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舞蹈纹彩陶盆?它与气功起源有何关系?

时间:2015/11/20 浏览次数:7539

舞蹈纹彩陶盆,又名彩陶盆,因其内壁绘有舞蹈图画而得名。1957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与中国气功起源有关的珍贵文物。

  彩陶盆高14厘米左右,口径29厘米,底面直径10厘米,在盆的内壁绘有三组相同的黑色图画,每组5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侧各有一同向短斜杠,酷似古人的发辫;每组外侧者的外侧手臂外还画有一道墨线,动态地表现了舞蹈者的动作大而频;下肢的一侧也另有一短斜杠,可能是说明舞蹈者佩有某种饰物。值得注意的是,“发辨”的方向,与“饰物”的方向相反,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舞蹈动作大而频的特点。




  据考,此盆为距今约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也即所谓唐尧时期)的文物。而唐尧时期,我国的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水患成灾,《尚书》、《史记》等对此都有相关的记载。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汇编了上古历史事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该书《虞书·尧典》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而发出此“咨”者正是尧本人,其洪水之大,灾害之重由此可见一斑。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五帝本纪》有一段记载与《尚书·虞书·尧典》极为相似:“嗟!四岳,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儒家经典《孟子·腾文公上》在记载大禹治水时,也谈及了类似情形:“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禹疏九流。”由此可见,洪水泛滥是彩陶盆诞生的那个时代的气象特征之一。

  医学常识告诉我们,水灾对于灾区居民而言,其危害远不止即时的“方割” 、“襄陵”,更重要的是水湿作为病邪,会使人们患上多种疾病,且由于湿性黏滞、不易祛除,加上上古时期医疗条件有限,此类疾病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于是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积极的治疗方法。对此,杂家著作《吕氏春秋·古乐》写到:“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道之。”南宋罗泌撰的《路史·前纪》中也有相似的记载:“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道(导)之,是谓大舞。”而《路史》是记述起自上古的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之作。这两段话不但承接《尚书》、《史记》、《孟子》有关水灾的记载,补充说明了灾区人民患上了由水湿引起的筋骨活动不利、滞着身重类病证,而且为后世展示了患者以“舞”为法,宣导气机、祛除湿邪、活络筋骨的治疗场面。更重要的是,此两者记述的时间上与彩陶盆的“年龄”大致相当,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使对盆壁舞蹈图画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