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张福顺:形神庄气功的经络腧穴应用探邃

时间:2021/3/9 作者: 张福顺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4932

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

新冠疫情以来,中医气功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则新使命,新担当才有新作为。中医气功在学术科研领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开创了学术探讨栏目,每周推送学术论文和科研内容,以期达到“理上开窍”的目的,帮助各位同道的修行,为“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本期内容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张福顺老师在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发表的《形神庄气功的经络腧穴应用探邃》文章,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探讨。

 

形神庄气功的经络腧穴应用探邃

 

张福顺

 

摘要:形神庄气功练经脉之气、练形神混元层次的内混元,而经脉之气与混元气可以互相转化。形神庄气功有别于经络和周天循行路线的传统练法,着重活动肢端末节以引动经络气血,突出以小动、微动来和畅经络气血,首重以任督二脉、肝胆二经统领全身气机,注重周身经络气血的上下阴阳平衡,蕴含着特定穴与特效穴的灵活运用,发动经络穴位之气迅速和强烈,对经络腧穴等的内证体察也是气功、针灸、推拿等临床技能的基本功之一。

形神庄气功是《中医养生康复学》和《中医养生学》中的养生气功功法。形神庄的特有含义是:神合形、形受命于神的锻炼形神合一的功夫,练形神混元层次的内混元,练经脉之气,而经脉之气与混元气可以互相转化。

 

1.有别于经络和周天循行路线的传统练法

形神庄着眼于经络横通,使皮、肉、筋、脉、骨融为一体,不着眼于经络和周天循行路线。其目的是把气练得更充足并使之渗透到深层次的组织,同时还要加强深部组织之气与外界之气的联系。而传统的经脉周天是通过呼吸与意守经脉来强化其功能,但不重视向混元气方面的转化。

 

2.着重活动肢端末节以引动经络气血

经络内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各条经脉的交换部位,气的内外出入的交换部位,经络的本、根多在肢端。头与躯干的内脏部位,是标与结。手与手指是手的阴经与手的阳经交接之处,头是手的阳经与足的阳经交接之处,足与足趾是足的阳经与足的阴经交接之处,胸腹是足的阴经与手的阴经交接之处。

形神庄根据经络、气血循环的机理,着重活动肢端末节和头部结位。第二节“寒肩缩项通臂肩”、第三节“立掌分指畅经脉”,都是位于上肢的肢端;第七节“平足开胯分前后”、第八节“膝跪足面三节连”、第九节“弹腿翘足描太极”,都是位于下肢的肢端。第一节“鹤首龙头气冲天”,是通过训练头部结位带动四肢根位;而四肢一动就把全身的经络、气血牵动起来了。整套形神庄从运动部位与运动形式都注意了引动、强化所有经脉与经脉之气,所以它可以内连脏腑之气、外通膜络之气,使周身成一整体。

 

3.突出以小动、微动来和畅经络气血

形神庄兼顾了全身大小关节的整体训练,强化形神合一,在肩、肘、腰、胯、膝的关节的大动基础上,更重视以腕、掌、指、指尖、踝、足、趾、趾尖、和脊椎骨的小动、微动来通经活络。一是为了纠正常人运动只注重大动作而忽略小动的片面性;二是小的动作更加灵活的发动经络气血,要求神意对形体的指挥更加确切,所以注意于小的动作,更容易使精神集中而收到入静效果;三是便于牵动经脉,促进气血的流通。如第一节的龙头摆动、第二节、第三节的手指蛹动、第六节的尾闾骨转动、第九节的脚趾跷点等。

 

4.首重以任督二脉、肝胆二经统领全身气机

起势动作调动了全身少阳之清气,转而发动五脏之气。

“两手叉腰”贯穿大部分动作。叉腰时,拇指按于肾之募穴——足少阳胆经的京门穴,其余四指与手掌按着胆经带脉穴、脾之募穴——肝经的章门穴,可启动脾、肾的先后天之气;可使肝胆之气交合,使少阳升发之气;增强带脉功能,使之约束诸经之功能改善。使脾之升运功能得以加强。

第一节“鹤首龙头气冲天”,是全套功法的纲领,可以贯穿到全套形神庄功法里,起主导作用。正向鹤首牵动督脉的气从尾闾升到大椎,到玉枕,过头顶,下颏向内收把顶气送到任脉,入中宫。这样简单的一个动作就调动了任、督二脉。练到一定程度,做一个鹤首就相当一个小周天。一个完整的反向鹤首,这样下颏正好划了一个圆。可以调动任脉之气,把气从中宫调到头顶进而送到人体背部。正反鹤首不着眼于周天,但能收周天之效。龙头摆动顶骨结节,首先牵动了两侧胆经,而后则进入肝经,从而调动五脏六腑清阳之气。鹤首和龙头具有打通任督周天和卯酉周天的功效。

第四节“气意鼓荡臂肋坚”,是用丹田气来冲两肋,引动肝胆二经的气。

第五节“俯身拱腰松督脉”,在松动脊柱各椎骨强化督脉之气时,同时强化了“形”与“神”的整体功能。因各脏腑的背俞穴皆在背部五脏六腑经气之传输处的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故依此强化练习可增强“形”的功能;由于与“五脏神”相关的部分穴位集中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二侧线上,所以又可提高“神”的功能。

第六节的转腰涮胯气归田,练此式可收到松腰、垂尾闾、运动尾闾、封闭会阴  的作用。这一方面为开拓丹田开创了条件,从而把真气引归、贮存于丹田;另一方面,转动尾闾可启动阳气,使之沿督脉上升,也是炼精化气的辅助手段,调动下焦肾气的吸摄功能。

第七节的平足开胯分前后的松后胯,通过塌腰、臀部外泛、竖项,引动督脉之气升发;脚要放松,大趾稍用力,则气充斥于腿的外、后部之太阳膀胱经与少阳胆经之中,使之出现酸胀感。泛臀塌腰又可使两经之气在腰眼部会合,使该部出现明显酸胀感。胆经是从大腿侧面上来的,膀胱经是从大腿后面上来的,腰一塌,两个经脉就在腰眼这个地方会合了,所以要求泛臀、塌腰、大腿根部往后绷并外撑。膝关节放松,大脚趾稍用力内扣,腿内侧放松,外侧用气力绷上,这样就使足少阳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气脉都冲上去了。头上顶,使清阳之气上去;下颏回收,使冲上来的气血降回到中宫。

 

5.注重周身经络气血的上下阴阳平衡

第二节“寒肩缩项通臂肩”、第三节“立掌分指畅经脉”,同时调动了手三阳和手三阴经。

第九节“弹腿翘足描太极”,提膝弹腿主要运动足阳明胃经;翘脚尖运动足三阳经;足跟蹬、足尖点,引动足太阳膀胱经和足三阴经,起到阴阳既济作用;足内外划圆周运动足踝关节,可运气达于足趾,扣大趾可发动足三阴经的气机。第一节至第八节练阳经较多,此式调动足三阴经,起到平调阴阳的作用。

第十节“回气归一转混元”,全身各处同时运动,使各部位壅涌之气血得到平衡。

 

6.蕴含着特定穴与特效穴的灵活运用

第二节“寒肩缩项通臂肩”抻动了上肢的所有大小关节。一周关节为定点起落运动时,充分的发动了五输穴的六个合穴的气血;旋腕动作启动了部分原穴、五输穴的输穴和经穴的气血;手指和指间关节蛹动,调动了五输穴的井穴、荥穴和部分输穴的气血。

第三节“立掌分指畅经脉”首先抻动了五输穴的六个井穴和六个荥穴的气机,勾手动作发动了部分原穴、五输穴的输穴和经穴的气血;通臂动作要求的大关节蛇形运动、小关节涌动,整体的发动了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的上肢部位所有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等特定穴位的气血。

第九节“弹腿翘足描太极”抻动了下肢的所有大小关节。足尖翘、蹬、点的动作,发动五输穴的井穴、荥穴与部分输穴的气机;足内外划圆周运动足踝关节,启动了部分原穴、五输穴的输穴和经穴的气血。

通过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等特定穴和特效穴的灵活运用,形神庄气功完美的畅通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7.发动经络穴位之气迅速和强烈

因每人的气化变化并不完全相同,而内在变化出现的早晚也不同,为避免攀缘杂念或假的经脉现象,在形神庄的各版本著作中,只描述了每节动作的作用、要求、要领、功用,而对每节动作在身体里边经穴、气脉发生的变化没有表述。但形神庄气功编创者的原著作中也同时指出,在传统的经络理论仍为中医、气功所广泛接受与运用的今天,还是采用了经络理论来阐述形神庄功法的特征。

在练形神庄气功时充分发挥沉伏逻辑思维后而呈现的感觉运动思维的作用,把神意活动与形体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而对经络穴位知而不守,绝对不能死守;对经脉动触反应,穴位气机开合,顺其自然。以此原则讲授形神庄气功,在完全尊重形神混元的练功方法的前提下,同时辅以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和五输穴等特定穴的感受性教学,广大形神庄气功习练者对练功前中后出现的各类自身气化反应也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心安神定、泰然处之而迅猛提高功力。

 

8.对经络腧穴等的内证体察的形神合一功夫也是气功、针灸、推拿等临床技能的基本功之一

坚持练习医学气功形神庄养生方法,随着自身通透性的增强,体内经络之气得到通畅,元气储量逐渐充足,并且体察自身经气的功能将得到提高,进而体察到练功部位的状态,从而首先进入“形神合一”功夫的“神观形”的层次,故不仅随着精神自控形体能力增强,周身的气机的整体性也得到强化,而且能敏锐的感应到患者的症结所在。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因“我与彼同”,故能“以我知彼”。因“知彼知己”,意到气到,气到病除,故在临床实践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中,逐渐达到上工境界。

 

参考文献:

[1]庞明,智能气功科学功法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56-66

[2]庞明,气功探邃.【M】吉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194

[3]张福顺,浅谈形神庄气功与推拿临床技能.[C]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五届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会论文集》.北戴河:2014: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