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路遥1 赵宇宁2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北京 100000;2苏州内景医学研究院 苏州 215000)
摘要:峨眉十二庄是近代著名中医周潜川先生公开的医疗气功功法,虽名为“庄”但并非十二个固定动作而是一套完整的功法体系。周潜川医师在世时,虽然著述颇丰而流传于社会上的较少,十二庄本身的动作又十分繁复,对普通学员而言缺乏老师的言传身受难于掌握。对于此功法的源流也颇有神秘色彩,本文通从故老相传的“口述历史”、功法动作的风格特点等方面入手分析十二庄可能产生的年代,通过对十二庄之中独具特色的核心动作进行分析,探讨十二庄的源流。
关键词:峨眉十二庄;源流;技术特点
峨眉十二庄又称峨眉修持内景气化十二庄,据传创于南宋末年由峨眉白云禅师所创,此后仅在宗教界内部流传,至今传世已有八百余年。原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名老中医周潜川医师(1907-1971),1939年患大病经当时名医多人救治无效后遇峨眉医学传人僧人永严法师,经诊治后宿疾痊愈遂师从其学艺并赐法名“镇健”。
周潜川先生于峨眉山冰雪庵随法师学习峨眉医学包含峨眉十二庄法,艺成后先后在川、浙、沪、京等地著述讲学悬壶济世,建国后先后受邀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山西中医研究所等地工作从事中医临床及与人体经络、中医中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1959年前后,他响应党和国家的挖掘、整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宝库的号召,撰写峨眉医学体系著作多部,并出版了三部与峨眉十二庄相关的功法著作——即《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峨眉十二庄释密》和《峨眉天罡指穴法》等,这才使峨眉十二庄及与之相关的种种秘传功法得以重见天日。
峨眉十二庄精深细密,对普通学员而言需要根据身体情况选择不同庄架练习,随着修习次第的展开又要根据学员的进度调整做到“辨证练习”,周潜川及其传人关于峨眉十二庄著作虽然有几本可以参考,但缺乏老师亲传,故能全面继承者依然是凤毛麟角。
1峨眉十二庄源流的“口述历史”考查
1.1北宋末、南宋初年创立说
据故老相传峨眉十二庄创于北宋末、南宋初年的白云禅师,白云禅师之事迹正史及地方志等资料并无记载,门内传说其人原本为宋朝的抗金将领厌于杀伐争战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此后将毕生所学与同道共同交流汇通创立峨眉医学及峨眉十二庄、六大专修功等武技、功法内容。
在中国传统武术领域,关于诸多传统拳术创立有据可考的“信史”并不多,大多依据同门师徒之间口耳相传的“口述历史”。白云禅师其人虽然正史及地方志等文献未见有明确的传记,而据从学于周潜川医生的巨赞法师曾考证,《峨眉县旧志卷一》“梅子坡”条下有其故事:始白云禅师道行偶渴,索求不得,望前坡有梅树,拟此累累梅实,可以回津,至其地,无一梅树而渴已止矣,故名。
这是一个类似“望梅止渴”的故事,对于其原文的具体出处笔者也失于考证。据巨赞法师《保存在峨眉山佛教寺院里面的祖国医药遗产》一文记述:怹曾抄录有峨眉医学的重要典籍《莲花宝籍》正、副册其中记载了峨眉宗历代的传承,以宋末元初的白云禅师为第一代祖师——第五代是寒杉长老,第十代为民国初年果禅师,第十一代永严禅师现年(1960年)七十多岁住在康定。巨赞法师原文只录有第一、五、十及十一代传人的名讳,想必其他传人的事迹在《莲花宝籍》之中也有记述,而峨眉医学从南宋至建国初期仅传有十一代,每代历时60年左右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封建社会似乎略嫌太长。
巨赞法师则认为:“本派的医药传承,特别注重动功和静功也就是以养生医药为主,他们的寿命可能长一些,如果每人的寿命平均在八十岁左右,则每一代平均为六十年并不是不合事实……”
1.2明末清初创立说
巨赞法师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即峨眉十二庄原本创立于明末或清初之时,所谓“白云禅师”创派仅为依托之词,如此则每代传承约跨越20-30年比较符合古人的平均寿命,此假说虽然于时间上比较可信,但白云禅师并非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托名”之说从情理而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之举。
中国的传统拳术当中,心意/形意拳术托名民族英雄岳飞,太极拳术托名武当道士张三丰,都是史书有明确记载的“历史名人”,而白云禅师并非此类。巨赞法师也认为“明末清初”创立说不足为凭,“南宋创立”说是可以采信的,这些谜题唯有等《莲花宝籍》面世之后才能解开了。
巨赞法师提出的“明末清初”创立的时间点,也并非空穴来风——明末清初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绝大部分中国传统拳术有据可考的历史通常不超过明代,比如太极拳、形意拳、戳脚或通背拳等等现今所谓的“名拳”大多可追溯于明代。因明代是战阵武术向民间转化重要时期,随封建王朝的王权兴替许多汉族武术技击术也逐渐转入民间乃至地下,不单是武术易筋经(相传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所传)等导引术的广泛流传也大多在明代。
2基于峨眉十二庄技术特点的源流考察
峨眉十二庄内容丰富由天地大小、龙鹤风云、之心幽冥十二套功法组成,虽然名为“十二庄”却不是十二个固定姿势而是十二套各具特色的系统功法,十二庄组合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整体看来很难确定十二庄功法的来源。
从技术角度而言,传统拳术或功法当中大多有所谓的“核心功法”或“核心招法”动作的概念——这种“核心”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功法也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招式,比如形意拳术当中有“万法出于三体式”的说法,在五行拳当中劈拳的价值较之其他四行拳也有相对重要的意义,在太极拳术当中“揽雀尾”的也是类似的地位,这类招法在北京、河北等地的拳术当中通常称为“母子手”(偏正词组,子字弱化读音,即母手之义)。
不同拳种流派有不同的“母手”,这类“母手”通常认为是拳术的“核心”是可以演化出本门拳术其他招法的重要基本功,必须常年不辍地反复研练。从拳术套路的设计看来,“母手”通常有两个特点:①在拳术套路开始的部分②往往重复次数最多。
峨眉十二庄当中是否可以找到这种“母手”呢?——峨眉十二庄原本有“天地为母”的说法,即天地庄是十二庄的基础,但凡练习十二庄之人也往往从天地二庄入手。天地庄的基本动作大致相同仅有一些细微的差别,都是从起势双臂蛹动至两掌前舒呈“观想少商”站桩之后做脚下八法,再双臂向两侧分开行“三吐纳、三通臂”后起“须弥掌”、“鹰爪”、“虎爪”后站马步庄,天地庄的差别则在于开合升降的不同。
站桩本为武术的基础功夫,天地庄中的“观想少商”、“马步捧沙掌”等架式都要求维持站庄功架,而其后的“脚下八法”在十二庄中也有多次重复,虽然每次都不是简单的“重复”但脚下八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甚至六大专修功当中有单练的“虎步功”。
2.1以脚下八法“搜裆腿”为主的动作考察
“脚下八法”的动作当中起势为“含机裆”,此名为蜀中许多武术流派共有的名称,比如在四川南充一代流传的“武当松溪派”即有名称相同动作,是技击的预备式,其外形与峨眉十二庄的类似都是体重主要在单脚双手交叉重叠于身前的动作。脚下八法之“搜裆腿”则与弹腿类似都是单足前伸弹踢的动作,“弹腿”是一种北派拳术关于其源流向来有所争议,弹腿的主要技法顾名思义就是以腿做弹踢为主的拳术。
弹腿的起源说法有多种目前尚无定论,值得注意的是在弹腿传承的”口述历史“当中有一个说法为弹腿本为五代十国时后周一位战将所创,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这位后周战将在山东龙潭寺出家法名昆仑从此弹腿开始流传开来。单从这个“传说”看来弹腿与峨眉十二庄类似都来源于古代战阵武术,在传统拳术的流传当中许多“口述历史”从表面看往往荒诞不经,如果将这些传说还原至当时的历史环境考察大多有其中合理的部分,拳术的动作、功法和拳架则是实际记录拳术技术和演变的“活化石”,二者相结合可以从拳术设计的原点出发探求其发展源流。
现代广为流传弹腿的拳谱歌诀当中第一句即为“弹腿本是宋朝传,后在临清龙潭山”,弹腿与十二庄的“口述历史”共同源于宋朝,从架式看来弹腿的拳架也大多是弓步、马步配合双手臂伸直的组合形式,唯十二庄中融入蛇行蛹动使许多架式看来较为圆润;从十二庄的结构看来,天、地、大三庄的动作形式如果抛开各种内修心法、指穴手法和蛇行蛹动的要点,基本的“架构”与弹腿的动作风格非常类似。拳术的流传大多是从基础到复杂的,天地庄本为十二庄之母理论上应该是较早出现的庄架,这与弹腿的“口述历史”中北宋初年的时间相对应,此时的拳术动作皆为手足肘膝关节伸直身体开展的技术风格。
随着时间的进展进入北宋末年,峨眉十二庄动作也逐渐变得细腻起来,除了融入蛇行蛹动这种独特的运动形式之外,在动作设计上也变得细腻起来——比如小字庄的动作比之前天地、大就要细腻很多,其后的之心风云龙鹤诸庄在动作幅度上有了大小缓急的变化,在动作上也不都是长弓大马的大开大合而是有了俯仰、螺旋的变化,动作更为圆润细腻。
2.2以“通臂”为主的动作考察
在十二庄当中使动作“由方转圆”的核心动作之一为“通臂”——其动作要领是双臂平伸随着大关节“蛇行”和小关节“蛹动”,双臂如同连在一起一样轮流向左右伸展。
“通臂”之名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近代广泛流传于京津冀及山西地区的“通臂拳”、“通背拳”等,而“通臂”与“通背”高度相关,现代武术理论研究者大都认为二者是同源异流的。“通臂”之名首见于黄百家《内家拳法》之“神佑通臂最为高”之拳诀,清人张潮辑《昭代丛书》收录有黄百家《内家拳法》,有学者考证本文原系黄百家之《学箕初稿》内有《王征南先生传》,张氏将原文删改后成《内家拳法》一文。如此则“通臂”之名首见于1617年左右,即明代万历年间,许多武术研究人员认为此“通臂”即后世的通背、通臂拳法,通背拳也常常被认为是最早的内家拳术。结合《王征南先生传》描述的内容看来,“通臂”显然是一个具体拳术动作,与原文中下文的“左右扬鞭”等类似,近年来则发现许多古谱中常常“通臂”、“通背”互用,通臂、通背的拳种与后世心意拳、太极拳(尤其是陈氏太极拳)的出现有非常重要的联系。
在十二庄当中“通臂”的主要动作是双臂伸直左右伸展,其中有几个关键之处:①手掌整体要蛇行涌动,②双肩胛骨交替做上下回旋的运动,③肘关节随之屈伸。
其中肩胛骨的运行轨迹是双肩循环做8字运动,与许多太极拳流派的“背丝扣”要领想同——技击应用时,一手接敌方来势收肩胛骨避其锋芒化劲,另一手随肩胛运动而送出击打对方,双臂相互配合也可以单臂接化。“通臂”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拳术技术,在十二庄当中双臂伸直的通臂在天地庄中出现,而双臂交错滚转则在之字庄、拿云庄等庄法中出现,虽然外形上看是双臂屈曲缠绕,而在肩部的操作依然是通臂之法。
2.3以“蛇行蛹动”为主的考察
十二庄中蛇行蛹动也是非常重要的特色,跟肩部的圆转运动共同组成“通臂”的庄架。蛇行蛹动的本质是相邻两个关节的反向运动,除了在通臂庄架中练习的手臂蛇行蛹动之外,身体其他关节也可以进行这种训练,比如脊柱和下肢。
在游龙庄当中即是由脊柱带动下的全身蛇行蛹动训练,这种运动特色鲜明——单从表面看来仅见于十二庄的功架当中,中国的其他传统拳术似乎都没有类似的训练。如果把蛇行蛹动放在脊柱运动来考察,在某些心意拳流派中的基本功当中有类似的运动——比如戴氏心意拳的蹲猴式,在训练到某一阶段时站桩行拳就可能出现脊柱涌动的现象。
基于以上的考察,峨眉十二庄的技术风格处于弹腿与心意、通背(即所谓内家拳法)之间,虽然弹腿不一定真是出于宋朝,心意、通背出现的时间应该不晚于明末清初——心意拳原有“岳飞创拳”的传说,但经近代武术研究者考证心意拳创始人应为明代万历年间的姬际可。
传统拳术的创立和风格演变并非一日、一人能够完成,”创拳“也不是空穴来风的闭门造车而必然是个人经验和见闻的总结提高,必然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拳术风格的影响。由于“创拳”本质是一种总结性的活动,在一门拳术基本成形之前必然有可以借鉴的技术,从这种技术动作和演练风格推测,十二庄的产生年代应在弹腿和心意、通背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