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之四十四——气功自古亦“近道”(2)

时间:2021/5/4 作者: 孙琪年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7686

2.《道藏》与气功文献

《道藏》“为道教书籍的总汇,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六朝以来道教经典”(《现代汉语词典》),历代由政府出面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多个版本,但目前一般所说的《道藏》均指《正统道藏》。其中除了保存与道教教理、教规相关的宗教文献外,还保留了大量医学文献和气功文献的可靠版本,如最早明确三丹田位置的《抱朴子》、较早应用“气功”一词的《太清调气经》等,均被《道藏》收录。历史上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大凡《道藏》重修或重刻之时,往往也是气功兴旺之期。除了《道藏》外,《续道藏》《藏外道书》等也保留了不少古代气功的文献,值得当今气功研究者研读。

3.性命双修与道家气功

性命其实就是人体的形神:性相当于神,是指人的精神活动的基础及其本原;命相当于形,是指人的机能活动的基础及其本原。《性命圭旨·性命说》对性命的论述是:“性者,神之始。神本于性,而性者未始神,神所由以灵。命者,始于气,气本于命,而命则未始气,气所由以生。” 就性命与人体精气神的关系而言,则正如《玄肤论》所说的那样:“性则神也,命则精与气也。”由此可见,性命其实关系到人体的形神和精气神,两者可分不可离,即所谓“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性不离命、命不离性,吾身之性命合”(《性命圭旨》)。联系到气功,可以说所有的气功功法都是尽可能同时顾及性命的,或者说气功锻炼的目的就是维护人体的性命(形神)。当然,在具体的功法流派和功法中,主性还是主命是有所侧重的。如:从动静气功来说,动功主要在于修炼人体的性(形),静功则主要在于人的命(神);存想派、静定派主要注重修性,导引派主要注重修命;佛家的禅定、儒家的心斋和坐忘与修性关系密切,体育气功的肢体运动则与修命关系密切。

道家气功素有性命双修的特点,这一点在业内几乎已经成为共识。究其原因可能与《性命圭旨》明确提出的“性命则当双修”有关。但有几点需注意:

一是道家气功“性命双修”的演变。早期的道家功法侧重于修命,即强调形体锻炼。有人在详细考证了易筋经的源流后认为,这一功法源于道家,为其南派张伯端所编创。如果这一说法成立的话,那么,这一套修命特点鲜明的功法,就是道家修命的很好佐证;以后也有只强调炼性的,但遭到唐代全真派祖师吕洞宾等的批评,“吕祖亦曰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刼阴灵难入圣”。

二是关于周天功与“性功”“命功”。“性功”与“命功”主要是针对周天功的入手和对精气神的认识而言的。周天功的入手有从上、下丹田入手的不同,一般认为:从上丹田入手者重在修性,由于上丹田藏神故这种入手方法旨在炼神,习称性功,为道家气功之北派的惯用方法;从下丹田入手者重在修命,由于下丹田藏静故这种入手方法旨在炼命,习称命功,为道家气功之南派的惯用方法。但由于意守上丹田会有头晕不适的弊病,故对初学者而言,一般不主张先练性功。

三是“性命双修”非道家独有。道教人士认为,传入我国的佛家人士在借鉴了道家气功后,修炼时也顾及性命两个方面。《性命圭旨》有谓:“释迦生于西方,亦得金丹之道,是性命兼修,为最上乘法,号曰金仙。”这似乎也佐证了气功锻炼实际都要兼顾性命两者的观点。

四是要区分道教法术与道家气功。法术“迷信指道士、巫婆等用画符、念咒等手法驱除鬼怪邪祟的本领”。道教中的“法术”很多,其中有的近年还被人列入气功范畴,这是非常不妥的。这里仅举《抱朴子·内篇·登涉》中的“三五禁法”说明之:“山中卒逢虎,便作三五禁,虎亦即卻去。三五禁法,当须口传,笔不能委曲矣。一法,直思吾身为朱鸟,令长三丈,而立来虎头上,因即闭气,虎即去。若暮宿山中者,密取头上钗,闭炁以刺白虎上,则亦无所畏。又法,以左手持刀闭炁,画地作方,祝曰,恒山之阴,太山之阳,盗贼不起,虎狼不行,城郭不完,闭以金关,因以刀横旬日中白虎上,亦无所畏也。或用大禁,吞三百六十气,左取右以叱虎,虎亦不敢起。以此法入山,亦不畏虎。或用七星虎步,及玉神符、八威五胜符、李耳太平符、中黄华盖印文、及石流黄散,烧牛羊角,或立西岳公禁山符,皆有验也。阙此四符也。”区别的基本方法就是气功锻炼中的“三调”元素是否齐全、操作中是否有“三调合一”的要点等。

是可谓——

性命双修道家功,文献多在《道藏》中;

南派先命北先性,殊途同归周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