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之三十八——静养心神意定派

时间:2021/4/28 作者: 孙琪年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8112

意定派,也称静定派,该派功法注重意念的应用,是以集中思想、凝心静坐为特点的静功功法。其理论依据是《内经》之所谓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即认为法道清静,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害。由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即所谓),具有易动难静的特点,养神宜清静内守,故该派功法主要用于养神,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调节情绪。典型的静定派功法如儒家的坐忘、心斋,佛家的六妙法门、壁观,现代气功中的内养功等。

1.流派特点

静定派的静是清净、定为不动的意思,静是对其内心的要求、定是言其外表的特点。这是一种以宁神练意为主的气功流派,故也称意定派。静定派强调意念集中、专注一境、凝神内敛,以达到心如明镜、一尘不染的境界,儒释道诸家功法中均有不少功法强调,其中道家的守一法或许最能说明这一流派的特点。

守一,即把思想集中在处,《太平经》认为,可被皆为人体自身的一个部位或者一个点,我们也可以统称其为守内景,请参见话连篇(11):三调之一话调心》。具体地说,认为可守的部位: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掌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胃肠也。为了住这个,操作时除了需要环境安静外,还要求练功者的思想高度集中,所谓心无旁骛、专注一处。这种的基本要求有二:一是选择一个清净的房间,《太平经》有守一之法,始思居闲处,宜重墙厚壁,不闻喧哗之音的要求;二是暂停所有的体力、脑力劳动,把思想在被守的那个处,且要做到不喜不怒

静定派与存想派都属于静功的范畴,且两者均重视调心,但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静定派以强调调心活动的简单性为特点,操作方法往往表现的十分简陋,甚至枯燥,采用的方法如数息、壁观等;存想派强调调心活动的复杂性,操作方法往往表现的具体、形象,如存想内脏时,可将该内脏的位置、性状、颜色、功能结合在一起,以丰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

2.源流概说

静可养神的思想在养生学、气功学中由来已久:老子、庄子的清静无为主张是其渊源,《道德经》有致虚极,守静笃等论述,《庄子》也有诸如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等强调静养的论述。《黄帝内经》也是主持主观,《素问·上古天真论》有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说,王冰对此的注释谓,恬淡虚无,静也。法道清静,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西汉《淮南子》又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此外,历代中医药著作,除了大家较为熟悉的《内经》外,还有许多名著也主张通过清静而养神。如:三国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修性以保神,安心一全神的静养观;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提出,养生者要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提倡少思少念以养神;近代气功家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及其介绍的静功功法,在气功界广为流传。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静、动两者并不矛盾:静,在气功学中主要是指外在的形体四肢的静,而内在的调息、调心非但没有降低要求,相反还要加强,故有外静内动的特点;动,在气功学中主要是指外在的形体四肢的运动(各种动作),而其心、息的活动则要求持静,古有外动内静的特点。

3.主要功效

中医药学历来重视静的作用:《史记》有专意积精以摄神之说,其中的专意几近静定,意同养;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静与健康的关系,论述颇详,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清静则生化治等。综合各家之说,静定派功法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情绪,认为静功锻炼可有效地改善人的不良情绪,如紧张、焦虑、烦恼等,而前述之种种不良情绪,均可伤神、进而伤身;②“节约能量,坚持不懈的静功锻炼,可以降低人体的能量代谢,从而达到节能延年的效果;抵御外邪,《内经》认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现代研究则认为,人体的不良情绪会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那么,调整情绪则有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抵御外邪的侵袭。

是可谓——

意定派功秉持静,恬淡虚无气息平;

外静内动是其魂,坚持不懈养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