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 | 气学说走向实践的多元探索之路

时间:2025/1/19 作者: 焦桐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浏览次数:644

编者按:近日,《中国中医药报》以“气学说走向实践的多元探索之路”为题,报道了第八届“气·意识与人体生命科学”论坛、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医疗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大会暨学术年会,指出多学科融合促进了气与意识的理论探索,气功实践为自主健康探索提供了新路径。


46edee454cd8d15f0ce565c17cfef164.png

气学说走向实践的多元探索之路

日前,第八届“气·意识与人体生命科学”论坛、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医疗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大会暨学术年会在江西南昌举办。围绕中医原创理论——气学说,与会专家共同探讨其与人的意识、生命的关系,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一步探索该理论走向实践的创新发展之路。

气与意识的理论探索——多学科融合

气学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范畴和自然科学思想,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气学说渗透并融入到中医学理论体系,深刻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医理论中,“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无形而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人体内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的特性。然而,对于气的本来面目,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尤其是气与意识的关系,古往今来,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 神清气爽 ”“ 气定神闲 ”“ 意气风发”……这一系列的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意识和气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近年来,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为气学说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马斯克“脑机接口”研发取得的显著进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意识本质的深入研究。

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功科学研究所所长章文春基于庞鹤鸣教授提出的三层物质理论探讨了意识的本质,阐述了意识第三层面物质的特性,提出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探索气学说组场技术。北京大学教授陈中建通过神经电调控技术调控局部的神经反应,并探索通过该技术调控人的意识健康。

“气的运行调畅,能够使人的情志活动保持正常。若气机不畅,则可导致情志异常,如抑郁、焦虑等,进而影响认知功能。”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隋华杰在会上阐明了中医“气”理论与心理的关系,并指出通过调畅气机,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深圳鑫舟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袁心洲教授认为可以通过调气、理气以解决不同层次的疾病。

“健康的人体是一个整体平衡的生命体。人所有的疾病几乎都是这种平衡被打破的结果。”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卢涛表示。

自主健康的实践探索——气功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

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陈焕文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讲解了自主健康的内涵,自主健康是指主动的、有意识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人这一因素的潜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起到健康调整和保障作用。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他提出了自主健康的路径,如饮食有节、劳逸适度、避其外邪、坚持锻炼的生活调养,修身养性,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精神调养,必要时,还可运用药物调养,如温补阳气、滋养精血,以保养形体,实现自主健康。

“中医气功在主动健康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气学说对人体生命奥秘的探索意义深远,而主动健康的理念更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陈焕文表示。

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刘争强看来,中医气功具有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发达智力、陶冶性情、涵养道德、开发潜在智能的作用,包括内练法和外调法,八段锦、 太极拳等属于内练法,而气学组场则属于外调法。

“‘形气神’失调是各种慢性疾病的重要病机,医者是组场医疗的核心,运用组场气功医疗可以极大地提高慢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组场作为气学说创新理论技术,是开展人体科学研究的一把钥匙,有助于挖掘尚未被人类认识的层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主任医师吴华阳表示。

82 岁的张阿姨(化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患者,被咳嗽、胸闷、喘息困扰了数十年,近 10 年来长期于门诊就诊,吴华阳调其神气,并嘱其习练静坐、八段锦及呼吸吐纳法,慢阻肺病情较稳定,未出现急性加重发作。

江西省上栗县上栗镇胜利卫生分所邓绍坤在其临床上应用组场技术,并且带领大家练习,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新冠疫情期间,线上参与指导全国各地群众采用中医药、中医气功抗疫,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工作,鼓舞了人民群众战胜疫情的信心。

气功,作为气学说的一种实践应用,在塑造自主健康的征途中,走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