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气感是练习气功时感受到自己体内的经气运动的自身感觉,是练功者追求练功效果的一个标准,它可在精神上和肢体上给人带来变化”。由于多种原因,练功者的气感虽各不相同,但也有不少共性,古人将这些“共性”概括为“八触”(也称为“动触”);又由于古人描述的“八触”至少有两种(一说“痛、痒、冷、暖、轻、重、涩、滑”,一说“掉、猗、冷、热、浮、沉、软、坚”),故又有“十六景(触)”的说法。
其实从渊源来看,“八触”原为佛学用语,是指禅定过程中参禅者自身出现的几种感觉,语出《童蒙止观》的第七篇“善根发”。该篇介绍了5种“善根法相”,即:息道善根发相、不净观善根发相、慈心善根发相、因缘观善根发相、念佛善根发相。“八触”就在“息道善根发相”中,原文说:“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者。所谓觉身痛痒暖轻重涩滑等。当触发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可为喻。是为息道善根发相。”后来,被气功界所“借用”,用于描述气功锻炼中出现的各种自我感觉。至于另外一种“八触”之说的源头在何处,笔者未能查实。对照两种“八触”之说——“痛、痒、冷、暖、轻、重、涩、滑”与“掉(动摇)、猗(修长)、冷、热、浮、沉、软、坚”,两者之间有不少相同(相似)之处。如“冷、暖”与“冷、热”,“轻、重”与“浮、沉”等,两者相加,不足“十六”。但应该看到这里的“八”“十六”都是一种修辞手法,是“多”的意思,并不是只限于八或十六。实际上,练功过程中出现的感觉远远超过这些。
有人曾对《童蒙止观》中的“八触”作了解读,认为:“痛”为身体不由自主地动摇或局部肌肉跳动;“痒”为身体某一局部出现痒感;“冷”“暖”为身体出现的清凉或温暖的感觉;“轻”为身轻如云,有飘飘然的感觉;“重”为全身或某一肢体重如石,不能移动或上举;“涩”“滑”为局部或全身皮肤有树木表面之粗糙感,或与之相反的洁滑感觉。不过,这些解释多半是文字诠释,真正的练功感觉怕是“只能意会、不可(也不能)言传”的、各不相同的。一般认为,通常动触中以热感者为最多见,肌肉跳动感次之,再次为其他感觉。此外:有人自觉飘飘欲仙,机体似乎不存在;有人会出现本体感觉异常,如不知自己手、脚、头的位置;有人感到自身高大无比或十分矮小等。动触感觉多出现于局部,且多为短时间出现后又自行消失。这可能与练功时气血运行流畅以及大脑的感受性增强有关,对练功和机体没有不良影响。就功法而言,“八触”等感觉多出现在静功中,动功锻炼时除了“暖(热)”外,一般鲜有其他感觉。
有人认为,古书上的“八触”“十六景”,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所谓“气感”——气功锻炼时感受到的“气”在体内运行及其所激发出的各种“感觉”,此类气感往往会使人产生某种难以言喻的愉悦感;也有人把外气调治时,患者的感受及其出现的各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如:哭笑、嚎叫、平时很难做出的一些高难度动作等)也称为“气感”。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以“八触”“十六景”为代表的动触现象,至今尚无深入的研究。可以看到的现象是,不同的人出现的动触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个人、锻炼同一种功法,但出现的感觉也不一定系统,甚至完全不同;而且,动触感的出现与气功效果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之间也不得而知。因此,对于各种各样的感觉,练功者既不要害怕,也不可刻意追求,要任其自然。马济人先生对此提出的三条意见,可供大家参考,他认为:
① 练功中和功效是主要的,而动触感是次要的、且与功效无直接的关联;
② 练功中出现的各种反应并不神奇、也不神秘,但其机理也许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一般练功者不必将精力浪费在对这些感觉的评判上;
③ 当动触感出现时,不应分散练功的注意力,而应按照惯例继续锻炼。
是可谓——
气功锻炼“八触”感,《童蒙止观》最早谈;
他家“八触”稍不同,任其自然志恬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