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新冠疫情以来,中医气功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则新使命,新担当才有新作为。中医气功在学术科研领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开创了学术探讨模块,每周推送学术论文和科研内容,以期达到“理上开窍”的目的,帮助各位同道的修行,为“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本期内容为刘刚老师、李耀民老师、张海波老师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发表的文章《人体气的分布特点及在中医气功初级阶段的应用》,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探讨。
人体气的分布特点及在中医气功初级阶段的应用
刘刚 李耀民 张海波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
气,作为一种蕴含着生命信息的无形无象的场性物质,充斥在人体各组织器官中,并弥散在其周围,引导、调节着各组织器官生命活动的运行。医学气功的功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调节气的运行来实现的,因此气的分布规律就成为医学气功的理论基础之一。
人体气的分布,一是受形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一是受意念活动的影响,表现出集附性、随意性、不均匀性等特点。医学气功初级阶段可以利用意念、呼吸、形体运动对气的影响,来加强对气的敏感度与强度,进而增强人体功能。
1.气的分布特点
1.1集附性:
无形之气多集中与依附于有形之组织器官及其周围,因此人身体里外的气的分布与人体构型有一致性。
1.1.1在人体的外周有较稀疏的不太规整的气态人形
在皮肤外约3〜10cm,有一层气,沿人体纵向分布,它直接反映着人的形体的状态,并与经络相关联。一般来说,体格健壮者这一层气也较充实。在此层气外,有一层稀疏的气(它是通过第一层气外逸形成的),环绕周身,它与脏腑内气的充实有关。再外面还有一层更稀疏的气,似乎呈辐射状。
1.1.2在人体内形成的气态人形
人体皮肤的真皮与皮下的膜络,相对深层的肌肉、骨骼等组织,有更多的气充斥着,由于与形体的结构相一致,似乎在有形的人体内,还有一个气态的人。
1.2随意性
当意念集中到某一部位时,气就向该处集中,久而久之,该处的气就比较充足了。比如人的手是经常使用的,也是和意念结合最多的,因而手上的气较充足,而且受意念支配的效果也较明显。
人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身)也是气集中的地方,集中的程度与每个人哪一器官的偏用有直接的关系,常人眼睛接受的信息占接收信息总量的90%左右,所以眼睛周围气的浓度明显增高。
1.3不均匀性
密度大、质量大、功能活跃的组织器官气多,组织疏松的地方气易通过与集聚,弥散在组织器官周围的气会因叠加而增强,因此形成了气的高浓度面(皮肤、膜络)、高浓度线(经络)和高浓度区(丹田)。
1.3.1气的高浓度面(皮肤、膜络)
气在皮肤与膜络的部位较充足。膜络指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表面的膜,由于这些膜上有很多血络(即细小的脉管),故称膜络。由于气的内外开合出入过程,无论内气外出,或是外气内入都需经由皮肤或粘膜,人体内各组织器官气化过程则需经由膜络,因而皮肤与膜络成了气内外交通的要道,所以浓度较高。
另外,人在日常生活中,意念的外向性质可引导气的流向,使之趋向于外。而且常人躯体气的快速调节,如快速集中到某一部位,是在意念的引导下,从丹田经由有关膜络完成这一运输的。这三个因素共同造成了气在皮肤、膜络浓度的增高。
1.3.2气的高浓度线(经络)
在组织、肌肉、软组织、皮肤、皮下、筋膜、骨膜、骨头里边,气因为叠加增强而形成气束,这些气束联结形成内连脏腑、外连形体,联系周身上下内外的立体结构。但在皮下和筋膜里边最明显。经络是有一定宽度的体,一般1厘米左右宽,躯干可以达到2厘米宽。
1.3.3高浓度区(丹田)
1.3.3.1下丹田
由于睾丸、卵巢与肾的先天元气和小肠中食物分解产生的水谷精气在盆腔的汇聚,加之腰部(尤其是腰部的脊柱)是支撑身体重量的中心,是维持身体平衡的支柱,是人体形体运动的关键部位,关系着全身运动,需要更多的气的充养,所以使得气向腰部集中,形成下丹田。
1.3.3.2中丹田
脏真之气主要指心、肝、脾(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胰与消化腺)、肺、肾的气。内脏的气必然充溢到它自身周围,中丹田地处五脏的中央,五脏外溢的混元气可在这里汇聚,更重要的是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把充溢到五脏周围的气连成了一体,汇聚形成中丹田。
1.3.3.3上丹田
脑组织的气凝聚形成上丹田。
2.中医气功初级阶段对该理论的应用
2.1对气的敏感度训练
为了能尽快感受到气,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认识的主体。加强心静的训练,减少其他感觉器官及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大脑优势反应的干扰,专注于对气的感知和体认。
二是认识的客体。从感知和体认高浓度、运动中、有差别的气入手,较容易。如:手指端、劳宫、山根、两眉间等部位周围3cm内是高浓度气区,如果用指端在近距离扰动这些区域的气,则较容易感受到气的变化。感受到高浓的气之后再按浓度梯度逐步降低的原则一步一步感受身体其他部位的气,就容易将对气的敏感度训练的越来越高。
为了加速训练气的敏感度,要注意放松的训练,因为放松一方面可排除大脑不良因素的干扰,一方面可以打开微循环,更多的血液会带来更多的气,加强了被感知部位气的浓度,更有利于感知到气。
2.2对加强气的浓度的训练
2.2.1加强下丹田气的浓度
通过意守下丹田,使气凝聚到下丹田。
下丹田与运动系统关系密切,人体最大的几组肌群在下肢和腰部,所以通过站桩、下肢运用量大的动功有利于产生更多的真气并补充、凝聚到下丹田。
通过刺激盆腔特别是盆底部肌群、刺激睾丸、卵巢等性腺来激发、收摄先天元气补充、凝聚到下丹田。
通过吸气时收缩腹部的逆腹式呼吸,加强小腹部组织的密度来加强盆腔气的浓度使之补充、凝聚到下丹田。
2.2.2加强中丹田气的浓度
通过意守中丹田,使气凝聚到中丹田。
通过深呼吸气加强膈肌运动,增加上腹部组织的密度,使之浓度增强并补充、凝聚到中丹田。
2.2.3加强上丹田气的浓度
通过意守上丹田,使气凝聚到上丹田。
通过体认空相,改善大脑功能状态,使气凝聚到上丹田。
结语
中医气功初级阶段的训练多从强化对气的敏感度和加强气的浓度为入手,这两类训练如果能根据气的分布特点来展开,可以更有针对性,尽快帮助练功者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庞明.智能气功科学基础-混元整体理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2] 刘天君.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 尹真.传统修身法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