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气功医疗专委会青年副主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中医科陈美池等撰写。本文将气功外治疼痛性疾病的临床疗效程度分为3类,从医生气功诊断的准确性、医生气功外治的意识指令、医患的配合度、患者的正气充足程度4个方面探析在疼痛性疾病中影响气功外治疗效的因素。
陈美池 安永铖 邓国峰 张海波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院 南宁 530028;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 541004)
摘要:气功外治具有见效快、疗效高的特点,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中医认为疼痛的产生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基本病机;西医认为疼痛的产生主要与伤害性刺激对神经刺激有关。气功外治在疼痛性疾病中多能当场显效,但对减痛程度、对引起疼痛疾病的解决程度不一,同时临床上对疼痛性疗效评价较为单一。本文从医生气功诊断的准确性、医生气功外治的意识指令、医患的配合度、患者的正气充足程度4个方面探析在疼痛性疾病中影响气功外治疗效的因素。
关键词:气功外治;疼痛性疾病;疗效;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 陈美池,硕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中医科,E-mail:bzycmc@163.com.张海波,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气功的临床基础与应用研究,E-mail:mzhanghb@163.com.
笔者在自身实践及跟诊临床中观察发现,对疼痛性疾病使用气功外治后,部分患者可长久消除疼痛的症状,而部分患者在疼痛的症状消除后,间隔一段时间后疼痛的症状再次发生,部分患者经历长周期的阶段性治疗,期间症状消除,但异常的指标并未复常,疾病本身并未得到彻底解决。而医疗气功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在其疗效评价方面,治疗结局指标经得起现代医学的考验,对推广医疗气功尤为关键。
1疼痛性疾病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中医认为疼痛产生的基本病机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气血运行不畅,阻滞于经络、脏腑等处,脏腑经络缺乏气血津液荣养引起疼痛。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表现,疼痛与实际发生的或潜在的组织损害有关,是人脑对急性或慢性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伤害性传入进行抽象和概括所形成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及情绪体验,常由导致组织损伤的损害性刺激引起,如机械性刺激包括刀割、棒击等,理化刺激如电流、高温、强酸、强碱等,生物活性物质刺激如组织细胞发炎或损伤时释如细胞外液中的钾离子、乙酰胆碱等。不同的伤害性刺激促使受损部位释放致痛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经传入纤维将冲动传入脊髓、丘脑,最后到达大脑皮层,产生痛感。因此疼痛产生的原因与局部神经纤维的刺激、传入纤维和大脑皮层的异常密切相关。按疼痛程度可分类为微弱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剧烈疼痛,其中微弱疼痛常与酸、麻、沉重等感觉复合出现。按疼痛类型可分为刀割样痛、针扎样痛、绞痛、胀痛、酸痛、闷痛等。
2气功外治疼痛性疾病的疗效评价
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疗效评价可分为“医生报告结局”和“患者报告结局”两大类[1]。“医生报告结局”主要是从医生角度根据实验室或仪器检查结果、体格检查、功能测试、临床观察等对治疗结局做出判断。“患者报告结局”定义为“任何直接来自患者的有关其健康状况和治疗效果的报告,而没有医生或其他工作人员对患者反应进行解释”,从患者的角度考察其自身最关心的问题的变化情况,如症状的改善、功能的恢复及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等。医生报告结局与患者报告结局均能从不同的角度为临床疗效判断提供依据,但相对而言后者的主观性大于前者。临床观察发现,气功医生对疼痛性疾病气功外治疗效的评定多从较为主观的患者自觉症状、肢体功能、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部分医生结合检验检查结果进行评价。临床达到的疗效程度不一,可能为以下几种情况:1.气功外治改变了病灶局部的微循环,减少了紊乱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使得疼痛减轻或短暂消失,但并未彻底解决局部病变,检验检查结果无明显改变。2.除改变局部的微循环外,对病灶亦有调节改变作用,但并未完全改变病灶状态,疼痛减轻的时间较第一种情况更长些,但并未真正解决问题,检验检查结果可有复常改变。3.彻底改变病灶的问题,疼痛症状和疾病被彻底解决,检验检查结果复常。
3气功外治疼痛性疾病的影响因素
3.1医生气功诊断的准确性
气功诊断具有方便、简单的特点和优势,但存在容易受到意念和气干扰的缺点,也可能因为患者的意识对抗而产生误差。《素问》提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通过气功诊断,可查知患者疼痛发生的原因,包括具体的脏腑经络病位,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性等。不同医家对气功诊断在气功疗效的关键性方面存在不同的观点。部分医家认为,气功诊断在气功外治中并非是不可或缺的[2],《韩非子·解老》提出“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不需像西医那样精确到具体的病理性质,也不需像中医那样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只需知道疾病的部位和状态即可,气功外治亦可在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的基础上进行;部分医家认为正确的诊断有助于更好疗效的取得[3],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亦有助于提升气功诊断的准确性,包括西医检查指向的具体病变脏腑和病理状态、中医的证型等,细致精确的气功诊断有助于把握主要矛盾和关键窍点,是气功取得疗效的基础,通过组场法、拉气发气法、意气法、环流法等外治方法,在意识发放层面有更明确的指向性;部分医家认为致病因素并非中医、西医常规手段可获取得知,需要通过特殊的气功诊断方法查知并解决,例居住环境等,因此气功诊断在外治上尤其关键。不同医家对于不同致病因素的患者,在气功外治中采取的方法不同,意识的指令不同,需要依据整体信息的判断方向不同,气功诊断的方向和准确的重要性高低不一。笔者认为在气功外治初期找到合适自己的气功诊断方法较为关键,基于对患者的寒热虚实、脏腑经络、升降出入等的判断,基于望闻问切的中医诊断,基于症状体征检验检查的西医诊断,有利于医生在气功外治中集中意念和发放明确的意识指令,增强意识力量以提升临床疗效,但不同治疗阶段有不同的治疗重点,并非一成不变,在治疗周期中需不时体察调整;而对于气功外治的逐渐深入,气功医生面对患者和疾病时下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出现治疗疾病的意识,组建治愈疾病、身体健康的场,意识对气的支配度、结合度更高,气功诊断在其中的重要性相对会降低一些。
3.2医生气功外治的意识指令
在气功外治中,医生意念透过病灶,引外气对病灶部位产生治疗作用,但其意识指令的透彻度、能达到的疗效高低不一。笔者推测和以下几方面相关:(1)医生意识指令的具体内容,是否与医生本身的知识体系结构高度符合,直接关系意识指令携带的信息量多少和意念的专一度。对于部分长期学习医学生理病理的医生而言,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病程的固有思维较为深刻,在气功外治中不能完全放下此部分知识信息的限制,同时可能缺乏对气功外治的坚定信心,因此在发放意识指令时已被自身减弱许多,影响疗效。部分医生发放的意识指令,例“正常”“身体健康”等,对其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在气功外治过程中也容易产生思考和摇摆,影响意识的专一程度。因此我们在气功外治中应根据自己和患者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意识指令,有助于专一心念和增强意念力,不应局限于某一种具体的指令方式。(2)医生意识指令对时空整体性的把握,部分患者在外治后,身体中仍存有病灶场的存在,因此在治疗中,我们也需要对周围场能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彻底改变疾病发生发展的土壤,从空间和时间整体上治愈疾病。
3.3医患的配合度
患者的治神对气功外治能达到的疗效有直接影响。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医生在整个外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治疗前与患者的沟通,引导患者治愈疾病的意识,消除患者对疾病“难治”“治不好”的想法,适度的对疾病产生发展以及患者情况的描述解释中,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且不耗散患者的精力,有助于直接提升疗效。其中笔者认为对于疑难杂症和长期慢性疾病的患者,对患者的“难治”“治不好”等看法的消除十分关键,中医西医病程周期发展规律具有概率分布的特点,但并非所有的疾病都完全遵照规律发展,“治其病,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讲道理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调动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对医生、气功疗法持抵抗态度的患者,医生治病的信息患者不能完全接收,患者自身的意识活动也不能跟着医生的意识指令去治疗疾病,甚至有部分患者,在医生治疗后疼痛的症状好转,仍对治疗将信将疑,疗效将大打折扣。笔者认为主动上门寻求治疗的患者,对医生和疗法本身具有一定的接纳度,虽部分患者表现出一定的抵抗力,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可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患者的信任度和配合度。例患者的症状有自觉症状和不自觉症状的区别,部分患者在长期慢性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适应习惯了病理症状的存在,临床中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慢性疾病,但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在经过调理后气血通畅,短时间内身体的气血状态得到改善、存在差异,患者才能发现症状的存在,而自觉症状的差异性体现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信任度和对治疗的配合度。
3.4患者的正气充足程度
气功治愈疼痛疾病的所需的时间与患者的正气充足与否密切相关,患者的正气充足,自愈力强,疾病更容易被治愈。患者的正气充足程度与疾病所处的状态相关,与疼痛症状的明显程度、患病时间的长短、检验检查指标的异常度不一定正相关。大部分时疾的患者,例时行感冒的头痛、饮食不当的胃痛等,虽疼痛剧烈明显,为正邪交争较为剧烈,但患者正气较为充足,患者自身的自愈力强,气功外治的周期大都相对较短,甚至一次彻底治愈。而对于长期的慢性疾病,部分患者在长期的病程中,已逐步适应了疼痛不适的状态,甚至认为其为正常反应,似乎无太剧烈的疼痛症状,但此部分患者元气损伤明显,一般外治周期较长。
在部分患者中,具有偏向性的意识指令疗效不一定更好,也与患者的自愈力相关,调动外气到达病灶产生治疗效果后,患者的身体自然而然在调节气血状态运动变化,此时“升”“降”“寒”“热”等偏性指令未必对于患者是正向作用,笔者观察发现,调动外气进入患者身体和病灶后,患者本身具有的生命力会对生命活动自主开始调整调节,气血多向循环运动均被加强,此时与其自主循环相互配合,气功外治疗效将得到较大提升,因此初期未能完全把控全局者,偏性意识指令不可过强,调理中间也可以给患者的自我恢复力一定的调节调整空间。而人体意识时刻在主导着生命活动,患者的意识活动与生命活动联系的密切性也会影响患者的自愈能力,联系密切者,在治疗中患者“身体健康”的主动意识活动能较好地引起生命活动的变化,促进更好疗效的取得,也是患者自愈力更强的体现。
因此,气功外治在疼痛性疾病中的诊疗过程,多种因素可影响疗效。在诊疗中医生需把握好自己的主导权,引导多方面的因素为治愈疾病服务,对影响疗效的多因素、具体环节进行拆解,强化每一环节的效用,并以此提炼出不同患者、诊疗场景中影响最大的几个环节,不断增强医生自身在这些环节的把控力和应对能力,长期以往形成良好流畅的诊疗习惯,取得更佳的疗效。在日常生活和功法锻炼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修养意识涵养道德,提升对气的把握度、体察的敏锐度、沟通能力等。
4结语
中医认为“不荣则痛”“不通则痛”为疼痛产生的病机,西医认为疼痛的产生主要与伤害性刺激对神经刺激有关,气功外治具有治病范围广泛、见效快、疗效高、易于普及的优点,医生意识直接调动外气,直达病灶产生治疗效果,对多种疼痛性疾病均能起到减痛作用。治疗中能达到的具体疗效与医生气功诊断的准确性、医生气功外治的意识指令、医患的配合度、患者的正气充足程度密切相关,疗效影响因素的探析有助于梳理诊疗过程的关键环节,并可有目的地强化训练相关素质能力提升临床疗效,根据“医生报告结局”和“患者报告结局”进行主客观综合分析评价。
参考文献
[1]Guidance for industry: 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 use in medical product development to support labeling claims: draft guidance[J]. 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2006,4:79.
[2]庞明. 智能气功系列教材[M]. 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4.
[3]刘天君等. 中医气功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