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医理论和气功理论中任督二脉的差别

时间:2021/8/29 作者: 葛鹏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919

导语

新冠疫情以来,中医气功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则具新使命,新担当才有新作为。中医气功在学术科研领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开创了学术探讨栏目,每周推送学术论文和科研内容,以期达到“理上开窍”的目的,帮助各位同道的修行,为“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本期内容为葛鹏在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文章《中医理论和气功理论中任督二脉的差别》,主要讨论了中医理论与气功理论中任督二脉的循行方向等差异。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探讨。


中医理论和气功理论中任督二脉的差别

葛鹏

任督二脉是中医和气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医理论和气功理论中,对任督二脉的论述却不尽相同。

中医学中的任督二脉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说:“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随后的《八十一难经》、《针灸甲乙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奇经八脉考》等著作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形成了现代中医学中任督二脉的基本概念。《经络臘穴学》这样描述任督二脉:“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胞中),下出会阴,经长强,行于后背正中,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起于胞中,岀于会阴,上循毛际,循腹里,上关元……”根据上述引文,我们明显可以看岀,任脉督脉都是起源于胞中的,然后分支,沿不同路线上行。

在气功理论中,任督二脉循行的路线,和《黄帝内经》中的记载并无太大差异,其差别主要在于循行的方向不同:气功学中的任督二脉是按照督脉从长强上升至头顶然后下降至兑端、任脉从承浆下降至会阴,任督二脉通过舌头(也叫鹊桥)在口腔交会,这样就构成了督升任降的小周天循行,为周天功的入门功夫。

本文拟简单探讨一下,中医学中的任督二脉和气功中的任督二脉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差异。首先明确一个基本的观点,中医学和气功都经过了长期实践,有明确的指导效果,所以笔者认为他们对任督二脉的不同论述,并不矛盾,只是因为目的和角度不同,所以才各有侧重。

众所周知,医学的对象是所有人,所以医学的理论必须侧重于共性,这样才方便传承,适合大家学习和使用。所以从目的来说,医学理论构建的时候更重视大家的接受程度。气功则不然,气功追求的是人体潜能的开发,而气功涉及的境界绝大部分都是内在的,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对于学习气功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明师,这样才有所成就,而不至于出偏。所以气功必然讲究个性化,重视师徒之间的授受。总的来说,中医理论中讨论任督二脉的时候,目的是治病救人,侧重于能广泛被大家接受,更重视广度的问题。而气功讨论任督二脉的时候,目的是开发自身潜能,侧重于对个人的引导,更重视深度的问题。

气功这个词最早见于晋代许逊的《净明宗教录》,原来只是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从晋代到建国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气功这个词很少被人使用,建国后气功被广泛使用,含义也变成了所有修炼技术的总称。我们找一些有代表性著作,来看下现代气功的定义。

《气功探邃》一书中认为:“气功是建立在古典的整体生命观的基础上,培益、增强人体真气功能的功夫,是达到形体与心神高级平衡的学问,是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又如《虚明功》一书将“气功学”定义为:“气功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在特定意念主导下,进行身、息、心自我调练,通过恬澹虚无、导气益真以达到治病、保健、调能、延年目的的方法和理论的科学。”再如《华夏神功》一书中在回答“什么是气功”问题时说:“所谓气功,是一种心身并练的、理想的养生术、健身术、治疗术、长寿术、技击术、增功节能开慧术。”

虽然这些著作对气功的定义五花八门,但是我们仔细分析,这些定义有共同的内容,比如从可以操作的内容来讲,气功涉及到调心、调息、调身;从目的而言,不管是道家得道、佛家的禅定、儒家的坐忘,或者现代的开发潜能,他们都追求一种超出平常世俗的境界。总的来说,气功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操作,达到高于日常生活,而更合乎理想的一种状态。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岀,气功的境界相对来说更为精微,和我们平时感受到的身心世界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相应的调整我们身心世界的能力也要超岀日常的范围。我们可以用物理学来举例子,譬如经典力学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而量子力学就相当于气功的状态。经典力学的作用和量子力学的作用是同时存在的,但是我们大多数时候只能体会到经典力学的作用,而体会不到量子力学的作用。要认识到量子力学的作用,需要的条件就要多岀很多。相应的,认识到量子力学的作用以后,我们改变世界的能力也随之扩大很多。所以,虽然练气功有许多注意事项,有很多步骤,需要很多时间,看起来很繁琐,但是一旦练进去以后,对身心的调整也要比普通人强很多。

上面我们从理念的角度讨论了医学和气功对任督二脉的不同侧重,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中医和气功中任督二脉的不同循行如何对应上述理念的分歧

不管是中医学理论还是气功理论,都讲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阴气,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一般来看,气功里面,督脉上升,任脉下降这样的描述构成一个小周天,和阳升阴降的理论吻合得很好。而在中医学的经脉理论里面,任脉督脉都起源于胞宫,然后分别上行,和督脉主阳气,任脉主阴气的理论看起来并不吻合。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存在误解的根本在于阴阳的定义是变化的。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的阴阳概念说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的概括,阴主安静、黑暗、下沉、衰亡等等,阳与之相反,主运动、明亮、上升、兴盛等等。

我们看中医经络学说,经络具有运行、联络、感应、调控的作用,这些作用里面运行气血是最根本的,有了运行气血的功能,后面联络、感应、调控的功能才有实现的基础。任督二脉的循行方向是从胞宫岀发,然后分散身体。那么换句话说,胞宫可以通过任督二脉,将某些东西运行到全身。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胞宫内的这些物质来源于哪里?中医理论通过肾为先天之本,或者命门为元阳之本来回答这个问题。至于先天之本或者元阳究竟是什么,中医理论只是告诉我们先天之本或者元阳是来源于父母,是一种本能性的动力,但具体是什么却语焉不详。

我们可以跳出来看下佛教,根据佛教的说法,人存在的根本是第七末那识对第八阿赖耶识的执着,《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解释说:“末那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简单解释一下,识是一个动词,是分别的含义。所谓的第七识,就是第七类分别。末那识是一个音译的名词,就是第七识,意译是意识。意具有思考比量的含义。第七末那识把第八阿赖耶识能见的那部分当作我,相应的不能见的那部分当作非我,这就是对我的执着和对法的执着的根本。而在《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中说:“问何故神足说名为寿。答由此为依寿不断故。谓在定位寿必无断。有说。依此离寿灾故。谓在定位远离寿灾。有说。依此寿自在故。如契经说。若有宓刍芯刍尼等。於四神足若习若修若多修习。彼若希求住寿一劫或一劫余。随意自在。由此故说神足为寿。”四神足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我们可以不用管,这段话整体的是说修四神足定就是寿命,可见寿就是一种定境,而定在佛教的解释是心一境性,也就是心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境界。而上文说的第七末那对第八阿赖耶识的执着是相对持续并且稳定的,这也是一种定境,所以一切众生都有寿命。比如《大般涅盘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中说:“如欲界众生一切皆有初地味禅。若修不修常得成就。”这种执着是没有原因的(说原因是无明也可以,但是无明本无,所以说没有原因),是本能性的东西,两相对照看,这种坚固的执着和我们中医讲的元阳或者命火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种执着一直存在,但是执着的内容却会有变化,比如我们从小到老,都认为是我们自身,但是老人和小孩毕竟是不同的。我们越来越执着那个生病的、衰老的状态,相对应的,对年青、健康的执着就少了,这也就是衰老的过程,进一步演变,就是死亡了。用我们中医的讲法,那就是随着命火的消耗,人逐渐衰老,直到命火用尽,也就死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医学描述的任督二脉从胞宫散布周身,其实是一种消耗的状态,不断消耗我们的命火,直到死亡,这就是所谓的顺则凡。在这种消耗的过程中,督脉作用相比任脉更为明显、更为活跃,所以督脉为阳,任脉为阴(我们通过任督二脉上穴位的功效可以很明白的看出这种差别)。

我们看气功中的任督二脉,督脉为阳上升,任脉为阴下降,这是正常的规律,也是气功周天理论中任督二脉的运行方向。阳生阴降是天地运行的规律,这和我们上面普通人那种后天消耗的状态是不同的,我们练功的目的就是改变后天的种种造作,重新恢复到适合天地运行的规律上,这样才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阴阳相对,阳是用的意思,阴就是不用或者做背景的那部分,所以我们日常生活用的意识属阳,而潜意识属阴。我们日常的消耗属于阳,与之相反的属于阴。任脉在前,督脉在后,所以任脉属阳,督脉属阴。《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正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修炼的时候,意识弱下来了,潜意识升起来了,向外界的耗散逐渐减少,这时候阴阳相反了,用的方向发生了转变,意识转为阴、潜、静的一面,潜意识的那一面成为阳、显、动的那一面了。所以在修炼的时候,任脉的作用由阳转阴,而督脉的作用由阴转阳,这时候就会有和平时大不相同的感受。这个道理很好理解,譬如两列火车同样的速度向前开,坐在其中一列,看另外一列总是相对静止的,一旦他们的速度不同了,就能看到一个变化景象了。我们平时用心是一个状态,我们的各种感觉都习惯了这个状态,一旦开始修炼以后,用心和平时不相同,身心的感觉自然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

我们把这种和平时不同的感受叫做气机发动,督脉的感觉最先出现,开始的时候,心思还稍微有点粗,感觉比较浅,只有一条线,从海底沿着后背向上升,还经常断断续续;稍深时就是一条河;进一步深入,就是成片地铺展过去,一下就盖过去的感觉。而反者道之动,阳极生阴,督脉阳气到了极点也就是头顶以后,就开始向下走任脉,形成周天循环。这样如环无端,就是长生久视的道理,也就是逆则仙。在这个过程中,督脉是开始,在前属阳,任脉在督脉后属阴。

同样是督脉属阳,任脉属阴,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他们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总的来说,中医理论描述的任督二脉不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人都有;而气功理论描述的任督二脉则是一种超常的状态,只有修炼以后才能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