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
新冠疫情以来,中医气功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则新使命,新担当才有新作为。中医气功在学术科研领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开创了学术探讨栏目,每周推送学术论文和科研内容。
本期内容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葛鹏,在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发表的《调心与中医治未病》文章,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探讨。
调心与中医治未病
葛 鹏 中山大学哲学系
调心原本是佛教术语,中医气功学赋予了这一概念更丰富的内涵,认为一切调控心理状态的操作活动的都属于调心。从本质上说,调心是一个意识逐渐变得精细的过程。中医学从气一元论出发,认为意识可以直接改变气机,从而影响身体。理想的治未病,要求人们能察觉精微的气机变化,我们可以从较为粗浅调心操作开始,不断坚持,逐渐细化,从而较好地实现治未病的目的。
1.调心与治神
调心最早是佛教用语,隋代的智者大师在其名著《童蒙止观》中将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并称之为调五事。智者认为这五种行为会影响修行,他说:“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智者把调心分为入定,定中和出定三个阶段,并分别介绍了操作要领。如入定时的调心方法,智者说:“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沈浮宽急得所。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沈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沈……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据此可见,此处所说的调心与他人无关,只是一种对意识的主动操作,调心要求意识处于一种专注且清醒的状态,同时还要保证身体没有兴奋、抑制等不适的感觉干扰。
中医气功学在构建自身的学术体系时,借鉴了智者调五事的说法,把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分解为调身、调息和调心三种,称之为三调。中医气功学从内涵和外延都极大丰富了调心,认为心就是人的意识和感觉,不管是日常活动还是身心修炼时,只要有意识地去调控身心的感觉和意识,都属于调心。
在中医气功学体系中,调心有很多方法。以意守丹田为例,最初我们要选择一个比较放松且能够持久的姿势,如站桩、静坐或者平卧都可以。接着我们要对身体的姿势做出细微的调整,确保不会因为身体出现不适而影响整个意守的过程。接下来就是调匀呼吸,让呼吸变得深长匀净。接下来体会随着呼吸出入,丹田也随之而开阖。等到丹田的动作和感觉逐渐清晰之后,就不需要再关注呼吸了,也不要做别的引导,只是体会丹田的感觉。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意守丹田操作,可见调心总的来说是一个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的过程。
治神是中医的重要内容,中医学中心和神密不可分,而调和治在作为动词时,都有治理、调整的含义,因此调心和治神这两个概念存在密切的关系,但两者也有不同。《宝命全形论》说:“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历代医家多把这里的治神解释为专一精神,认为是对医者的要求;而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提出了新的解释,他说“以我之神,合彼之神”,认为治神是对医患双方共同的要求。
综上,调心和治神都涉及对意识的调整,但调心强调人们对自我的调控,而治神则侧重讲医者在治疗时,要集中精神以体察治患者神气的变化。
2.调心的作用和理论基础
《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这段经文特别强调了心,也就是精神意识对于身体的影响。精神意识之所以有这种作用,是因为中医从一开始就坚持了身心一元的思想。
一元论是古代中国的主导思想,如《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中“通天下一气尔”等语句,都是经典的论述。中医学接受了先秦主流的学术观点,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宝命全形论》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名之曰人”;《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可见中医学认为人是由天地之气相合而来的,人的精神和身体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气,因此精神和身体之间必然会互相影响。
具体而言,精神和意识是通过改变气机来影响身体的。《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九种气之中,除了寒、炅之外,其余七种气的变化都和精神意识密切相关。需要注意,这段经文虽然说“百病皆生于气”,而且其后面举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气的病变,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气上”都属于病态。“气上”、“气缓”等是气机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较为短暂,而且是我们身体能够自行调整的,那么则不属于病态,只有过于激烈且持久的气机变化,如“气上”而不能下,才属于疾病。
还需要强调的是,身心是一体的,情志和气机的影响也是相互的。如我们可以通过针刺引气下行以缓解愤怒的情绪;当前也有多项研究证实,通过艾灸温阳的方法,能够改变气机,从而对抑郁可以起到治疗作用。
因此采用正确的调心操作,即用适宜的精神意识来调整当下的气机状态。这种能力,是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3.调心与中医治未病
中医认为疾病本质是气机的变化,《九针十二原》说:“空中之机,清净而微”,这段经文讲人体的气机十分微妙,针刺时要做到“神在秋毫”,也就是说医者要有十分敏锐的觉察能力,才能精准把握气血或气机的变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未病最早的论述见于《四气调神大论》,文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经过后世医家的发展和补充,现在可以把治未病概括为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大部分。一般来说,未病先防是所有人都有可能操作的,而已病防变则多要靠医者来实现。
治未病从根本说是一种先发制人,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最理想的治未病是人体对身心的细微变化都能感知,在气机刚出现变化的时候,就及时纠正,在甚至没有症状的时候就解决了疾病,这就是所谓的未病先防。退一步,出现了症状,如果医生能对患者的气机变化有精细的认识,那么就可以精准地解决当前的疾病,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已病防变。
可见治未病是有条件的,不论是未病先防还是已病防变,都要求我们能觉察身心细微的变化。这种觉察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可达到。中医气功学各种调心的方法,本质上来说都是对感觉和意识的训练,而只有精细到一定程度的意识和感觉,才真正属于中医气功的操作。
毋庸讳言,并非当前所有人都能达到理想的治未病状态,但我们也不需要畏难,对多数人而言,我们可以先做一些比较粗浅的调心。比如培养一个良好的生活和作息习惯,就可以是治未病的第一步,一旦我们发觉生活和作息发生了变化,那么就要及早求医进行处理。更深入一步,我们可以每天花一定时间和自己相处,体会自己的情绪和感觉,同样如果发觉了不能自我调节的情绪和感觉,就需要求医处理。这样坚持,持续深入下去,我们的调心可以越来越精细,对身体的感知也会越来越敏锐,直到真正实现未病而尽终其天年。
葛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