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威仪”,原为佛教用语,出自菩萨善戒经,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其基本的外在要求是,行、站、坐、卧四种身体形态要正确,而且要具备一定的仪态。
1.行:要求行走时如风行水上、无滞无碍,即不急不躁、从容自在,避免在行走中凝神思考、左顾右盼、摇头晃肩、扭腰摆臀、疲疲塌塌。
2.站:要求头项正直、全身挺拔,避免耸肩耷头、含腹垮腰。
3.坐:要上身端正、下盘稳固,避免歪头垂头、前俯后仰、东倒西歪、倚墙靠柱。
4.卧:要求右侧卧,上身挺直,两腿相叠稍曲。这些要求,与气功锻炼中的调身不谋而合。
调身,亦称调形、炼形,是气功“三调”(调身、调息、调心)之一,也是某种气功功法最为直观的外在表现,是指练功过程中姿势的调整或有一定的动作。常用的调身方法有姿势和动作两大类。
一、姿势
主要应用于静功,常用的练功姿势包括站、坐、卧3种。
1.站:也称立式,其基本要求是“站如松”,故也称站桩。站桩既是一种单独的功法,又是各种动、静功法的基础。由于站立时肢体安放变化的不同,又有多种形式,其中以三圆式最具代表。三圆式站桩时,两脚左右分开,与肩同宽,两足尖微向内扣,呈内“八”字形,五趾轻轻抓地。双膝微屈,膝盖不超出足尖。腰部伸展,臀部似坐高凳。上身正直,含胸拔背,两臂环抱呈半圆形,如抱一圆气球,松肩、坠肘、虚腋。两手与身体的距离不超过一尺,两手指相对,相距约八九寸,五指分开,微屈,相邻手指间约一扁指距离。头部正直,双目轻合。舌不必顶上腭,自然安放。下颌微收。姿势摆好后要求全身放松。如此足圆、臂圆、手圆即为三圆式。
2.坐:坐式是练静功最常用的姿势,变化也很多,大体可分为平坐、盘坐、靠坐三种形式。“坐如钟”是其基本要求。
平坐是初练坐式时最常选用的姿势。要求坐在方凳或硬椅上,且只坐凳或椅的前1/3,两膝弯曲成90°,大腿和躯干亦成90°。双脚分开同肩宽,平放于地。上身及腰部的安放同站式,臀部可略向后挺出。头部要求亦同站式。
盘坐是练静功最适宜的姿势。盘坐可分为自然盘、单盘和双盘三种。盘坐的坐具可以是普通的床、炕,或者用专为打坐特制的矮方凳。这种凳的凳面为方形,比一般坐凳大些。坐具上均应铺坐垫。盘坐于地时,坐垫更应厚些。
自然盘:头部正直,口眼轻闭,松肩坠肘,含胸拔背,腰部自然伸直。两腿交叉盘起,左压右或右压左均可。两足均安放于坐具上,可以分别压在对侧膝下。双臂自然下垂。双手可以分别放在大腿上,或放在膝上;也可以互相轻握,置放于丹田处。根据各人的情况,自然盘时可将臀部稍微垫高一些,大约一两寸即可。
单盘:头部、上半身以及手臂的安放均同自然盘,只是在盘坐时将一条腿盘在另一条腿上,左压右或右压左可根据各人的习惯。这种坐法只有一足与坐具相接触。
双盘:头、身、手臂姿势均同自然盘,双腿的盘法是先将左足或右足放在对侧大腿上,然后又将对侧的足搬上来,放在右侧或左侧大腿上,两足心均应朝天。如此,双盘坐两足均不接触坐具。
靠坐:除背部可以轻靠在椅背或沙发上之外,其余的姿势均同平坐相仿。然而由于背向后靠了,两足可以略向前伸一些。采用此姿势应注意,虽然是靠在椅背上,腰部也应努力伸直,最好是背靠腰不靠。
3. 卧:卧式有仰卧、侧卧、半卧。练功取卧式时,应注意枕头的高低要适度,大约10厘米,与侧卧时肩膀等高,可保持侧卧时头呈水平状态。“卧如弓”是对卧式的基本要求。
二、动作
主要用于动功,常用的练功动作包括仿生类、舞蹈类、体操类、行走类、按摩拍打类5种。
1.仿生类:模仿动物动作的要领,经提炼编成功法,例如五禽戏就是一例。
2.舞蹈类:动作类似于体操,四肢及躯体动作均较舒展,功如练功十八法即为一例。
3.体操类:动作类似体操,四肢与躯体柔中有刚、难易适度,如八段锦。
4.动作类似体操:模仿动物动作的要领,经提炼编成功法,例如五禽戏就是一例。
有道是——
源自释家四威仪,气功调身也相宜;
姿势动作各不同,形正气顺三调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