方法、养生机理等相结合,在传授学生相关知识时也缺乏正确的引导,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武医养生的内涵。
3.3武医养生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我国现阶段武医结合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也就是既懂武术又懂医学的专业人才在市场中极为短缺。陈君石曾说:“我国能开运动处方的医生不足万分之一。”我国有很多人虽然掌握了传统武术的基本技术,但是却不懂医学的知识,在面对自己身体出现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而传统武术又不能完全代替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所以患者们经常会陷入“求医无门”的尴尬境地[6]。体医结合的理念是在2012年引入,美国体育医学协会在2007年就已经提出“运动是良医”这一理念,但是由于起步晚、发展慢,这直接造成了目前体医结合的人才短缺,而且缺乏有效的建设。比如,中国每十万人口中只有3名康复治疗师,德国和美国都有六十多名,与此相对应的武医结合专业人员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很多武医结合专业人员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发展。
3.4武医养生与传统体育专业融合度低
传统体育专业与武医养生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由于传统体育专业与武医养生专业同属体育类专业,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两个专业在理论教学方面存在着融合度低的情况。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两个专业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传统体育专业注重技能的学习,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培养的是专业性强、技术熟练的专业人才;而武医养生专业注重技能、理论方面的培养,侧重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从教学内容上看,传统体育专业主要学习竞技体育项目,而武医养生专业主要学习传统中医文化、中医养生等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的区别,传统体育专业主要开设有体育保健和运动康复两门课程,而武医养生专业主要开设有养生保健和运动康复两门课程。这样在培养目标、内容上就存在着明显的冲突。
4“武医养生”人才培养路径
4.1明确武医养生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建立武术与医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针对高校武术课程的特点,制订出一套“以武术技术为基础,以拳理论和医学应用为核心”的特色教学内容,从而确定出“医、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向。在武术理论方面,强调“打练结合”,在医学方面,则是将中西相结合,以训练学生使用武术的拳法和技巧,来制定锻炼方案,以及恢复和保持健康。武术与医学的结合,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和兴趣,更能培养学生运用武术技术指导自身健康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传统中医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健康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备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武医养生的教学模式,要以"一体化"为指导思想,使课堂内外融为一体,课堂上重视对“武”与“医”融合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课堂下则强调“武”与“医”的实际运用,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要对学生的“术”与“技”进行考核。
4.2加强学科融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之间应该加强协作,以培养、交流等方式,构建武术与医学技术互补性模式,突破行业壁垒。高校武术教师和医务工作者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鼓励高校师生、医务工作者学习和掌握传统武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养生健身方法,使其成为既懂武术又懂医学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贴切健康中国战略计划的背景。同时应强化武术教师的队伍,增加武术专业人员的培训,健全武术培训制度,为武术体育在推动人体健康方面的功效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7];其次,增加经费,从社会上吸收一批既懂武术又懂医学的“双师”人才,为武术与医学相结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以保证师资力量的旺盛。形成一种交换学习的机制,也就是,武术专家在大中医专业开展一系列的医疗学习培训,通过学习、理解、训练和提升,从整合医学的角度来认识生命周期和疾病发展规律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医疗素质。到武术专业,可以对武术套路、技理等进行比较深入的培训。利用武术套路学习、动作感知,建立出武术动作对身体影响的直观与理性的认知,特别是武术动作、套路、拳法对疾病预防、治疗、健身、康复作用的认知,并将交流情况作为相关专业教师职业发展与考核的核心指标。
4.3加强武医人才培养,优化武医养生人才队伍
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来就有武医的一席之地,然而,在近代医疗和运动项目的推动下,中国的武术却日渐式微,导致了中国武术人才的匮乏[8]。大力发展武术与医学结合的中医专业技术,对于推动“健康中国”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强化学科建设,推动中医和武术两大学科的资源融合,从课程结构,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环节入手,为中医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使中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使中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使中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次,挖掘和培养武医方面的天才,虽然“假大师”是客观存在的,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中医方面的天才。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对人才的真实性进行鉴别,为具有真才实学,同时又能将武术与医疗相融合的民间武医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而使武医人才的社会化发展得以实现。
4.4促进武医与传统体育交叉学科的融合
组建一支跨学科研究队伍,改善两个专业在理论教学方面存在着融合度低的情况,建立交叉管理的模式,还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跨学科培养生态。以武医融合型人才为目标,建立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科研平台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武医养生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制度和评价机制,推动武医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传统体育专业与武医养生专业同属体育类专业,要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方面做出一定思考。
5结语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而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又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武术和传统医学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使武术能够更好地与养生事业相结合,需要对“武医养生”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培养。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武医养生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3-08-2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33024.htm.
[2]吕紫荆.健康中国视域下“武医融合”的发展困境及实践路径探究[C]//广州体育学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理生化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2022年第七届广州运动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2.
[3]卿光明,冯媛媛,何颖.一体、分化、结合:武医关系演进与重构的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06):67-73.
[4]丁省伟,范铜钢.健康中国视域下“武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框架构想[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07):578-582+619.
[5]裴婉莹,崔景辉.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武术课“武医结合”教学模式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武术).2021年全国武术教育与健康大会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二).[出版者不详],2021:1.
[6]刘生明.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结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16):187-190.
[7]向莉.“武医融合”办学实践与特色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20.
[8]张庆广.武医结合的经验及其对体医融合的启示[D].北京体育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