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
新冠疫情以来,中医气功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则新使命,新担当才有新作为。中医气功在学术科研领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开创了学术探讨模块,每周推送学术论文和科研内容,以期达到“理上开窍”的目的,帮助各位同道的修行,为“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本期内容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第一批中医气功科普专家章文春老师及其学生赵张旸、刘争强、赵吉超、曾雅婷在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发表的文章《气功外气治疗小儿肝母细胞瘤的个案报道》,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探讨。
气功外气治疗小儿肝母细胞瘤的个案报道
赵张旸 刘争强 章文春 赵吉超 曾雅婷
(江西中医药大学)
摘要: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一种罕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类型。在现有医疗手段中,手术完整地切除肿瘤是最主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气功外气对治疗小儿肝母细胞瘤进行个案报道,对气功外气治疗此例小儿肝母细胞瘤进行定期的B超检测,并观察患儿生理与精神状态,来研究气功外气对此例小儿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以为治疗小儿肝母细胞瘤拓宽思路。
1.概述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一种罕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但其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不低,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类型[1]。HB常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约占儿童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 80%。[2]HB 恶性程度极高,临床上较罕见,由于HB起病隐匿,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困难,对于许多临床医师是极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 HB 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患儿预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与其他儿童实体肿瘤相比效果仍不够理想。[3]
在现有医疗手段中,手术完整地切除肿瘤是最主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认为肝母细胞瘤多具有“包膜” ,肿块多为单发 ,很少伴肝硬化 ,加之小儿肝再生能力强 ,因此手术切除机会大 ,其预后明显优于肝细胞癌。[4]但遗憾的是不少病例首诊时肿瘤巨大或累及两叶、或侵及肝门 ,被认为不可切除肿瘤。近年来实施辅助化疗以缩小肿瘤体积 ,采取延期或二期手术 ,从而使更多病例获得切除机会。有报道切除率已达90%左右。[5]
外气治病的定义是,气功师(练气功的人,气功术者)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气调动起来用于病人,使疾病得到治疗。从气功科学来说,外气治病是超常智能发放信息的功能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应用。气功外气治病与练功治病的机理是相同的,都是立足于调节人体内的气,使之充足通畅生化正常,所不同的是,一是自己练功,一是靠他人发气。气功病理观认为,人体生病都是以气为中介(或运行不畅,或生化失常)、以神为主导的。外气治病的机理,一是给患者补充了气,增强了患者的生机,更重要的是通过意识的全息作用对病态作了必要的调整,使之趋向正常。
2.病案情况
2.1病情介绍
患儿女, 2岁5个月。发病经过如下:2019年3月底无明显诱因右侧腹疼痛,于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医院行CT检查,发现肝右叶巨大肿块,9.3*7.2*10.7cm肿瘤,考虑为恶性肿瘤,拟肝母细胞瘤。于2019年4月3日,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行B超检查,示右中上腹探及一大小约13.4*12.2*9.1cm的回声包块,边界欠清,内回声不均,其内可见多发无回声暗区及片状回声增高区,上述包块与肝右叶分界不清。包块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肝中静脉受压推移,肝右静脉显示不清,门静脉显示不清,下腔静脉显示不清。(见图1)由于肿瘤浸润范围大并阻碍肝门静脉,无法行一期完整切除,院方分别4月17日、5月14日行2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待肿瘤体积缩小后再接受手术切除 + 术后化疗或者肝移植治疗。经2次TACE术后患儿身体状况欠佳,寐差,纳差,母乳喂养,大便不成形,皮色暗黄。患儿有畸胎瘤摘除术病史,患儿胎儿时期发现右肾上腺畸胎瘤,包裹整个右肾致右肾萎缩,出生后行畸胎瘤并右肾摘除术。由于患儿对医院有极大的抵抗情绪,寻求气功调理。
2.2气功外气调理
2019年5月27日,来到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功科学研究所。患儿精神萎靡,四肢乏力,难以自主行走,少气懒言,纳差,大便二三日一行,寐差,夜晚因肝区疼痛难以入睡,皮色暗黄无光泽,指纹色淡。5月29日10:30试行第一次外气调理,调理时患儿正吮吸母乳,在调气过程中安然入睡,寐佳,调理前后过程约1小时。此后每日2次外气调理,历时45天。
调理7天后,患儿精神情绪转佳,食欲恢复,大便2日一行,成形,体重12kg,较前增重0.5kg,寐佳。6月4日16:00行B超检查示:肿瘤大小4.87*6.36cm,边缘清晰;(见图2)肝门静脉清晰可见。(见图3)
调理15天后,精神状态好转,双目明亮有神,食欲佳,大便成形,下肢力量增强,四肢协调能力提高,可自主行走。体重12.5kg,增重0.5kg,身高87cm,长高2cm。6月13日10:00行B超检查示:左肝、门静脉正常,肿瘤位于右肝后顶部,肿瘤内部未见明显血流,边缘较前模糊,大小4.42*3.89cm。(见图4)
调理24天后,精神状态持续好转,声音洪亮,面色红润,食欲佳,大便成形,四肢有力,行走自如,寐安,夜醒次数减少至2-3次,6月22日9:30行B超检查示:肿瘤大小3.45*4.67cm,无血流信号;(见图5)门脉清晰正常。
调理41天后,精神情绪佳,活泼好动,四肢行动自如,思维活跃,睡眠质量佳。7月9日9:21行B超检查示:左肝右肝前叶回声正常,右肝后上可见一回声不均匀团块,大小4.37*3.16cm,轮廓清,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见图6)餐后胆囊,门脉内径0.554cm,其内未见异常回声。
2.3治疗方案
患儿经2次TACE治疗后身体状况欠佳,家长决定尝试气功疗法,故求助于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功科学研究所。气功科学研究所成立治疗小组运用气功外气疗法对该患儿进行调理。调理时间为5月27日-7月11日,每日10:30—11:30,19:30—20:30;调理地点为江西中医药大学得月楼患儿所住宾馆内;调理人员为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功科学研究所研究生;调理过程分为四部分:一是组场;二是向患儿丹田处聚气,使其周身气充足,以促进其精力与精神状态的恢复;三是外气化散患儿肝部肿瘤病灶,使其消失消散,功能结构恢复正常;四是收功养气。
3.讨论
气功外气治病的机理与现代医学的机理迥异,但并不矛盾,且相互补充。现代医学对各种类型肝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均不明确[2]。但认为若肿瘤内无血流信号,肿瘤可逐渐萎缩、缩小。气功外气治病从气出发,认为“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有形的肿瘤始于无形的病气,肿瘤是病气的凝聚态。气功师通过念引动外气作用于肿瘤,通过“散则成气”,使肿瘤的形转化为无形的正常的气。现代医学认识到肿瘤不仅要针对形去切除和化疗,还要破坏它的支持系统和唤醒人的免疫系统。但对于实体性肿瘤与非实体性病气之间转化的关系,还认识不到。气功外气治病恰恰运用物质世界“有无相生”的规律去进行治病的治疗。故气功外气治病值得研究与挖掘。
在治疗过程中,前两次B超检查,肿瘤由13.4*12.2*9.1cm缩小到4.87*6.36cm,再缩小到4.42*3.89cm,效果较为明显。后两次B超检查,肿瘤由4.42*3.89cm缩小到3.45*4.67cm,再缩小4.37*3.16cm。缩小幅度较小。究其原因,可能是以下两点,一是从肿瘤本身来看,其周围形质较稀疏,中心较致密,故初始调理阶段,肿瘤较易化散,后期核心区域较难化散;二是从气功师来看,前期精神较饱满,后期易精神疲惫,从而影响后期调理效果。但患儿肿瘤内未发现血流信号,且肝门静脉清晰正常,患儿精力较旺盛,精神较饱满,亦能体现治疗效果。
结语
通过此例气功外气治疗小儿肝母细胞瘤的个案报道,虽不能完全说明气功外气对小儿肝母细胞瘤的疗效确切,但能为小儿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拓宽思路。气功外气疗法是中医气功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气功外气的规律尚处于摸索阶段,其疗法体系尚不成熟,但其对一些疑难疾病的效果已崭露头角,值得中医气功从业者去深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金晟,施诚仁.儿童肝母细胞瘤研究现状[J].临床儿科杂志,2014,32(10):988-992.
[2]刘玭. YAP/TAZ下游因子mTORC1在肝母细胞瘤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7.
[3]张胜男. 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临床特点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8.
[4]汤梦婕,袁晓军.儿童肝母细胞瘤的诊疗进展[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5,36(03):315-319.
[5]盛琦,袁晓军,张勤,王俊,施诚仁.12例儿童肝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04):517-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