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之四十七——呼吸四相不可混

时间:2021/5/23 作者: 孙琪年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8381

呼吸四相是气功常用术语,指气功锻炼时的四种不同的呼吸状态——风相、喘相、气相、息相。始见于早期佛教经典《安般守意经》: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小止观法·调和第四》说的更为具体: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将风相、喘相、气相三种不调相练成调相(即气相)是气功调息的目的和内容之一。

一、风相

是三种不调相之一,是指练功时呼吸有明显的声响。《安般守意经》定义为:有声为风。《童蒙止观·调和第四》解释道: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初学气功者、练功时心情浮躁者、练功中三调没有合一者等,常会出现风相。风相容易使练功中气散,所以守风则散。风呼吸在一般的功法中不宜应用,尤其在静功锻炼中更应该加以避免,但也有例外,如郭林新气功就以出声的--风呼吸为主要特点,用以加强吸气操作。

二、喘相

三种不调相之一,是指练功时虽已无明显的声响但气息不均匀。《安般守意经》的定义为:气出入不尽为喘。《童蒙止观·调和第四》解释道: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初学气功者、练功时刻意追求减慢呼吸次数者、练功中心未静者等,常会出现喘相。喘相会使人气结,所以守喘则结

三、气相

三种不调相之一,是指练功时呼吸虽然无声,也不结滞,但气息出入粗而不细、不够均匀。《童蒙止观·调和第四》说: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气相会使人疲劳,故说:守气则劳。

四、息相

是呼吸四相中唯一的调相,是指练功时气息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也是练功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故《安般守意经》的定义是:出入为息。《童蒙止观·调和第四》解释道: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练功中的息相会使人神清气定,故曰:守息即定。”“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目前,研究者常将息相的特征表述为深、长、细、匀、轻

五、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呼吸四相实际上是将正常和异常的调息方法加以归纳而成的术语。马济人先生在《实用中医气功学》中指出,呼吸状态还与人的活动、情绪有关,呼吸的掌握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不能盲目追求,练功者必须根据指导人员的指导,从自己的病情、体质,当前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适当的呼吸方法。如果盲目追求某种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呼吸方法,将是有害无益。心平才能气和,无论选择哪种呼吸方法,都应该从形体放松、情绪安宁入手,形体放松了、情绪安宁了,肌体的新陈代谢处于一种平稳状态,呼吸也会自然平静下来,反之则会呼吸粗乱。要从自柔和入手,要结合不迟不速”“勿忘勿助”“必轻必和等要求,在精神安宁、形体放松的基础上,再逐步锻炼深长的呼吸。深长的腹式呼吸是练出来的,要在逐步锻炼、循序渐进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有效手段慢慢形成腹式呼吸。息等方法是临时手段,如果作为主要方法抓住不放,反而会变成入静的障碍。停闭呼吸法在练功初期不宜应用,以免引起气机拥塞,以致出现胸闷、胸胁不适,甚至疼痛、头晕鞥现象。气沉丹田是一种体会,操作时用意识引导呼吸,似乎有徐徐送入腹部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