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再推大展!邀公众领略中医药文化“智慧之光”

时间:2023/1/19 作者: 国家博物馆 来源:国家博物馆公众号 浏览次数:5005

1.jpg

展览现场

2023年1月18日下午,“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开幕式。展览位于国家博物馆北3、北4展厅,19日起对公众展出。

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具有鲜明而又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和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亦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着积极影响。“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博老专家回信精神,深刻阐释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引导广大观众深刻感知中华民族对于生命健康、人类福祉孜孜不倦的上下求索,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观众参观展览

《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杏林典籍浩如烟海,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岐黄名家灿若星辰,集中闪耀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之光。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崇尚“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辨证论治”“上工治未病”的求真求实之问,还是致力于“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的扶弱行善之学,更是追求“上医医国”“良相知医”的治国理政之道。时至今日,中医药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之间,并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着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本次展览以中医药文化为主线,精心遴选500余件(套)文物藏品,类型涵盖玉石、陶瓷、骨器、金银器、古籍、书画、革命文物等,辅以200余件(套)药材实物,按照“文明之钥”“摄生之道”“灵兰秘典”“器药撷英”“传承创新”五个单元,从发展历程、防治观念、医学典籍、中医药材、诊疗器具、未来展望、国际合作等不同角度出发,辅以多个数字影像和互动项目,力求充分展现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理念的中医药文化体系,深刻反映中医药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演进和对世界的杰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充分反映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历来高度重视挖掘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和科学内涵,努力从历史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发挥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作用。衷心希望能够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深入研究阐释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利用好、发展好,让广大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医药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科学价值,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览现场】

7.jpg8.jpg9.jpg 10.jpg11.jpg 12.jpg13.jpg 14.jpg15.jpg16.jpg 17.jpg18.jpg 19.jpg20.jpg 21.jpg22.jpg23.jpg 24.jpg25.jpg 26.jpg

27.jpg28.jpg 29.jpg30.jpg

31.jpg32.jpg 33.jpg34.jpg 35.jpg36.jpg 37.jpg38.jpg

39.jpg40.jpg41.jpg 42.jpg43.jpg 44.jpg

【看点展品】

45.png

元代 《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46.png

商代 玉石杵臼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47.png

明代 针灸铜人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48.png

屠呦呦获得的共和国勋章

49.png

屠呦呦获得的诺贝尔奖证书

50.png

西汉 “寿西王母,大宜子孙”吉语钱

(背:“乐无事,宜酒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51.jpg

春秋 蔡侯青铜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52.png

明代 青玉“万寿富贵”执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53.png

明代 南都繁会景物图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54.png

清代 王树穀绘 杜甫采药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55.png

清代 针灸图册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展览信息】

56.jpg

展览: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展期:2023年1月18日开幕

地点:国家博物馆 北3、北4展厅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策展团队】

策 展 人 :胡广芹、赵东亚  

策展助理:杨莹露、宋晨鸽

内容设计:韩晓雯、王晨燕、王希、吴芸芸、张志军

空间设计:齐亚珺、肖玮舟、苏文笛

平面设计:郝俊山、蔡博洋、郭青、郭燕

灯光设计:刘杏琪

展品点交:许文珺、崔子玥、陈冠亨、李正钧

展览协调:陈凯、王沛然、成现锋

文物加固:郭梦江、杨志洪、沙明建、郭友谊

藏品保管:高心源

文物保护:李郑

数据保障:李洋、戴畋、杨骁

行政协调:张倩倩

新闻传播:赵阳、吴潇湘

社会教育:王溪

财务联络:胡嘉文、贺丹、刘明珠

设备管理:代小娟

安全保卫:辛迪、奚宁、王宏

后勤物业:郭婧、王著群、邹祖旺、陈北、王峥

翻译联络:李梦君

多媒体制作:张雪娇、邓帅

支持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学苑出版社、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 

摄影 | 余冠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