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陈志敏:性命与养生初探

时间:2021/3/8 作者: 陈志敏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8760

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

新冠疫情以来,中医气功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担当才有新作为。中医气功在学术科研领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开创了学术探讨板块,每周推送学术论文和科研内容,以期达到“理上开窍”的目的,帮助各位同道的修行,为“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本期内容为陈志敏在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发表的《性命与养生初探》文章,让我们一起学习探讨。

性命与养生初探

陈志敏

摘要:“性”和“命”,是重要的哲学与医学概念。“性命”是认识人体生命的一种模式,人是性与命构成的统一有机整体,性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命是指人的生命。“性命”是道家内丹养生学的精髓,“性命双修”是道家修炼的重要原则和主要内容,只有正确地认识“性命”和实践“性命双修”,才是根本养生之道。由于人们在物质追求与心性修炼上常常失于兼顾平衡,而引发出很多人生困惑与社会问题,因此强调性命双修对于当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来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性命”学说是认识生命的一种模式

1.1“性命”的含义

“性”是由“生”字演化而来。“生”字本义指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有进、出、出生之义。刘巘《易义》说“自无出有曰生。” 《易·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性”在先秦,与生字可以互用。引申出活、动、生命、生机。性的本质:心生为性。后来,性的概念逐渐转向指人特有的心性。儒家所谓的性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心性;而道教所谓的性则倾向于指人的一般心性,指人的思想、秉性、性格、精神意识等,即神。

“命”字是由“令”字演化而来。“令”字本义是发布命令,通“命”,命名,引申为“使”的意思。“命”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命,使也。在事为令,在言为命。命最早源自阴阳学名词,引申出命运、天命、性命、寿命、生命等。

《玄肤论》云:“性则神也,命则精与气也。”刘一明《百字碑注》亦谓:“气者,命也。在天为气,受之于人为命。”简单来说命指人的身体、生命、能量、命运、物质性等。

内丹学一般以形炁为命,以心神为性,故性命指神炁。人体之生成时,元炁为命,元神为性,性命不分,处于混沌的先天状态;至降生时,元神归于心,元炁归于肾,由先天分判为后天之性命,始成长为人。内丹学要由人逆炼成仙,便发展出混合神炁的性命之学。  

性命混合,乃先天之体也。神气运化,乃后天之用也。性命即神气,神气即性命。


1.2人是性与命的统一体  

性命是道家认识生命的一种模式,命是指人的生命,性是指人的精神意识,而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命与性的统一。

李道纯《中和集》云:“夫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精神,性命之根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是知身心两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

《脉望》则更是从性命的角度论述了人与其他事物的本质区别:“鬼神有性无命,草木有命无性,禽兽性少命多,惟人能全之。性者属知觉;命者属形质。”


2.“性命”之理源于古代太极阴阳之道

2.1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是中医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乃至人生命的本始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河洛原理》说: “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庄子说: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包括人的各种精神情志活动,都是之气运动变化的结果。


2.2气与阴阳

一气分为阴阳,阴阳统一于气。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作为宇宙本原的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一元论的概念。“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横渠易说•说卦》)。

阴阳学说,是以阴阳的相对属性、阴阳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一种理性认识。阴阳的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阴阳的运动规律。它们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


3.“性功”与“命功”是道家修炼的主要内容

3.1“性功”与“命功”

道教吸收了儒佛两家的心性学说,又发扬了自家独有的养生传统,遂形成性命双修的修炼理论。性功与命功也就成了道家性命双修的主要内容。

“性功”即性学,修性之功,指修炼心神的功夫,涵养精神的养生之道。道教内丹学非常重视通过对精神的涵养来实现养生的目的,甚至认为对精神的涵养要高于对身体的保养,修“性”才是最为根本的养生之道。修“性”的过程就是找到“真我”的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复归自己的“真性”呢?道教内丹学认为要做到静和清,只有在心静的状态下,才能够实现内心的清静,从而排除外在的一切杂念,实现内在精神的升华。《唱道真言》云:“人之病根,大约在种种妄念。妄念既除,尚有多少游思,扰于胸臆。去游思之道,惟在内观,始而有物,至于无物。”

“命功”即修命之功,指养身炼气的功夫。《丘祖全书》:“有为功夫命功也,无为妙道性学也。”道教内丹学十分强调“气”的概念,认为“元气”是人体各种气中最重要的一种,而“精”则是身体的根本,主张通过“炼精化气”的方式实现对身体的养护。

命是形与气的统一,所以修命即修形、炼气,也就是保养身形,故大凡保精、护形、养气、行气之法,都可归入修命的范畴。道教早期所用服食、行气、导引、调摄等养生修炼之法,均属于修命的方法。在内丹修炼中,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等步骤的修炼也主要是起到修命的作用。

性即心神,所以修性即修炼心神,故凡修炼心神之法都属修性的范畴。“心斋”、“坐忘”“守一”“存神”之法等,都属于修性的方法。内丹修炼的炼神还虚阶段也主要是一个修性的阶段。

由于人的命与性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实际上,在各种修道方法中,修命中有修性,修性中有修命,只是其有所偏重而已,没有绝对的只修命或只修性的方法。


3.2修炼顺序

在修养顺序上,有的主张“先性后命”,也有主张“先命后性”。以生理变化心理,以心理变化生理。体弱多病者先从命功入手。心理脆弱或行为不良者,则先从性功入手。性功与命功可以在不同时候有不同侧重,但要互相带动,共同长进。

以张伯端及其后学为代表的南宗主张先命后性,强调命功。从形气的修炼入手,以炼己筑基开始,然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先以有为之法巩固命基,待命基巩固,后天精气返于先天精气之后,再由气到神,进入修性阶段,以无为之法,炼神还虚,了彻性源,炼就真空本性,以达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神仙境界。在修炼的具体方法上,其法多从调息入手,渐入静定,于“恍惚杳冥”之际用“忘心”、“觅心”之法体认真心、元性,从真心中生“真意”,最后炼化精气神。南宗一派因重视命功,强调精气,因此修炼之法偏重有为,讲究步骤,注重程序。

以王重阳所创全真道及王之七大弟子所开龙门派为代表的北宗则强调先性后命,三分命功,七分性功,以清净为主,以识心见性为首要。王重阳说:“只要心中清净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

丘处机说:“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它实际上是以神对人体的主导作用为指导,强调通过对性也就是心神的修炼来带动这个人体的修炼从而达到性命双修的目的。北宗的修炼以清净心性为入手功夫,以清净心地,不受欲尘染污为诀要。先除情去欲、摄心收念,然后明心见性。此后从真心中生真意,再循序炼化精气神。由于心神对人体的主导作用,所以心静则身静,心静则气调,形气静则精固,身由之得安,命由之得全。由此达到不修命而命自修之效。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进一步修心炼性,直超形气,尽显元神真性,以达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北宗因强调在了性中了命,以性安命,不重精气,故其功法偏重无为,甚至有用顿法,不讲程序和步骤者。


4.“性命双修”是道家修炼的重要原则

4.1“性命双修”的重要意义

由于人的存在既离不开性也离不开命,是性与命的统一体,只修性则命不能保,只修命则性无以存。所以养生修道必须遵循性命双修的原则。

《中和集》说:“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

祖师云: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

闵一得谓:“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呈,谓必性命双修也。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

吕祖师亦谓:“万物皆在性命之中,性命皆在真一之中。性命之外无道,性命之外无教。三教同出于一也。儒尽性以立命,释见性而度命,道成性以复命。”

张伯端说:“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张氏认为两者均有失偏颇,主张唯有道、禅双融的内丹,性命双修,最为上乘。


4.2“性命双修”的修养原则

“性命双修”的原则为“性为主导,命为基础”,以静为主,以动为辅,性命合一。其方法,以静养神,以动养形:即以静坐、行气、存神、诵经养神;以导引、按摩、散步、登涉养形。其根本宗旨,是以调动人体精、气、神的运化、聚合,达到形神永固、身心两全。


结语

“性命双修”是道家修炼的一个重要原则和主要内容,真正地认识 “性命”和实践“性命双修”是根本养生之道,由于人们在物质追求与心性修炼上常常失于兼顾平衡,而引发出诸多人生困惑与社会问题,因此强调“性命双修”对于当今养生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来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