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单位成员、上海市气功研究所赵丹撰写。张家山汉简《引书》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导引专著,全面阐述了导引疗法的内容,堪作一部中医导引疗法教科书。本文对《引书》内容进行了介绍和简析。
赵丹1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上海 200030)
摘要:张家山汉简《引书》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导引专著。该书从导引角度论述日常养生、导引术式、病因、病机、病症、治法、治则等,全面阐述了导引疗法的内容,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方法,堪作一部中医导引疗法教科书。全文结构紧凑,内容完整有序,没有涉及巫术等内容,是一部导引发展成熟时期的作品,在中医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献学和临床学价值,对其内涵的挖掘和阐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家山汉简;引书;内容
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No.20YJCZH240)”;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中医药健康素养提升工程(No.ZY(2021-2023)-0105)
作者简介:赵丹,女,主治医师,E-mail:15921545368@126.com,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650号气功研究所221室,邮编:200030
1983年12月,湖北荆州张家山247号墓出土一批竹简书,内容涉及汉代法律、军事、历法、医药、科技等诸多方面,揭示了秦及汉代早期的社会生活状况,被公认为我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在这批汉简中出土的《引书》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导引专著。《引书》原文抄写在112枚竹简上,共计3235字,字迹工整,保存完整。“引书”二字题于第一支竹简的背面,为书名。据墓葬年代推断,《引书》的抄写年代不晚于西汉吕后二年(前186)。因西汉初期,还没有形成专门书名的习惯,“引书”当是“导引”这一类书的统称。这表明“导引”在西汉早期已非常发达,颠覆了以往“秦汉时期仅是导引萌芽时期”的认识。《引书》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及中医临床价值,为研究导引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文献支持。
《引书》各个部分排列井然有序,内容互不重复,前后文字相互呼应。按照原文顺序,可大致分为六个部分:
1四时养生
“《引书》:春产、夏长、秋收、冬藏,此彭祖之道也。春日,早起之后,弃水,澡漱,洒齿,呴,被髪,游堂下,逆露之清,受天之精,飮水一杯,所以益寿也。入宫从昏到夜大半止之,益之伤气。夏日,数沐、希浴,毋暮[起],多食菜。早起,弃水之后,用水澡漱,疏齿,被髪,步足堂下,有间而饮水一杯。入宫从昏到夜半止,益之伤气。秋日,数浴沐,饮食饥饱恣身所欲。入宫以身所利安,此利道也。冬日,数浴沐,手欲寒,足欲温,面欲寒,身欲温,卧欲暮起,卧伸必有正也。入宫从昏到夜少半止之,益之伤气。”记述了顺应四季节气的日常起居、活动、二便、洗漱、刷牙、吐纳、饮水、房事时间、沐浴、饮食、寒温等方面的具体操作,并将导引藴含其中。《引书》是一部重于实践应用的导引指导书,反映秦汉时期日常养生遵循四季节气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天人相应的观念。
2导引处方
这部分内容从“舉胻交股”到“武指者,前左足,右手前指,伸臂”,记述了41个导引动作,有具体名称和动作描述,分别为:交股、尺蠖、佥指、埤堄、累动、袭前、(无名称)、引阳筋、(无名称)、引尻、阳见、穷视、侧比、凫沃、旋伸、枭鷅、折阴、巂周、蠪兴、引脢、蛇甄、傅尻、大决、□□、鳷落、猿据、参倍、悬前、摇肱、反指、其下、引、引阴、引阳、覆鹿、虎偃、甬莫、覆车、鼻胃、度狼、武指。
41条导引法的排列顺序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前9条导引法,句式均为“XX(动作),曰XX(名称)”,都是下肢动作,用于腿脚部的锻炼;后32条导引法,句式均为“XX(名称)者,XX(动作)”。41条导引法术式就是41个处方,这些导引处方不是盲目堆砌,而是进行过分类整理的,可以针对不同的病情加以运用,后文就运用到了其中的6条导引处方。
其中,1-9条导引法都是下肢动作,用于腿脚部的锻炼,宜在坐位或卧位完成。其术式分别为:1.两大腿交替交叉;2.伸小腿,屈脚趾;3.两足并拢抬起,一开一合;4.伸小腿及脚跟,两腿合并摇动;5.两脚一上一下,踵趾相接,足趾朝上,摇动;6.伸屈两小腿,各一进一退;7.以一侧足按摩另一侧小腿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两腿交替进行;8.同时伸直两脚;9.以一侧足摩擦另一侧足背,两足交替进行。从动作次数看,前9条导引法均做三十次,其余31条导引法则无次数要求,说明前9条导引法是一个较独立的下肢导引治法模块。前9条中有1个仿生动作,模仿尺蠖的姿势。10-41条导引法中,有10个仿生动作,模仿的动物有凫、嶲、大蚁、蛇、鳷、猿、鹿、虎、狼、蛤蟆(或蚕)等。这31条导引法动作中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10-21条均有“错手”,即“两手指交叉”的动作;10-12条的“引尻”“阳见”“穷视”分别为身体的前俯、后仰、侧面旋后;13、14、16、17、21条均为头部动作,“侧比”“凫沃”“枭鷅”“折阴”“蛇震”分别为偏头、摆头、抖头、低头、震头;19、20条为跨步姿势时的后仰和举手后旋动作;23、25条均有左手按右足,然后右手按左足的姿势;26、27、28、29条均为两手同时用力,分别为合掌、张开上举、前击、合掌指后;30、31条均有“高举一臂”;32、33条的“引阴”“引阳”姿势相反,前者前俯,后者后仰;35、36、37条均有“两手相并”姿势等。
3病症导引
这部分内容从“引内癉”到“其齲也,益涿之”,记述了44种病症及其所用的导引疗法,句式爲:“XX(疾病),XX(导引法)”。疾病种类包括内科、骨伤科、五官科、外科等,其中,内科病占多数,包括:引内瘅、引瘅病等发热疾病;引肠辟、引腹痛、苦腹胀、益阴气等胃肠疾病;病肠、引癃、引㿗、引阴等泌尿生殖疾病;引心痛、引瘚、引诎筋、夜日卧瘚、引膺痛等心血管疾病;引呼及咳、□□上□等呼吸疾病;引蹶、引辟、引瘛等神经疾病;病瘳等不能具体分科的内科疾病;共21种。骨伤科病包括:项痛不可以顾、苦两足步不能钧、引踝痛、引膝痛、股□□□痛、引背痛、引腰痛、支尻之上痛、引足下筋痛、引肩痛、引肘痛等关节或肌肉疼痛的病症;苦两手少气等肢体无力的病症;共12种。五官科病包括:引喉痹、引鼽、引聋、引耳痛等耳鼻喉疾病;引口痛、失欱口不合、龋等口腔科疾病;引目痛等眼科疾病;苦頯及颜痛等面部疾病;共9种。外科病1种,为引瘘,即颈部淋巴结核。所有疾病中,内科疾病占47.73%;骨伤科占27.27%;五官科占20.45%;外科占2.27%,还有一种不能释读的病症占2.27%。
44种病症导引术,用法多种多样,或单纯动作导引,或借助工具,或需要他人辅助,或配合呼吸吐纳等,尽显秦汉时期导引疗法的临床实操情况。从术式组成要素看,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注重采用导引动作治疗。44种病症中,应用了导引动作治疗的疾病有42种,约占95.45%;而仅应用导引动作一种方法治疗的病症约占总疾病数的2/3,说明肢体的牵引是导引疗法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呼吸吐纳是导引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44种病症中,有12种病症应用了呼吸方法,约占27.27%。有的单纯应用呼吸吐纳,有的呼吸吐纳与导引配合操作。治疗所用呼吸法包括:呴、毋息、急呼急呴、呼、吹、吸饭气、吸精气而咽之等。其中,“呼”“呴”“吹”三种吐纳法大量应用,虽然《庄子·刻意》已经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但是其具体吐纳用法未载。《引书》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载有这三种吐纳法具体应用的书籍,比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所载“六字诀”早了至少600多年(陶弘景生卒为公元456-536年;《引书》所在墓葬年代约公元前186年)。另外,“毋息、吸精气而咽之”等是后世导引中的常用吐纳方法。第三,导引治疗过程中注重工具的辅助作用。44种病症中,有14种病症应用了工具进行辅助,约占31.82%。所用工具包括寒水、杖、壁、木、累(绳索)、权(木柱)、缚(绑缚所用的绳索)、枕、衣、木鞠、饭、柱、板、席、枕等,不仅采用了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还自制了许多工具,灵活多样,更好地发挥了导引的作用。第四,多次出现他人辅助。44种病症中,有5种病症导引过程中需要他人进行辅助,约占11.36%。当患者无法自行完成导引动作时,通过他人辅助,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导引的治疗作用。同时,《灵枢·官能》:“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具有筋骨柔和舒缓、内心和调等特质的人,可以从事导引行气的工作,说明秦汉时期已经有专门从事导引行气的医者。
4部位导引
这部分内容从“閉息以利交筋”到“敦踵以利胸中,此物皆三而已”,记述人体24个部位的导引方法,句式为:“XX(导引法)以利XX(部位)”,所载身体部位从头到足,无一遗漏,包括交筋、恒脉、距脑、首、踵首、耳、目、鼻、口、喉咽、柎项、项尼、肩紟、腋下、肩臂、腹心、两胠、脢背、腰、股间、股膝、足蹢、足气、胸中等,说明导引具有预防和治疗两方面的作用。首先突出头部导引法的重要性,用了距脑、首
、踵首三个不同的称谓,分别采取蛇甄、凫沃、周脉循腠理三种导引法进行锻炼,“蛇甄”是前后活动头部,“凫沃”是左右活动头部,“周脉循腠理”是环形活动头部,即头部环形旋转,三个动作对头部进行了全方位活动。其次从头面部的五官到颈肩部、胸背、腰腹、臀部、大腿、小腿、足部,直到足底,从上到下依次阐述了不同部位相应的导引方法,叙述井然有序。24个部位导引法中,闭息、启口以仰、咤而勿发、敦踵等导引法,沿用至今。蛇甄、凫沃、侧比、阳见、枭鷅、鳷落等6种导引法在前文中提及,“
指”与前文中“佥指”法可能类似。
5病因病机
这部分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第一是气候因素,“人之所以得病者,必于暑湿风寒雨露,腠理启阖,食饮不和,起居不能与寒暑相应,故得病焉。是以夏春秋冬之间,乱气相薄沓也,而人不能自免其间,故得病。”提出“暑、湿、风、寒、雨、露”六种外气致病,病机论述紧扣导引疗法的特点。气候变化扰乱人体气机,外邪侵袭人体体表,进而由表及里,病机分析层层深入,论述完整;第二是情志因素,“人生于情,不知爱其气,故多病而易死。人之所以善蹶,早衰于阴,以其不能节其气也。能善节其气而实其阴,则利其身矣。”指出“人生于情,不知爱其气,故多病而易死”,情志不合多引起脏气耗伤而致病。第三是生活条件,“贵人之所以得病者,以其喜怒之不和也。喜则阳气多,怒则阴气多,是以道者喜则急呴、怒则剧吹以和之,吸天地之精气,实其阴,故能毋病。贱人之所以得病者,劳倦饥渴,白汗决絶,自入水中,及卧寒䆕之地,不知收衣,故得病焉;又弗知呴呼而除去之,是以多病而易死。”因生活贵贱而病,指出物质条件的匮乏以及生活环境的窘迫同样可以致病,强调贵人善于采用导引吐纳驱邪养生,贱人则不懂通过导引的方法驱逐邪气,将此作为贱人多病的原因之一,强调了导引的重要性。《引书》对外感或内伤引起的疾病都采用导引的方法进行治疗,论述非常严密,后世导引书籍中对病因病机的论述无出其右者。
6治则治法
《引书》治疗理念与《道德经》一脉相承。《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引书》:“治身欲与天地相求,犹橐钥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将天地比作一个大风箱,空虚而不穷尽,不断运动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风力。“虚而不屈”,虽然空虚无物,其气却穷竭不尽。此句意为治病要取法天地,天地犹如一个大风箱,虽然广阔空虚,但能量不竭尽。人体与天地一样,通过不断呼吸吐纳、导引屈伸也可使人体之气充盈。正气充盛,人体御邪抗病的能力就强,即《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引书》将《道德经》的理论作为导引治疗总纲,可见其秉承了道家效法天地、清净无为思想,这是中医思想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的又一直接例证。
《引书》的治疗原则遵循人与自然相应的原则,保持人的筋脉通利,气息和调,针对异常气候变化引起的疾病采用动作导引和吐纳导引,“是以必治八经之引,吹呴呼吸天地之精气,伸腹折腰,力伸手足,軵踵曲指,去起宽亶,偃治巨引,以与相求也,故能毋病。偃卧吹呴、引阴”。针对不同的季节采用相应的呼吸吐纳方法预防疾病,“春日再呴,壹呼壹吹;夏日再呼,壹呴壹吹;冬日再吹,壹呴壹呼”“燥则数呼数卧,湿则数吹毋卧实阴,暑则精数呴,寒则劳身,此与燥湿寒暑相应之道也”。注重情绪对人体之气的影响,采用吐纳导引的方法调和因情绪变化所引起的气机逆乱,“喜则阳气多,怒则阴气多,是以道者喜则急呴、怒则剧吹以和之,吸天地之精气,实其阴,故能毋病”。
总之,《引书》是目前最早的导引疗法专著。其内容完整,从病因、病机、病症、治法、治则、导引术式、日常养生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导引疗法的内容,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是一部理、法、术完备的中医导引疗法典籍。《引书》从理论到实践完整地展现了秦汉时期导引疗法的内容,理论框架也比较完整,反映出秦汉时期导引疗法已高度成熟,《引书》在当时宜是作为导引疗法教材加以使用的,故《引书》之于导引堪比《内经》之于中医,在文献学和临床学皆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