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之十四——东拉西扯探“气”源

时间:2021/4/2 作者: 孙琪年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901

前面在谈气功历史的时候我们已经说过,“洪水泛滥→湿邪侵袭→关节失利→作舞宣导”是气功形成的主要线索。但这种被称为“宣导舞”的原始气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很可惜,目前在这方面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综合一些间接的证据,笔者初步推测早期气功功法很可能受到诸多因素的长期影响后,逐步形成的。如:

1.崇尚自然的意识

上古之时,科技并不发达,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手段更是十分有限,“靠天吃饭”是当时人们无奈的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逐渐养成了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如:《黄帝内经》中“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的“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原则中,隐含了古人对动、静不同养生作用的认识和应用;华佗医生创编的五禽戏,则是人们长期观察动物形体动作和神态的结果,也是时人从自然界吸取养生方法的智慧结晶。

2.民间的解乏手段

有专家认为,民间许多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自古就有,如在劳累时的闭目养神,胸腹胀闷时的呵气、按摩,腰酸背痛时的自我拍打……这些不经意中形成的、看似简单的方法中,包含了气功三大要素的形体运动(调身)、呼吸锻炼(调息)和心理调整(调心)的内容。这些方法,不但为“舞”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诸如撸胸顺气、摩腹捶腰、穴位点按、闭目宁神等自我保健的方法,至今还被广泛应用,并在最迟于春秋战国时期,被中医确认为一种医疗措施,时称“导引按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黄帝内经素问》。

3.古代的体育运动

受地域、民族等的影响,古代体育运动的方式因地而异,但一般认为蹴鞠等10个项目较具代表性,其中的“角力”对气功调身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角力意为徒手相搏,较量武力。它是中国古代摔跤运动,是人们用自身的力量而不借用任何工具去征服自然界的一项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类最原始、最早的一项体育活动。摔跤运动有多种形式,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不论是哪个民族的;这是一项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运动,竞技时不仅需要灵敏的反应,合理动用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力量,而且同时还要注意动作的优美和利落,要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尽管我们都没有见到过正真的“角力”,但可以推测,刨去了“徒手相搏,较量武力”内涵的那些丰富多彩的身体动作,经“提炼”后完全可以(而且一定)为气功所假借。

4.巫术尤其是巫舞

《说文解字》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从中可知巫师行巫术时要以舞为主要形式。“舞”,古作“图片”,形声字,《说文解字》谓:“乐也。用足相背,从舛”,“舛,对卧也。”《说文解字注》对“舛”的进一步解释说:“对卧也。谓人与人相对而休也。引伸之足与足相抵而卧亦曰舛。”由此可以推测,单就“舞”的基本要领来看,它具有娱乐、健身双重作用。所以,东汉时的傅毅将舞蹈的作用归纳为“娱神遣老,永年之术”。事实上,在以套路为调身要领的动功中,舞蹈的影子随时可见。

当然,上述之言均属“推测”“揣摩”。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这些“推测”和“揣摩”或被推翻、或为肯定,只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为之一起“上下而求索”吧。

在结束本文之前,还想啰嗦一句——气功不起源于宗教(这里特指佛、道、儒三者)。在长达四五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传统气功不时地吸收来自包括宗教在内的各方面有益于人体身心健康的方法,如佛教的禅定、道教的内丹等;许多高僧、老道出于自身的需要,也学练某种气功功法,其中不少人还成为气功名家,佛家气功、道家气功等宗教气功的流派,由此而生。但只是气功的“流”,而非其“源”。这是因为——

1.在时间上,气功的出现早于宗教。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中国气功起源于公元前二三千年,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我国的道、佛、儒三者的历史均无法与之相比,一般认为:佛教是在东汉初年从印度传入我国的,其在我国的历史不超过2000年;道教由东汉张道陵所创,其奉老子为教祖,南北朝时才逐渐盛行,其历史比我国佛教的历史更短;儒教,又称“孔教”,实为儒家学派,从南北朝开始被人们称为儒教。

2.在目的上,气功与宗教各不相同。气功锻炼的根本目的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而宗教则个有其主张,如佛教有普度众生、道教有性命双修、儒教有修身治国······

是可谓——

中国气功五千年,崇尚自然是基点;

民间养生与体育,另加巫舞元素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