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葛泽慧:关于医学气功中整健反应的初探

时间:2021/3/9 作者: 葛泽慧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2386

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

新冠疫情以来,中医气功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则新使命,新担当才有新作为。中医气功在学术科研领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开创了学术探讨板块,每周推送学术论文和科研内容,以期达到“理上开窍”的目的,帮助各位同道的修行,为“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本期内容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会员葛泽慧在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发表的《关于医学气功中整健反应的初探》文章,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探讨。

 

关于医学气功中整健反应的初探

葛泽慧

摘要:我们在练功和进行气功医疗时,常常会出现整健反应,它是好病的征兆。早在《尚书》中就有记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其意为服药后,若人体没有明显的反应,则疾病难以被治愈。《孟子·滕文公》等古籍中都提及“暝眩”这个名词,许多大医家的临床经验论证和后世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也说明了暝眩反应在药物及其它以调动元气来治病的自然疗法中均可出现,均区別于西医讲的副作用。

本文结合自身的体验、体证和体悟,延伸了整健反应的内涵,对习练人群出现整健反应的现象,机理,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反应进行了初步探讨,意在使习练者正确对待练功反应,树立正确导向,顺利过反应关,提高练功效率,使身心健康梯度向更高级提升。

 

1.怎样理解整健反应

1.1对整健反应的理解

整健反应是将长年积聚在体内的不和于生命活功的因素快速排出体外,使人体的机能由不良状态转入良性状态,此时正气与病邪之气发生拮抗作用,身体所感觉到的或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就称为整健反应。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整健反应也因人而异,这是身体的自身调整和修复的过程,反应过后,绝大部分疾病会得到缓解或痊癒。

这是从中医学、营养学角度对整健反应的通俗理解。我个人从医学气功及养生理念的视角去看,这里还应有思想和意识提升时的反应。气功是指心身气的锻炼(修炼),疾病又有心病体病之分,故思想意识净化的反应,从生命整体观高度理解也应视为整健反应。比如常人意识是外向的,而且四分五裂,练功向内向、向专一修炼时,大多数人会走短暂的越练思想越乱,越无序这条必经之路;再如练功中去除偏执思想时,内心的思想纠结、斗争也是必过之关。所以整健反应应该是形体和意识的都有。

 

1.2整健反应的表现

反应在练功不久后即可出现,在我多年的习练中发现身边许多功友出现整健反应,它有很强的普遍性。反应状况类似针灸的"得气”现象,出现酸、麻、胀、冷、热等现象。比如提高免疫力时出现咳嗽、发热、发烧现象;提高肢体、躯干灵敏度或祛除病症的反应有疼痛加重、麻木面积加大现象;窍穴排毒反应有痰、眼泪、眼屎、耳屎等分泌物增多;代谢系统的反应有皮屑、皮肤油脂增多等现象。

特别需指出的常见反应,比如流泪,咽喉痛,鼻涕多,有的还伴有咳嗽,高烧等貌似感冒症状,需细细体会,认真区分,一般与感冒不同,虽有痛苦,但神清气爽。

我本人的反应较明显,习练一星期就出现类似感冒现象;半月后泪流不止,且眼球上好似长了无数颗粒,与眼皮触磨的非常难受。收功后各种现象消失,一切恢复常态,但当再练时又出现上述反应,讨教一位老师时,他说顺其自然。反应三天后眼前的大自然景色似换了一重天,天空清新明亮,植被青翠欲滴,头脑里清明了许多,我意识到视力提高了,遂到医院检测,结果左眼由原来的0.5,提高到1.5,右眼由原来0.4,提高到1.2。二十年后的今天视力仍保持的非常好。站桩两个月后,又有了新的反应。原以为二十多年病史的神经性头痛好了,但随着练功时间的增加,头内出现昏沉迷糊现象,同时伴随轻度头痛,几天后发展到早晚分不清,左右分不清,只有靠逻辑思维去分辨判断时间和方位感。又过几日出现了心慌心悸现象,让人坐卧不宁。但有了上次视力提高的经验,也不去多想,不理会它,只是每天坚持练功。大约持续二十天时,两种反应渐渐消失。之后头脑清明,感觉自己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大大提高; 胸腔内空空荡荡,心胸大了,遇到不愉快事很快就放下了。这些让我对练功更加有了信心。再次体悟到中华古文化的弥足珍贵。

 

2.为什么中医和一些自然疗法会出现整健反应

首先了解一下西医学、中医学及医学气功在祛病康复理疗上着眼点的不同。

西医学强调疾病,而忽略人的整体,在诊、治上强调找出病因、祛除病灶。故有人称之为"辨病论治”。

中医学和医学气功是从“天人合一"整体生命观思想出发,认为人是一个以神为主宰,以五脏六腑为核心,以经络联系各部的整体,所以强调神、气,经络和脏腑的紧密联系。着眼于正气,借正气驱逐病邪,激发其自我调节能力、自愈能力,进而达到祛病和健身的目的,更符合新的健康理念。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

中药、针灸等调理病态使之恢复到正常态,常人多以为是药物、针直接起作用,实乃误解。清医学家王三尊说:夫药者,所以治病也,其所以使药之治病者,元气也。故元气之壮者,得病皆系有余,少服驱邪消伐.......元气易于运行,其效立见。"

同理,“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黄帝内经》)。

针灸、中药等为何立论于调气,《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嵩山太无先生炁经》中说: “圣人言,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人不离气,气不离人。人藉气而生,气散人死。......但调元气,求死不得。”

以上可见,无论针灸、按摩、中药、气功等手段,都是以调动元气,增加自身调节能力为目的。故整健反应实质就是气流通转化过程中的一种好转反应。气在体内运行,常人是在无意识下气自行流注,易通的区域气先到,因此也就出现主要调治的病无明显感觉,而次要的症候先出现了好转反应的原因。同时也出现主要调整一个病,多处好转或痊愈的“广谱现象”。这在西医上是不会发生的现象。

 

3.常见整健反应特征

3.1 螺旋式反复性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病多因气血不足(虚弱)或气血不通(瘀滞)造成的。当我们以意引气,以形引气时,内气逐渐增加,充斥身体,往往开始阶段身体感觉格外轻松舒适,上升到一个新的平衡。当继续习练一个阶段则反而出现疲软无力(一般这种情况也就一二天时间),之后又精力充沛。这样反反复复,再次不断地创建更高层次的平衡。在旧新平衡转化过程中,就出现身体显得特别疲倦或大量排除体内垃圾等反应,这种是正常的练功生理反应。

病态平衡到健康平衡是体内不断地呈现出阴阳彼消此长的势头,正胜邪退而愈的过程,同时身体素质梯度不断地螺旋式提高。究其原因实质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反复过程。提高健康梯度是人体的生命功能与致病因素互相作用的变化过程。

 

3.2广谱性

医学气功对疾病康复的干预时,具有“广谱”特点:当人们通过习练医学气功来对某种疾病进行康复治疗时,往往一些次要的症候,潜伏的病灶,或疾病早已痊愈,而尚在的残留信息,也得到缓解或根除。广谱性,也得到了大量临床研究的证实和我们习练者的证明;

比如我在头痛反应时首先调理的是神经系统,神经反应能力经过比较灵敏一一迟顿一一灵敏的变化过程,但在灵敏度螺旋式上升的同时也涉及到心脏,肝脏,肾脏和肠道等的调理,使周身整体功能得到加强。

 

3.3相对普遍性和短暂性

整健反应虽有个性差异,但多数人练功后有这种好病反应,普通性较强。没有出现反应,能提高身心素质者实为少数。

 

4.整健反应机理

一方面,常人的脉络细小,气血运行较差,丹田元气储备不足。练功后人在神经体液的自我调节机制的保障下,内外环境间频繁地进行着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练功后气血充足势必要改变病态平衡,改变原气场会直接影响到病灶,如果意识带着气(意到气到)穿透到病灶中心去,病灶受到正气和信息的冲激,也会有反弹力,出现拮抗现象。阴阳对战,阴消阳长,出现祛病反应。之后形成又一个相对的平衡。         

第二方面,人体在疾病的折磨下,原有的神经变得迟顿,对痛触感反射越来越不敏感,形成病态平衡。当练功调理时,神经功能得到强化和改善,对体内的动触感变敏感了,习练时多数人能感觉到病灶区域疼痛感加强了,疼痛区域面积扩大等等,遂造成病比原来加重的错觉。试以颈腰椎病为例说明,椎体增生了,刺激神经,椎体及相连的四肢在运动时产生疼痛,多年后,增生未消,而疼感减轻或消失,但肢体运功幅度减小。原因是气机长期阻塞不通,某些部位得不到气血濡养,功能萎废,疼感消失。在患者练功气足后,功能开始恢复,多数习练者反映有更多不适和痛疼,然而头脑反变清明了。这些都是暂时性的改善功能的反应,不是副反应。另外当气进入体内能量代谢突然加快,肢体器官不能适应导致的现象,是急慢性疾病在好转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而出现的自身保护现象。

 

5.如何对待整健反应

5.1应理上开窍

明白生病祛病机理及整健反应与副作用的不同,好转反应是暂时的,副作用是长久的;一般来讲正常的练功反应有痛苦,但神清气爽,与通常患病之重滞感不同;且好转反应最终是让身体机能恢复或提高,而长久恢复不了,就有可能属副作用的范畴了。但不论如何,神做统帅,泰然处之,保持愉快心情很重要。

5.2认真正确对待反应

反应时易出现两种极端思想,一是认为好转反应是好事,反应越大越多越好。二是患得患失,病好高兴,出现反应认为旧病复发,痛苦不堪。大家都明白精神既可以使人健康,也可使人致病,"瞑眩反应"虽好,但是如果出现严重反应,神不能稳定,也会适得其反;精神稳定的重要性,古人在这点认识上更高明一些,把怒、喜、思、悲、恐、忧、惊“七情郁结”,看作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认为七情过激导致气机紊乱,升降失和,最终导致患病。

 

【结语】

整健反应是客观存在的,是好病的征兆。出现反应后如能正确引导处理,祛病效果好得出人意料。因此无论是静心习练功法,还是与临床医疗相互配合,身体和意识出现反应或疾病反复时,都要稳定心神,坚定意志,用正确的意念做导向,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尽快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才是重中之重。"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己治彼”(用我的意念去治去调整)(《黄帝内经》),"医者意也",这都强调了以意治病或以意练气中“意”统帅的重要性,故守神,不"拔于一情",是顺利通过“整健反应”关的上乘法则。

(本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