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
这篇文章是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名誉会长刘天君教授,在第一届中医气功高峰论坛发表的《关于人体存在“能量系统”的科学假说》文章,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探讨。
关于人体存在“能量系统”的科学假说
刘天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引言
提出科学假说是促进科学研究的第一步,科学假说在科学理论形成过程中具有先导和纽带作用。中医理论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研究人员大都同意,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之路与现代科学不尽相同,完全用现代科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未必能够穷尽中医理论的奥秘。
那么,中医理论不同于西医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现代人不可能回到古人的时代和生存环境去实地探讨,只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和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去寻找中医理论形成的轨迹。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像澳大利亚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的那样:“科学家必须具备想象力,这样才能想象出肉眼观察不到的事物如何发生,如何作用,并构思出假说。”本文提出人体存在“能量系统”的科学假说,正是基于这样的探讨与思考。
1.什么是人体的“能量系统”
1.1 将“气”假说为“能量”
历史上中医理论提出了“气”的概念,并以之形成了气一元论的世界观。梳理现代科学的相关概念,与“气”最相近就是“能量”。将中医的“气”假说为现代科学的“能量”,是人体存在能量系统假说的核心观点。
查阅文献资料,走访中医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得知中医的“气”与现代科学的“能量”概念都没有确切统一的定义,都具有模糊性;但二者指向同一领域的现象和事物,有许多共同点。例如气或能量都是指不能直接观察、但能对物质实体产生作用的力量。将二者联系起来探讨,可以连结由不同时代、不同认知方式所形成的知识积累,有助于拓宽视野,促进相应概念的清晰化。提出科学假说的目的,不就是要探讨那些并非很明确,尚未被证明,但是有研究前景的问题吗?
1.2 人体“能量系统”的构成与存在
以下对人体能量运行系统的描述,来自现代科学知识,而对其存在状况的描述,采用了传统中医理论知识。
人体的“能量系统”是相对于人体的“物质系统”而言的。人体的物质系统,是指人体不同层次的实体结构组织,包括从微观到宏观的基因、组胚、器官、肢体等各个层次的物质构成;而能量系统,是指维持和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系统,包括从微观、宏观到宇观各个层次的能量运行,例如线粒体、各种酶释放的化学能,食物产生的热能,以及月亮盈亏、太阳黑子活动等产生的引力和电磁能等。
西医或现代科学所研究的人体,主要着眼于物质系统,它是有形实体相互连接的系统,而能量系统是无形力量相互作用的系统。在任何生命活体中,物质系统与能量系统同体同步存在,如影随形,物质系统运行的动力由能量系统提供的,缺一则无法形成鲜活的生命。人体的一切物质结构组分都有其相应的能量运行组分,如此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可能发生。人体有形物质系统的存在已为西医和现代科学所证实,而无形能量系统的存在目前尚未得到科学的证明,故作为假说提出。
人体能量系统存在的理论依据,可以举出中医的经络学说。中医理论认为,经络系统中运行的是气,按气即能量的假说,经络系统是能量运行的通道,是无实体结构的存在。这个认识与迄今为止关于经络的现代科学研究结果相符。但气或能量的运行并非仅仅在经络系统之中,也可以在其外。中医理论有卫气行脉外,营气行脉中之说,人体的各个脏腑也都各有其气,如心气、肝气、脾气。能量的存在和运行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明确边界,正如同电能可以有线也可以无限传播。
人体能量系统存在的实践依据,如中医的针灸疗法和气功疗法,它们依据经络系统运行规律而提出的疗法,是最具备中医特色、且在中医临床上行之有效疗法。后文对它们还会专题讨论。
1.3 为何称人体能量为系统?
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不同部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人体之物质组分与能量组分都由不同层次、不同部分的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而成,故均可称之为系统。
人体的物质结构因其有不同层次的相互连接而形成系统,人体的能量运行也因其有不同层次的相互沟通而形成系统。这两种系统虽然都存在于人体之中,但由于人之感官的局限,二者的存在方式体现出很大差别,其关键是:物质系统有形,能量系统无形。
这里有必要将有形无形、可见不可见做一界定。在古代,有形与可见是指肉眼直接可观察,反之就是无形及不可见。现代有了放大、望远等观察设备,有形及可见的范围就可以扩大至包括使用这些设备可见。反之,肉眼及使用观察设备均不可见,就是无形及不可见。
2. 提出能量系统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物质与能量的一个根本差别是,前者可见,后者不可见(光能的可见部分除外)。人体的存在并非只由可见的部分构成,还包含不可见的部分,例如能量和意识。例如,线粒体中的ATP可见,ATP能量的释放不可见。大脑神经细胞可见,意识不可见。不可见不等于不存在,古人将人体和宇宙均分为“形而上”与“形而下”两部分,以期完整地认识人体乃至宇宙,即是对可见与不可见事物的哲学表述。这与现代物理学将宇宙的存在分为物质与暗物质有异曲同工之处。
研究人体的视角如果仅放在可见部分上,忽视不可见部分,所认识的人体就不完整,有以偏概全之嫌。此外,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往往倾向以可见部分的活动诠释不可见部分,例如,以大脑神经细胞的活动解释意识的形成,但迄今为止,并不成功,客观现象并不能解释主观现象。如果人体的不可见部分可以由可见部分的活动完全解释,人体能量系统的假说就不必提出了;但在此之前,提出这个假说有实际意义。
这个假说将人体不可见部分作为明确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去开拓,是生命科学的新天地。由于能量系统有其不同于物质系统的特殊性,例如,它不能直接观察,没有清晰的边界和尺度(太阳黑子的活动影响人体生命活动),可以受意识支配(气功修炼的大小周天运行),故研究物质结构系统之“可观察、可测量、可重复”的实验方法,在能量系统的研究中不能直接应用。如果不提出能量系统的假说,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天地就难以开拓。
着眼于物质结构的变化,是西医的基本出发点;而中医的基本出发点是能量运行的变化。前者是形态学视角,后者是动力学视角。西医常常拿出治疗前后的形态学变化依据来说明疗效,这并无不妥。但仅仅出示形态学变化并不能说明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毫无疑问的是,任何物质形态的变化都需要有能量做功才能实现。中医的基本视角即是着眼于能量的动态变化,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开拓这个研究领域,才是有中医特色的中医现代化之路。
3. 人体“能量系统”假说所起作用
首先是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解中医的方法论和中医理论。进一步,可望更全面、更深入地解释生命现象和宇宙自然。
3.1 理解中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在现代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物质是基础。但在中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气或能量是基础。现代物理学认为,能量也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爱因斯坦的质能换算公式E=MC2表明,能量与物质完全可以互相换算。故能量也是物质性的,反过来说,物质也是能量性的。中医的世界观是气一元论,可以理解为能量一元论。这与在宇宙大爆炸之初的极短时间里,宇宙完全以能量形式的存在的物理学观点不谋而合。
能量与物质虽然可以等价,但存在方式不同,研究方式自然也不相同。如上所述,“可观察、可测量、可重复”的原则用于研究物质结构系统有效,用于研究能量运行系统则有困难。
那么古人用什么方法研究气或能量呢?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内求。中医气功就是直接从气或能量视角对人体和宇宙自然进行研究的方法。能量无法直接观察,但可以被体验,故可以从体验变化角度去把握能量的变化,从而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而且,能量或气可以直接受意识和呼吸的引导,所谓“意到气到”,气功由此得以靠身心息三调合一方法去把握人体能量系统。再一个基本方法就是“取象比类”。应注意取象比类是外求合并内求的方法,不同于现代科学的客观观察。取象比类不仅仅取外形的相似,更是取内外能量的感应,所谓“同气相求”即是能量相互感应的意思。如果仅是取外形相似,那是外求,但取能量感应就完全不同了,而后者才是取象比类的目的与核心。因此,取象比类不是客观观察,而是主客观联动。
气功和取象比类的方法并非完美无暇,但的确是把人体能量系统的适用方法。值得深入研究。迄今为止的现代科学,尚缺少、尚未能理解和解释这类心身合一、主客合一的研究方法。
3.2 解读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的 “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天人合一”、“心身合一”、“病因病机”、“四气五味”等学说,无不与人体与宇宙事物能量的运行和感应相关。这些学说如果仅以人体物质结构系统去解释,往往显得牵强附会,不得要领。
例如,在中医理论的中与西医关系最密切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学说里,经络学说迄今没有解剖对应,脏腑也不能与解剖一一对应。为什么呢?因为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的基础是气或能量的运行,不是解剖结构。就中医世界观而言,无形先于有形,经络先于脏腑,气先于血。理解中医理论,如果仍然采用有形决定无形、物质结构决定能量运行的视角,将难于理解中医理论的本意。中医的天人合一观念也只有从气或能量相互作用的角度才能理解和体验。天人合一不是物质结构的连接,而是能量运行的相互作用。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学说也如是。
依据中医气一元论的世界观,气聚而成形,形散而为气。这个原则直接沟通微观、宏观和宇观,无论在哪一层次,均由气或能量的聚散而统筹。故本质上中医理论根于形而上,但包含形而下,以形而上统筹形而下。这的确与西医和现代科学认识人体及疾病思路不同。西医根本就没有与中医之气相对应的概念,完全用西医的观念去理解中医,如何有可能呢?
3.3 指导临床治疗
医学理论必须能指导临床应用,否则没有实际价值。按气一元论、能量运行为先的思路去理解中医理论,首先有助于认清中医临床的优势究竟何在。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其实已经说明了中医临床之所长,只是没有说明为什么。以人体能量系统的假说看,所谓“未病”,就是疾病已经干扰了人体能量系统,但尚未影响或轻微影响人体物质系统的疾患。这时候病患没有实验室检查依据,甚至没有明显的症状与体征,但是,局部或整体的能量运行模式已经偏离了正常。此时如果调整能量运行系统使之复原,就可以康复,而如果不去调整,偏离正常的能量运行模式会逐渐固定下来,于是,气聚而成形,从而影响物质系统,演化成为“已病”。
由此便可以认识到,临床上尚未影响或轻微影响物质结构的疾患,比较适于中医治疗,而已经明显出现了物质结构变化的疾患,西医是长项。调整能量运行也可以影响物质结构,但比较缓慢。气聚而成形,形散而为气,二者可以互相转化,而参考E=MC2的公式,多少也能够推测这种转化并非易事。所以,中医适用于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在临床上,气功疗法是最典型的、直接操作人体能量系统以实现养生祛病的中医疗法。练气功的根本方法是调心、调息、调身三调合一,即不考虑人体物质系统,只通过意念、呼吸和姿势动作的统一调节,使人体能量系统运行保持平衡和稳定。从气功的角度看,任何疾病都起源于能量运行模式的偏颇、失衡,而通过身心息的正确导引,可以纠正、调整局部或整体的能量运行模式,使之回归于正常。中医气功古称“导引”,含义即是通过身心息三调引导内气运行。实践证明,气功疗法行之有效,特别是对于慢性病、疑难杂症。
针灸疗法也是富于中医特色的疗法,已经传遍了全世界。众所周知,中医传统理论认为,针灸的作用是调气。气功疗法以内求法调气,针灸疗法以外求法调气,二者都直接作用于人体能量系统,这是传统中医的本意。由于人体的物质结构与能量运行变化同体同步存在,从物质结构变化解读临床针灸并无不可,但不是传统中医的视角。仅从物质结构视角研究针灸,会忽略掉不可见的能量运行系统。例如,传统中医针灸的基础是经络学说,但如果从物质结构角度看,经络并不存在。而如果否定了经络系统,传统中医的针灸将不复存在。
4.如何验证人体存在“能量系统”
由于能量不能直接观侧,传统中医对能量系统的描述,侧重于性质变化,因为性质变化可以体验或感应。而体验或感应均有模糊性,难以以数量变化衡量。正因为如此,中医里一些看似可以用数量变表达的现象,也会转为用性质变化表达。例如,药性的寒热温凉是性质变化的表达,但其实可以表达为温度的数量变化。故中医倾向于将外在观察转为内在体验,将外求法的表达转为内求法。
传统中医的侧重于用内在体验的方法,一方面因于气其一元论的世界观,认识事物重在把握不可见的能量,另一方面也与古人缺乏充分的外在观察手段有关。在现代科学技术长足发展的今天,中医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的外在观测技术,其易于实现观察对象的标准化,这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内在体验方法适于把握能量系统,并非不准确、不可用,但因其个体差异大,难以有统一标准,不方便普及推广。采用现代科学的外在观察技术探究人体能量系统,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4.1 间接测量
既然能量的运行难以直接观测,那么可以间接观测。实际上,间接观测是现代科学的常用方法。最简单的,水银体温计就是间接观测。它利用水银体积受热能影响的变化,将热能的变化转为水银体积的变化。人们直接观测的是水银柱长短的变化,并非热能变化,故为间接观测。其它如观察重力变化的磅称、电能变化的电表等,均为间接观测。2015年9月美国科学家观测到引力波,也是间接观测。相信随着能量观测的需要,更多的间接观测仪器可以被发明出来。
4.2 使用现有西医器械,从能量角度解读
现有的西医监测仪器,例如心电、脑电、fMRI等许多设备的检测结果,其实都可以解读为能量变化,但现是将它们解读为形态变化。这不取决于仪器设备,而是取决于整体科研思路的顶层设计。西医科研以形态变化为基础,一切观测须解读为形态变化才有意义。如果开拓了从能量变化角度观测生理病理变化的研究领域,有了相应的顶层设计,这些仪器都可以应用,只是对结果的解读角度不同而已。所以,现在缺少的首先是能量领域研究的顶层设计,还不是仪器设备。
4.3 主观量表
直接观测主观体验本身也是可行的方法。这可以采用心理学研究的量表方式。例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就直接用于某些精神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同理,也可以依据能量变化的主观体验编制多种观测量表,例如练功的大小周天运行。一些典型的临床症状,如疼痛、瘙痒、眩晕等,也都可以用量表观测。
4.4 思想实验和数学方法
现代物理学和意识研究在阐述难以用实验方法证明的原理或规律时,也使用思想实验和数学方法。例如“薛定谔的猫”、“蝙蝠的宇宙观”都是思想实验,而不少物理现象的推论首先建立在数学计算的基础上,再逐步去寻找观测依据,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论。其实,物理学并不是单纯的实验科学,它需要想象和推理,好的物理实验从来都是理论的,甚至是哲学的。
人类可以用实验方法证明的规律实际上很有限。西医长于用微观结构的变化解释宏观,中医长于用宇观能量的变化解释宏观。微观现象小于宏观,人类易于把握,实验的可能性较大。宇观现象大于宏观,人类至多只能观测(例如不可能人为移动星球的位置),实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思想实验的方法就应运而生了。
4.5 启动经络、气功、针灸的能量变化研究
从人体能量运行变化角度启动中医经络、气功、针灸的机理研究,是开拓生命科学新研究领域的切入点。此前这方面的科研局限于寻找物质结构依据,多年来未有突破性进展,例如经络的物质结构始终没有找到。这似乎不是研究做得不完善,而是根本思路不契合。经络是能量运行的通道,并非一定以物质结构为基础,改换研究思路,或可能取得突破。
例如,已有文章指出,毫针刺入皮肤的一刹那间,便启动了穴位细胞内ATP的变化,它们释放出能量,正是这些能量的释放和运行,给之后的组织结构形态变化的发生提供了动力。也就是说,能量变化发生于形态变化之前,ATP释放的能量是可望检测和计算的,可以由此去深入研究针灸的能量运行机制。气功的研究更困难一些,它还涉及到意识对能量的影响。意识和能量都属于人体中“形而上”的组成部分,把握两个不可见因素当然比一个难。但气功研究也并非无路可寻,例如,“小周天”运行是大多数人经过较短时间的训练都可以实现的,用量表方式研究可以搜集练功主观体验的第一手资料,也可以外在监测小周天运行路线的能量变化。
结语
综上所述,人体的完整存在包括可见与不可见两个部分,前者是物质系统,后者是能量系统(还有本文简略提及的意识)。物质与能量可以互相转换,故从物质系统或能量系统研究人体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可以互相补充。由于能量系统的存在方式与物质系统不同,切换研究的视角,可望有新的发现。这就是提出人体存在能量系统科学假说的意义。
刘天君教授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