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内证体察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时间:2021/11/25 作者: 刘争强 章文春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607

编者按:2021年04期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刊登了该校章文春教授、刘争强博士的文章“中医内证体察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文章指出,中医内证体察是中医气学说的实证技术与手段,即通过气功锻炼的方法来实证中医学的理论内容以及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和疾病的治疗。本文论述了中医内证体察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中医内证体察对中医药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新时代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医内证体察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刘争强 章文春(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摘要]中医内证体察是中医气学说的实证技术与手段,即通过气功锻炼的方法来实证中医学的理论内容以及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和疾病的治疗。本文论述了中医内证体察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既传承了中医药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内求体悟”原创的生命实践方法,又适应时代需求,进行了科学化、系统化的总结创新。同时,中医内证体察对中医药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医内证体察为中医药学赋予了实证属性、是养生康复的重要手段和拓展了中医药学的发展空间。故中医内证体察是新时代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中医内证体察;传承与创新;中医药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通信作者:章文春,教授。E-mail :zhwenchun@163.com。

中医学认为气学说是中国古代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范畴和自然科学思想,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在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气学说渗透并融入到中医学理论体系,深刻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内证体察学认为中医学中的“气”不仅是哲学范畴的概念,更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客观存在的非实体性物质,故中医内证体察是中医气学说的实证技术与手段。中医内证体察是根据中医学生命观,在气功内证的方法基础上,体会察照人体生命的内在状况及变化,以认识、强化、更新自身生命过程,并进一步认识、改造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终达到体悟中医学理论、促进中医学临床发展的目的2]。虽然中医内证体察是一门新兴的学问,但中医内证体察的实践却贯穿于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它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源泉,亦是中医临床的基础与精华;它既是继承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粹内容,也是创新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举措。

1、中医内证体察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中医内证体察”这一名词,虽是近些年才提出来的,但中医内证体察这一手段却是自古有之,它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实践基石。从传统文化上来看,先秦道家,《老子》中提到的内证体察方法是“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载营魄抱一”“涤除玄览”等;《庄子》中提到的内证体察方法是“心斋”“坐忘”“守宗”“缘督以为经”等;后世道家则进一步将内证体察到的脏腑经络、气机变化、神意变迁等以图像的形式形象的展示出来,如晋代魏夫人所著的《黄庭经》、五代道士烟萝子所绘制的《内境图》以及根据道家小周天所绘的《内经图》等;先秦儒家,孔子强调以礼制心,擅长以日常行为规范体察心性;孟子强调存心养性,擅长对气进行体察,如养浩然正气、存夜气等;而《大学》强调的正心诚意以及《中庸》强调的慎独等都可看作体察心性的准则和方法;后世儒家,宋明时期,对心性和气的体察达到一个高潮。王阳明等对心性“良知”的体察,陈献章和罗近溪等对气的体察,都较为深刻。另外,先秦诸子的体察方法还有《管子》中提到的“抟气如神”“洁其宫,开其门”等;《列子》中提到的“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等。佛家禅宗等重视对心性的体察,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心性开悟体系,而密宗则擅长对人体气脉进行体察;武术家特别是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亦十分强调对形、气、神的体察和运用。

从中医上来看,《黄帝内经》有“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内证体察养生方法,有“慧然独悟、俱视独见”的内证诊断方法。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便是一位能够内证体察他人疾病的医家,“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国医大师朱良春3]就认为中医的经络穴位和《黄帝内经》中的诸多内容就是在内证体察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并根据临床经验,以《灵枢·五色篇》阙上与咽喉的关系为例进行了说明。王红玉等4]则总结了《黄帝内经》恬淡虚无、静神存思、反观内视的内证体察方法;隋唐时期的巢元方和孙思邈是中医内证体察的大家,巢氏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整理了大量的气功导引祛病方法,从内证体察的角度,可总结为存想鲜明色泽祛病法、存想自然神灵祛病法、以意引气祛病法等;孙氏则在《千金要方》《摄养枕中方》等书中提到黄帝内视法、火存法、贯气法和迎气法等内证体察方法。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明清时期的龚廷贤、汪昂、叶天士等医家都有通过内证体察祛病的经验。

2中医内证体察是对中医药文化的创新

中医内证体察学是中医学与气功学的交叉学科,是通过气功锻炼的方法来实证中医学的理论内容以及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和疾病的治疗。中医内证体察对中医药文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依照现代学科构建的特定范式,以中医学生命观——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为理论依据,对中医内证体察学的理论、技术和应用进行了全方面的构建。其二,对散落在中医学和气功学中古人丰富的中医内证体察经验进行深入挖掘、去粗取精,去除晦涩难懂的部分,吸取其科学合理的内容。如在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内证体察方法中,有很多存想自然神灵的体察方法,诸如存想“神将”“海神”“天地”“雷电”“日月星辰”“青龙”“白虎”等。如“存作大雷电,隆隆巍巍,走入腹中……病自除矣。”再如:“卒左胁痛,念肝为青龙……魂神将……入左胁下,取病去。”章文春认为气功锻炼的实质是对形气神的锻炼与调控并使之三位一体5]。因此,由气功的实质可以分析出巢氏存想自然神灵的方法,其实质是借助自然神灵来达到形气神的三位一体。一方面,人们对自然神灵较为敬畏,能够毫无杂念的集中精神于病灶部位,使神意与病灶部位的形和气相融合;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借助“雷电”“神灵”等以理作意,借助形象思维加强神意对病灶之处气的疏通。故在中医内证体察的理论方面,其创新要点在于从中医学唯物的角度去揭示和论述中医内证体察的科学内涵。其三,对中医内证体察技术进行反复实践,以检验这项技术的有效性、科学性,以总结中医内证体察学这门学问的规律性。如在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7 年暑期 14 天的中医内证体察培训班中,105 名江西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通过拉气、抻气、三心并站庄、捧气贯顶法等功法对人体之气进行了体察6];通过《针灸心法浅谈》一书中介绍的意注经脉法进行了四条经脉循行(脾经、肺经、大肠经、胃经,以下简称四条经络)的体察7]。培训班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了受训大学生不同部位人体之气和经络循行的敏感程度。结果显示,在两手间、头面部、颈项部、胸背部、腰腹部、髋部、大腿、膝部、小腿、脚掌以及丹田十一个部位的人体之气中,两手间的气最为敏感;在四条经脉不同部位循行敏感程度方面,四肢末端经脉循行最敏感;在四条经脉循行敏感程度方面,上肢为主要循行部位的经脉比下肢为主要循行的经脉更敏感;在同体察人体之气的对比上来看,人体之气比经脉循行更易体察。其四,将中医内证体察技术与现代医学和科学相结合,锐意创新,丰富体察内容,创新体察手段,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如在体察形态结构方面,同现代医学 3D 立体解剖系统相结合。先通过 3D 立体解剖系统形象立体的了解形态结构的定位、构成等,然后再对自身形态结构进行体察。这样的好处是,能够使自己的神意有的放矢,更好的集中精神与形态结构的体察目标相结合,从而达到“形神相合”的状态,提高体察效率。

3中医内证体察对中医药发展的促进作用

中医内证体察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故对中医药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中医内证体察为中医药学赋予了实证属性。中医内证体察学认为气是一种非实体性物质,是存在于宇宙中的真实存在。现代科学仪器还不能直接观察检测到气的存在,只能间接以能量为表征的形式说明气的客观存在。而古人通过气功锻炼,能够体察到人体内气的运动变化,内视到体内脏腑的气化现象及经络中气的运行,察知到人体之气与神意的关系等。不仅古人能够通过气功锻炼体察到人体形、气、神的客观存在及其运动规律。中医内证体察学通过行之有效的功法安排,能够更为高效的让普通人亦能体察到人体形、气、神的客观存在及其运动规律。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国医大师王琦将中医内证体察的“内求体悟”作为“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重要认知方法之一8]。故中医药学理论不仅是古人的劳动实践经验和哲学智慧的总结升华,更为重要的是古人中医内证体察的生命实践,这为中医药学的科学属性赋予了实证的内容,增强了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

其二,中医内证体察是养生康复的重要手段。中医内证体察不仅能够认识人体生命运动规律,同时还能够强化人体机能,故其亦可成为中医临床诊疗的一种新型手段。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中说:“道人之疾,闭目内视,使心生火,以火烧身,烧身令尽存之,使精神仿佛,疾即愈。若有痛处,皆存其火烧之,秘验。”积极心理学也运用内证体察的“身体扫描”等方式对失眠等疾病进行治疗。中医内证体察汲取了中医气功治病的诸多方法,同现代心理学相比,有更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应用实践,疗效确切,能够更成熟的应用到中医临床之中。如疫情常态化的今天,可以充分利用中医内证体察在养生康复中的优势,居家进行自主锻炼体察,从而激发正气,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病毒的能力。中医内证体察作为中医药学的一种非药物疗法,简便验廉,强调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用性强,是养生康复的重要手段。

其三,中医内证体察能够拓展中医药学的发展空间。《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古人认为物质世界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形而下,即看得见的“器”,即现代科学认识的形态结构;二是形而上,看不见而无形的“道”,可比附为现代科学中的场性物质。(更确切的说法是无形的非实体物质)。古人没有“场”这个词,就叫“道”,或者叫做“气”,气学说亦是基于此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可见,现代科学越发展越与古代科学的一些理念看法相契合。气学说的研究意义重大。钱学森教授说道:“研究人体科学意义重大,可能导致 21 世纪的新的科学革命,也许是比 20 世纪初的量子力学、相对论更伟大的科学革命。”他还说道:“气功、中医、特异功能蕴藏着人体科学最基本的道理,不是神秘的,而是同现代科学技术最前沿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医理论、气功和特异功能是开展人体科学研究的一把钥匙。”因此,通过中医内证体察揭示气的实质与规律,是实现中医学与当代前沿科学进行连接的重要途径,能够为中医学学科发展拓展空间。

中医内证体察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传承了中医药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内求体悟”原创的生命实践方法,又适应时代需求,进行了科学化、系统化的总结创新。这为中医药学理论寻回和开启了一条实证检验的教育和科研道路,同时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种养生保健的有效手段。这不仅有利于人们重新发现和认知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中的生命实践手段和认知模式,更能古为今用,启发当代前沿科学的研究,拓展中医药学科发展空间。故中医内证体察是新时代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王键 . 中医基础理论 [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6, 7:16.

2]章文春 . 中医内证体察学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9, 8:3.

3]朱良春 . 经典是基础 师传是关键 [J]. 中医药通报 , 2005(5):1-3.

4]王红玉 , 何清平 , 李志庸 , 等 . 试论《黄帝内经》中的内证性 [J]. 山东中医杂志 , 2008(11):732-733.

5]章文春 .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气功修炼理论研究 [D].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 2010:47.

6]章文春 , 郭海英 . 中医养生康复学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6, 7:69-73.

7]尹真 . 针灸心法浅谈 [M]. 北京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2017:296-310.

8]王琦 . 中医原创思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12, 27(9):2 355-2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