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
新冠疫情以来,中医气功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则新使命,新担当才有新作为。中医气功在学术科研领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开创了学术探讨模块,每周推送学术论文和科研内容,以期达到“理上开窍”的目的,帮助各位同道的修行,为“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本期内容为张洪生老师在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发表的文章《把养生气功作为发展医学气功的先导》,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探讨。
把养生气功作为发展医学气功的先导
张洪生
摘要
当前,医学气功的发展环境有所宽松,但这个宽松却太有限了。在此情况下,能不能另辟蹊径?我认为可以考虑把养生气功作为发展医学气功的先导,优先发展养生气功。发展养生气功既符合当前的政策环境和人才现状,又具有广泛的“受众”,且具有高效性,因此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高效率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因此,养生气功应成为发展医学气功的先导。
1.养生气功的概念
从字面上看,养生气功和健身气功似乎是一回事,其实二者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养生气功是介于健身气功和医疗气功之间的一种集科学化、现代化、大众化于一身的气功。它既区别于健身气功和医疗气功,同时又和这两种气功有着密切的联系。
1.1和健身气功的区别与联系
养生气功追求高功效,具有高效性,因此它只要求功法编排的科学性而不要求观赏性,动功静功皆可;而健身气功则要求观赏性,且需为动功;这是二者的区别。至于联系,二者都侧重于健身养生,都具有普适性,都适合集体练功。
1.2和医疗气功的区别与联系
养生气功侧重于养生,不针对某一种疾病,因此不搞辨证施功,具有普适性,适合于各类体质的人习练,包括各类慢性病患者;而医疗气功则重在治病,具有针对性和辨证性。至于联系,养生气功虽侧重于养生,但由于它具有高效性,因此也能治病,且效果并不一定逊于医疗气功。
所谓科学化,即指区别于传统气功的神秘性、宗教性、派别性而言,且要求功法安全、功效明显;所谓现代化,即指区别于传统气功的晦涩繁杂而言,其功理多以现代语言描述;所谓大众化则是要求养生气功从理论到功法都要简明通俗、易学易练。
总结一下,养生气功具有科学、安全、高效、普适、简明等特点。
2.为什么把养生气功作为发展医学气功的先导
首先,发展养生气功比较符合医学气功现阶段的政策环境和人才现状。
国家对医疗的管理很严格,从事医疗气功需具备医师资格,而现阶段具备医师资质的医学气功人才十分匮乏,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医疗气功的发展,同时也让大量的蕴藏于民间的非医师类气功人才“闲置”起来。然而,发展养生气功的政策准入门槛较低,可以不受医疗政策的限制。国家已提出健康中国理念,提出要发展健康医学,并出台多份文件鼓励发展气功和气功旅游,2018年新版《全民健身指南》中也指出最适合中老年人的锻炼方式就是包括气功在内的中国传统健身运动,所有这些都营造了有利于养生气功发展的政策环境。另外,养生气功不需要医师资格,因此可以让为数众多的蕴藏于民间的非医师类气功人才得以发挥其作用。因此,养生气功比医疗气功更符合医学气功的政策环境和人才现状,发展养生气功正当其时。
其次,养生气功虽然从名称上看有别于医疗气功,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功效比医疗气功的功效低,患者练习养生气功同样能收到医疗作用。不仅如此,养生气功适于各类体质的人习练,且具有养生、康复、预防、医疗等多重功效;而有些医疗气功则需辨证施功,只适合某类病人习练;因此,养生气功比医疗气功更具普适性,“受众”更广泛,更具推广价值。
综上,发展养生气功既符合当前的政策环境和人才现状,又具有广泛的“受众”,且具有高效性,因此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我们优先发展养生气功,那么,它完全可以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高效率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其实,发展养生气功的意义还不仅于此。由于养生气功可以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因此可以快速提供大量的练功实践素材,而这正是发展医学气功的基础。
鉴于以上原因,养生气功应成为发展医学气功的先导。
3.怎样发展养生气功
既然作为先导,那么,应如何“先导”呢?
3.1建议设立“养生气功专业委员会”
建议学会设立“养生气功专业委员会”,以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此项工作。
3.2构建养生气功学理论体系并编写教材
发展养生气功先要有教材。教材应突出科学性、实用性和简明性,应作为初学功者的入门教材,作为气功科普读物也可以。可在《中医气功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如对史学部分予以简化,对治疗部分予以删除,对练功要领部分予以细化,另外还可增加一些内容,如形气神理论和修德理论等。
3.3做好宣传工作,为气功正名
尽管健身气功已经推广了十多年,但直到今天,气功的名声还是很不好。人们对它有各种各样的误解和偏见,视之为迷信、玄学,甚至将其妖魔化。这样的社会环境,气功怎么可能发展起来呢?其实,气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国家也制定文件,提出要推广气功,只是人们不了解而已。因此,我们应该下大力气做好宣传工作,为气功正名。
3.4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从形式上看,养生气功更接近于健身气功,因此,可以考虑借鉴健身气功的发展模式,以活动站点和俱乐部的模式发展养生气功。可以先建立示范站点和俱乐部,待总结经验后再扩大推广面。
3.5培养大量的养生气功指导员
气功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且练功不当还可能会出偏;因此,学习气功仅有书面教材还不够,还必须要有气功指导员面授指导才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二次气功热潮之所以问题频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大批的高素质气功指导员,并最终致使气功被打入冷宫。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要想使气功事业健康顺利地发展,就必须先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气功指导员。
那么,怎样才算是高素质的气功指导员呢?除能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必须要有足够的练功实践,也就是必须要对功法要领、功效有切身的体会,不能仅会纸上谈兵。
由此看来,培养气功指导员既要有理论教学,又要让他们有足够的练功实践。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搞“短平快”是不行的。当然,这只是对培养新指导员而言。经过第二次气功热潮,在民间散落着大量的气功人才,他们有着丰富的练功实践。只需经过理论培训,他们就可以成为高素质的指导员。这是一笔储量丰富的“潜在财富”,我们应该想办法把他们吸收进学会,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4.如何防范风险
我们虽然强调优先发展养生气功,但也只是强调“优先”而已,或者说强调在这方面投入更多一些精力而已,不能因强调“优先”而弱化风险防范意识;相反地,要提前预见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做好防范工作。
4.1选择安全的功法和练法,从源头上防止练功出偏
4.1.1要习练安全的功法
自发功有安全隐患自不必说,以意领气的练功方法则有“走火”的风险,练上丹田多的功法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出幻觉,进而导致精神出偏;因此,这些功法都不能练。
4.1.2不可交叉练功
交叉练功就是同时交叉练习不同派别的功法,而不同派别的功法所引动的气脉运行的路线往往又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是安全的功法,交叉练功也可能会形成不同气脉运行之间的相互冲击相互干扰,从而造成气机紊乱。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交叉练功都会造成出偏。如果交叉习练的不同功法所引动的气脉运行的路线相近,或所引动的气脉运行的强度较小(如健身气功),就不会形成相互冲击和相互干扰,因而也就不会出偏。而养生气功由于其高效性,因此它所引动的气脉运行的强度较大,因此它不能像健身气功那样同时习练多种功法。
4.2学练养生气功必须要有气功指导员的指导
气功不宜自学,因为有些功法的要领需面授才能学会,因此应在气功指导员的指导下学功。另外,有指导员指导还便于有情况时及时得到帮助,如练功后身体不适,需及时辨别是出偏、练功反应还是患病(包括旧病复发)。
4.2.1辨别是否出偏,看练功是否违背了要领,是否交叉练功,是否在练功时突然中止练功或受到惊吓等。如果这些都没有问题,就可以排除出偏。
4.2.2辨别是否患病
一方面要看最近是否有致病因素,如是否劳累,是否有大的情绪变化,饮食起居有无问题,环境气候有无异常等等;另一方面要从症状上来辨别,一般来说有些练功反应虽有痛苦,但神清气爽,与通常患病之重滞感不同。有些疼痛现象影响功能不甚大。
有时病与反应也很难区分,此时应到医院检查(建议请中医检查),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若服药,应适当用些益气、滋阴、活血的中药;对各病症应采取因势利导的方式,如咳嗽吐痰宜服祛痰药而勿服止咳镇咳药,出血宜服化瘀药而勿服止血药,腹泻宜服调气补气通滞药而勿服止泻收敛药,发烧宜服升散药而勿服清凉药,更不要输液以免壅遏阳气。服用适量补药,对各种反应均有裨益。
4.3从练功者自身入手防止出偏
4.3.1有些人属于练功后精神出偏的易发高危人群。他们或曾患过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病家族史,或有内向、孤僻、敏感、思维缺乏逻辑性等分裂性人格的表现。总之,他们是精神病高危人群,他们不适宜练功。
4.3.2前面说过,练上丹田多的功法可能会出现幻觉,此时如果练功者的科学素养不高,对幻觉信以为真,意识总跟着幻觉走,则很容易导致精神出偏。另外,即使不信以为真,但如果练功者意识的稳定性较差,出于好奇而经常去关注幻觉,则也会大量地消耗神和气,这样久了也会出现情绪易于激怒、难于自控甚至神志失常等精神出偏的现象。对此,一方面要把住功法关,另一方面从练功者的角度来说,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神的稳定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4.3.3练功者最好参加集体练功,这样便于大家互相帮助。
4.4尽量选择安静的练功场所
尽量在室内或其它安静的场所练功,以避免干扰和惊吓。
4.4.1因受到干扰而突然中断练功有安全隐患。习练某些功法可能会引发特殊的气脉运行方式,此时若突然中断练功,则可能会导致气脉运行无法回到常轨进而形成出偏。
4.4.2惊则气乱,而当练功入静(尤其深度入静后)受到惊吓时气机紊乱的程度会更严重,会出现心悸不安、烦躁、出汗等现象,若不及时调理,则会愈加严重。练功受惊吓后应在原地不要离开,也不要睁开眼睛,而是要立即做简易收功(两手敷于肚脐),然后平静一下情绪即可。
4.5对症下药,科学预防,防止有害气功组织的形成
产生有害气功组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4.5.1由于人们对气功有神秘感,因此“气功大师”很容易被崇拜。如果这些“气功大师”们不注意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而恃才放旷,久之就可能违法乱纪,甚至带动整个气功组织违法。
4.5.2如果“气功大师”练功产生看到仙、佛的幻觉,除有出偏的危险外,还有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跟着幻觉走,把气功组织带入歧途。
4.5.3所谓的“气功大师”本来就心术不正,有预谋地建立有害气功组织。
针对前两种情况,一是要做好气功科普工作,消除人们对气功和“气功大师”的神秘感;二是选择安全的功法。这两点前面已述,不再重复。对于心术不正者,则应及早发现并依法严惩。
其实解决有害气功组织的最好方法是“扶正祛邪”法,即加快养生气功的推广普及工作,科学的气功占领了阵地,那些有害气功组织自然也就失去其生存的空间。
结语
新时代,养生气功必将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异军突起,为健康中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