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六十四——两汉时期“功绩”丰

时间:2022/4/24 作者: 孙琪年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3673

自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的东西两汉时期,气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功法还是理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较大发展。

1、文物考证

长沙马王堆二号汉墓的出土文物中,有几件与古代气功有关。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当属《导引图》(参见之前的《<导引图>上识导引》)。除此之外,还有《却谷食气篇》《养生方》等。《却谷食气篇》是以描述“食气”方法之专著,也是历史上首部专论却谷的著作。全书仅26行,刻在竹简上,对却谷食气的方法及适应证有明确的论述。《养生方》专论养生尤其是气功养生的原则与方法。该书“十问”篇论述了呼吸锻炼吐故纳新之方法和作用,“息必深而久,新气易守,宿气易老,新气易寿。善治气者,使宿气夜散,新气朝聚,以彻九窍,而实六腑”;同篇还论述了治气四时注意事项,“食气有禁:春避浊阳,夏避汤风,秋避霜雪,冬避凌阴”。

2、医家贡献 

汉代医家为气功医疗留下了不少论述和功法。如:张仲景认为,气功具有行气血利九窍的作用,《金匮要略》有曰:“病邪……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另外,气功常用的“丹田”一词可能也出于张氏,《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第四》的“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被认为是“丹田”最早的出处。华佗则有一套被称为成套功法先驱的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功能“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3、道教论述

《太平经》《周易参同契》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气功相关著作。《太平经》在医家《内经》“精神内守”的基础上,提出了“守一之法”,认为这是“长寿之根”“万岁之术”。而且,这个“一”,遍及全身,“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胃肠也”。可见,其本质与我们现在常用的意守体内“内景”的方法,基本相同。该书还提出存想五脏颜色的方法,“使空室内旁无人,画象随其藏色,与四时气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对气功中精、气、神三者的关系,该书也有论述,认为“人本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以《周易》为说理工具,详论炼丹过程。如:以乾、坤两卦,比作炼丹的场所——鼎器;以坎、离两卦,比作炼丹的原料——药物;以爻象,比作炼丹的进程——火候。但该书中的“炼丹”,究竟是内丹、外丹,还是包括内、外丹?这一问题,曾在成书后的相当一个时期没有定论。直至唐代内丹术兴起后,才被内丹派所重视,誉之为“万古丹中王”,后世还将《周易参同契》与宋代张伯端俺的《悟真篇》列为内丹派的两大经典。

4、佛经记载

东汉初年,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早期译成汉语的佛教文献《安般守意经》中,有不少与气功相关的内容,如关于意守的“六事”和关于呼吸的“四相”。书称“使意者,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为“六事”,后世高僧将其发展为六妙法门;“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即为“呼吸四事”。

5、其他经典

除了上述内容外,这一时期还有不少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之说。如:《淮南子》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猿躩,熊经鸟伸,鸱视虎顾”,被认为是五禽戏的滥觞。《汉书》的“吸新吐故以炼藏”,是对气功调息机理的最佳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