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石晓龙:武医养生思想融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研究

时间:2025/2/6 作者: 石晓龙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524

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会员、武医养生专委会委员石晓龙撰写,本文以“武医养生思想”和“武术教学”为研究对象,将武医养生思想融入到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中,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丰富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使武医养生思想得以传承与发扬。


石晓龙1

(山西农业大学体育部 晋中 030801

摘要:自古武医不分家,而今武医兼备者在普通高校甚是缺乏,其原因主要是医学与体育系统的教学未能很好的融合,在体医融合的契机下,以“武医养生思想”和“武术教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武术教学进行研究,将武医养生思想融入到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中,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丰富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使武医养生思想得以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武医养生;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21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校武术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编号:GH-21630

1作者简介:石晓龙(1988-),男,讲师,山西农业大学体育部,山西晋中太古区铭贤南路1号,邮编:030801,邮箱:sxndsxl@163.com

1前言

在“大健康”的背景下,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项目,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1]。武医养生是体医融合的具体表现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普通高校中发展,将武医养生思想融入武术教学当中,使传统武术与中医深入融合,加深学生对武医养生思想的理解与认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武医养生思想,养成良好的自我保健养生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1武医养生思想内涵

1.1概念阐释

养生,字面可理解为保养生命,这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2];武医,可理解为保养生命的两种形式的相融合;“武”,这里指的是民间传统武术,非现代竞技武术;“医”,指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两者结合;武医养生,即通过武术与医学相融合的手段或方法,采取对生命的一种保养,达到颐养生命、提高身体素质、防未病治已病、促进并提高人的整体健康水平。     

1.2思想概要

1.2.1“气”学说

中医学里有各种气,如先天后天之气、腑脏经络之气、元气、宗营之气等,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武医养生中,有以气运身、导引行气、呼吸吐纳等方法,调养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1.2.2天人合一思想

武医养生思想中非常注重整体观,即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天地是和谐统一,息息相关的,并受阴阳五行的限制,要结合不同时节进行养生。

1.2.3贵生观

这是相对于佛家等一些悲观与宿命论思想而言,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一种重视生命,相信人可以通过各种武医养生方法和手段改变人的寿数。

1.2.4守心观

武医养生思想具有向内思维,反观自我与周边环境、事物之间的关系,善于反思、内守精神,注重自我修炼与医养,增强内脏器官,达到“内壮”。

1.2.5动静、形神思想

武医养生思想中对于动静要求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即动静要适宜,才能身心健康;形和神要同步养护,即身体和精神都能均衡发展。

2武医养生思想融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武医养生思想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和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思想,将武术和医养思想中的儒释道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哲学思想相结合,将其融入到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更好的解决“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上武术课”的尴尬,同时丰富了武术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武术基本技术理论的同时,结合医养手段,能更深刻的让学生掌握和体会武医养生带给他们的改变,为培养武医复合应用型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然这对武术教师的武医养生基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3武医养生思想下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3.1武术教学重技术轻理论思想较重

我国学校武术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偏重技术套路动作的教学,教学考核的目标设置也趋向于学生是否能熟练掌握整套技术动作,再加上有限的学时限制,一般学校是12-16次课,也就是24-32学时,在这种机制下就使得学生只顾得学习套路,教师为完成教学计划,赶着教学生套路,学期结束后,学生只学会了规定的技术套路,而对于武医的养生思想却一知半解,犹如一副骨架缺乏肌肉组织一样,学生只是机械的学习既定的招式,缺乏对动作的医养理解,也许了解了招式的攻防技击含义,但却对具体有哪些功效,身体达到哪些锻炼和养护,缺乏认识,这样下去也很难将武医养生思想传承下去,只有将武医养生思想让学生理解,加深认识,才能使学生在技术和理论思想等方面达到教学目标,理解武医养生思想,达到育人效果,更好的传承下去。

3.2武术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武术教学方式是通过示范、讲解、纠错的方式来完成,学生模仿、听讲、自我纠错,然后以这种模式反复练习,到达熟练,这是比较规矩的教学方式,但是略显得死板一些,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略显被动,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阻力,渐渐的会变成学生为完成动作而学动作,缺乏对动作的理解,慢慢会失去对武术的喜欢,以应试的心态在学习,学习效果和质量会大打折扣,中华传统武术的习练最讲究的是“内与外”、“形与神”,用以上的教学方式只会凸显其外形,对于内在的精神内涵却彰显不出来,学生最终徒有其形,长此下去不利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3.3武医养生师资的缺乏

目前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师应该是普遍都有,不管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还是体育教育专业,当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更好一些,技术相对更专业一点,但是在这些武术教师当中既会武术又懂医术的却寥寥无几,武医养生思想下高校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显得非常的匮乏,那么在武术的课堂教学中,武医养生思想就很难呈现出来,因为对医学的了解不够深,不够专业,表达出来就会出现偏差,也很可能会出现误解。

4建议

4.1技术与思想并重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首先确立武医养生思想概念,明确对武医养生思想的认识,并要以中医理论思想为指导,武术基本技术理论为主导,将中医的经络、穴位、“气”学说、天人合一、贵生、守心、动静、形神等思想融入到武术的教学当中,在学生清楚武术的攻防技击技术含义后,将动作的医养功效进行讲解,使学生在掌握武术基本技能的同时,知道如何去练,如何去养,达到练养结合,学会利用所学技术制定出合理的运动处方,科学的进行运动康复、科学的去进行自我养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起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4.2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与方法是整堂课的关键,好的教学内容没有好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有好的教学方法,却没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会显得课堂苍白无力,所以,既要有好的教学内容,又要有切之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丰富武术教学内容,增强武医养生思想的意识,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将中医中的按摩、穴位、经络、节气养生等基本理论思想进行讲授,丰富武术教学课堂,在此同时,除了讲解示范教学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课后复习与学习,线上视频的录制,各种相关理论知识以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可采用小组研讨、小组竞赛等方式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采用游戏法或情境教学等方法,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参与感。

4.3加强武医养生师资队伍的建设

武医养生教师的专业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目前在普通高校中既具备一定武术基础且有良好的中医养生理论基础的武术专业教师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积极引进武医专业性人才外,还可以在原有武术教师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中医院校的合作培养,促进学科交叉学习,互补共进,提升武医融合度;定期组织参加武医养生相关的技术、理论学习,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武医养生的科学研究当中,提升自身整体专业素养。

5结语

武医养生思想融入到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是积极响应健康中国体医融合的重要方式,也是对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的一次改革,通过多种方式全面融入武医养生思想,建立全新的武术课程,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医结合课程,能够很好的宣传中国传统武术与中医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Z].2016-10-25

[2]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009.6.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