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之六——岐黄论道说“气”话

时间:2021/3/29 作者: 孙琪年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2928

所谓“岐黄”在中医界是岐伯与黄帝的合称。黄帝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氏(也称有熊氏、公孙氏);岐伯是黄帝的大臣,主管医药,有资料记载称岐伯有较高的医术,现一般以“岐黄”指代中医药学。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也是以黄帝与岐伯等臣子问答的方式,来阐明中医药学的理论与体系,书中有不少关于气功的论述。不过,有一点需要事先说明,《内经》将气功叫做“导引”“按蹻”。《内经》直接论述气功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立了气功的医疗地位。内经时代的医疗措施非常有限,书中仅记载了针、石、灸焫、毒药、导引、按蹻五种。其中:“针”就是现在的针刺疗法,“灸焫”相当于现在的艾灸疗法,现代中医已将两者“合二为一”,成为针灸疗法;“石”,即砭石,是古代的“手术刀”,用于治疗外科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外治疗法;“毒药”,即(中药)药物疗法;“导引”,诚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古人说的道(导)引,即今人说的气功”,用于治病即气功疗法;按蹻,主要指现在的推拿疗法,也包括部分气功功法(主要是保健功)。由此可见,在那时仅有的五大疗法中,气功占五分之一强。

 第二,论述了气功的发源地域。岐黄认为,那个时代的五大疗法发源于不同的地域。其中气功来自“中央”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因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这段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的话,不但解释了气功的发源地(“中央”)及其相关因素(低平、湿重、物产丰富);而且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尚书》《史记》《孟子》《吕氏春秋》《路史》等古籍中的关于气功产生的记载。

 第三,奠定了气功锻炼三大要素的基础。气功锻炼以“调心”(意念锻炼)、“调息”(呼吸锻炼)、“调身”(形体锻炼)为三大基本要素,业内常合称为“三调”。“三调”的名称借用于佛教经典《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也称《小止观》《童蒙止观》),但其基本思想则源自岐黄之说。《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提出的“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三个方面“三调”的核心。

 第四,开创了“功-”结合的先河。《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七篇“奇病论”有一段话:“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这段话通过黄帝与岐伯的一问一答,介绍了一种叫做“息积”的疾病,并提出了要以“导引(即气功)+服药”的方式治疗。尽管“息积”到底相当于现在的哪种病,至今还有不同看法,古人对该病的解释也较为模糊。谓:“腹中无形,胁下逆满,频岁不愈,息且行之,气逆息难。”但《内经》借岐伯之口提出了“导引服药”的双重疗法,倒是现存古籍中第一次论述的气功与药物合用的记载。

 另外,由后人增补的“遗篇”还提出了治疗肾病的功法。所谓“遗篇”,是指古籍在刻写等流通过程中所遗失的篇目。《黄帝内经素问》有两个遗篇,后来由宋代医家予以“补全”。其中一篇叫做“刺法论”,内有一个用于治疗肾脏病的功法:“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这个功法虽然不是出于岐黄时代,但于其学术思想倒是非常吻合。

《内经》对气功还有许多间接论述,此处不予展开。

 是可谓——

岐黄论道涉气功,导引按蹻内经崇;

呼吸守神肌肉从,导引服药积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