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之二十三——战“疫”再谈八段锦

时间:2021/4/13 作者: 孙琪年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634

关于八段锦,我们前面已经聊了许多。但由于它已成了新冠肺炎阻击战“疫”中的“明星”功法,故有必要与大家再聊一次——聊聊它的功理。大家知道:八段锦八节功法均有七字命名,其中包括了它的动作要点和核心作用两个方面;每一节功法都有一个中医理论指导,并围绕对一个脏腑的“调”与“衡”展开。

1.两手托天理三焦——调全身、平衡阴阳

本节功法的动作要领是“两手托天”、核心作用(目的)为“理三焦”(全身),它以三焦理论为指导。锻炼时通过站立状态下的两手十指交叉上托至极,使脊柱和上下肢关节充分拉伸;在上托时逆向吸气的作用下,还会使脏腑得到间接的“按摩”;同时,分布于四肢的手足三阴、三阳经,分布于躯干部的足三阴、三阳经及任督脉等奇经,都得到了调理。因此,本节功法的“理三焦”作用包含两个方面:①调理作用,这种作用涵盖全身几乎所有的关节、肌肉、脏腑;②平衡作用,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

2.左右开弓似射雕——调中焦、平衡脏腑

本节功法旧称“左肝右肺似射雕”,其中“似射雕”是指其动作要领、“左肝右肺”是言其作用特点,中医五脏生成说是其理论基础。这里的“左右”并不是指解剖位置,而是指其功能特点。《素问·刺禁论》有谓:“肝生于左,肺生于右。”隋代医家杨上善对此的注释是:“肝者为木在春,故气生左。肺者为金在秋,故气藏于右也。”再从脏腑的五行属性来看:肝为木,主疏泄,其气以生发为顺;肺为金,主全身之气,其气以肃降为畅。本节功法锻炼时,通过马步状态下两手“射雕”样的“左右开弓”,对左(主升的肝气)、右(主降的肺气)进行调节,力求其升降如常;同时,由于这一操作还具有扩胸作用,故对位于胸部的上焦心肺,也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3.调理脾胃须单举——调脾胃、平衡升降

本节功法的动作要领是“单举”(暗含“单举、单按”)、核心作用为“调理脾胃”,它以藏象学说为指导。在藏象学说中脾胃是一对“好搭档”:脾为阴胃为阳、脾为藏胃为腑;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升降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本节功法锻炼时,通过意念指导和呼吸配合下双手的一举一降,意在维持或调整中焦气机升降的平衡。

4.五劳七伤往后瞧——调劳伤、平衡标本

本节功法的动作要领是“往后瞧”、核心作用为治疗“五劳七伤”类病证,它以中医病因学说为指导。中医关于“五劳七伤”有多种说法,在这里泛指所有劳伤类慢性病证,“五”与“七”都是约数。本节功法锻炼时“往后瞧”的操作,实际是对两肾和大抒等颈部腧穴的“按摩”。其理论依据一是“久病及肾”——慢性病会损及肾气,补益肾气是慢性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二是大抒等穴位具有强筋壮骨等作用。因此,这一动作具有治疗“五劳七伤”类病证之“本”的作用;同时,它还可改善慢性病患者常见的腰腿酸痛、颈项不适等症状,起到治“标”的作用。

5.摇头摆尾去心火——调上下、平衡水火

本节功法的动作要领是“摇头摆尾”、核心作用为“去心火”,中医藏象学说是其指导。藏象学说认为,心位居上焦、属火,肾位居下焦、属水。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以温肾,肾水上济以制火,这种上下交通、水火相济的平衡状态,称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一旦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则会出现被称为心肾不交的病证。本节功法锻炼时,通过马步状态下以大幅度的腰部旋转般运动带动颈部的相应运动,加强对肾和命门的按摩,以此滋养肾水而制约过旺的心火,就得水火相济的回复。

6.两手攀足固肾腰——调命门、平衡任督

本节功法的动作要领是“两手攀足”、核心作用为“固肾腰”,它以经络学说为指导。人体的躯干部有多条经络分布,如腰背部有足三阳经和督脉等、腹部有足三阴和任脉等。锻炼时,大幅度俯仰的“两手攀足”动作,“刺激”分布于腰部与腹部的阳阳经络,尤其是任督两脉,因中医素有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的说法,故对任督脉的调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起到调节整个经络系统的作用。

7.攒拳怒目增力气——调肝系、平衡身心

本节功法的动作要领是“攒拳怒目”、核心作用为“争力气”,它以藏象学说为指导。在藏象体系中,肝系的作用非同小可,它与人体的身与心都有关系:肝主筋、开窍于目,说明它与人体的“身”体关系密切;肝主疏泄的功能包含了对情志的调节,说明它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锻炼时的攒拳、怒目等动作,使肝的外候——主的“筋”、开窍的“目”处于紧张、兴奋状态,并由此使包括肝胆及其经络在内的整个肝系得到调理。

8.背后七颠百病消——调松弛、平衡张弛

本节功法的动作要领是“背后七颠”、核心作用(目的)为消“百病”,它以七情理论为指导。中医历来重视情志对健康的影响,认为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健康的维持和疾病的防治,反之则百病缠身。本节功法以“七颠”为要,旨在放松身心,以利于疾病的康复;同时,也是整套功法结束的前奏。

总之,八段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调”为手段、“衡”为目的,从而起到健康身心和促进疾病治疗予康复的作用。其中:第一、八节以调节为主,配合全身阴阳气血,同时也是整套功法的起、讫动作;第二、三节以调和为主,平衡气机升降,有“治未病”之意;第四、五节以调治为主,平衡标本、阴阳;第六、七节以调摄为主,平衡任督、身心,是较为典型的强壮性功法。

是可谓——

“疫”再谈八段锦,以“调”求“衡”是核心;

中医理论作指导,防病疗疾效果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