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会员、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讲师邹德辉团队撰写。本文从源流考辨、功法特色、功法机理探讨三个方面对十二拉筋术进行论述,以期为气功导引、筋伤骨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借鉴。
杨金月1,2冯开新1,3邹德辉1*田振志1张亚倩1,2伍洋洋1
(1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唐山 063210;2河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3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十二拉筋术是一种专用于筋伤骨病的医疗保健功法。该功法以经筋理论、肌筋膜链学说、气功导引理论为基础,以十二经筋的拉伸和伸展为操作核心,注重筋柔骨正,骨正筋柔、筋弱则懈,筋壮则强的筋骨平衡理念,形成了动静结合、身心同调、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防治原则,在筋伤骨病、经筋源性的脏腑病和官窍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十二拉筋术;经筋;肌筋膜链;导引;筋伤骨病
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联合基金培育项目:H2022209085;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2021169;河北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JQN2022029;河北省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重点实验室:SZX2020015
*通讯作者:邹德辉(1989-),男,医学硕士,主治医师,讲师,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研究方向:针灸结合气功临床作用机理研究。E-mail:1198916301@qq.com.
十二拉筋术是邹德辉医师经过十余年的临床研究、教学实践、推广练习而创新总结的一套专用于筋伤骨病防治的医疗保健功法。该功法以经筋理论、肌筋膜链学说、气功导引理论为基础,以“筋柔骨正,骨正筋柔”[1]、“筋弱则懈,筋壮则强”[2]为指导思想,以“拉筋”为具体操作要领,即通过经筋的收缩与放松,拉伸与舒展,挤压与对抗等主被动运动[3],配合医患双方默契互动,或呼吸导引活动,达到“骨正筋柔,气血自流”的目的。十二拉筋术融入了呼吸吐纳、推拿点穴、按摩导引、拉伸舒展、心理暗示等多种养生技术,具有动静结合、身心同调、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特点。目前该功法已在经筋病、筋伤骨病、经筋源性的脏腑病和官窍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十二拉筋术的学术思想及其临床、养生保健价值,本文试从源流考辨、功法特色、功法机理探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气功导引、筋伤骨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借鉴。
1源流考辨
拉筋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古人常通过“导引”“按蹻”以防治伤病疼痛。秦汉时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导引图》,该导引图是现存世界上最早记载有拉筋的导引图,其命名分别根据不同的导引动作来划分,诸如有“引痹痛”式、“仰呼”式等[4]。东汉华佗受远古仿生导引术的启发及先秦气功导引的影响,依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规律,观察禽兽活动姿态,用虎、鹿、猿、熊、鸟等动物形象,发明了“五禽戏”[5],进一步促进了拉筋术的动作技术的发展。两晋南北朝时期,导引的术式和名称愈加繁多,葛洪《抱朴子》[6]记载了九式导引术,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7]具体记载了“狼踞鸱顾”“五禽戏”等几种拉筋导引术,进一步丰富了拉筋术的种类和模式。隋唐五代时期,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8]篇记载了“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拉筋术开始走向了临床应用。宋元时期出现的八段锦是以精、气、神的锻炼为核心,运用不同的功法及动作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锻炼模式,其具有柔缓舒适、连贯自然、动静相兼、形与神俱等特点[9],为拉筋术发展提供范例。明清时期出现的《易筋经》是一部通过不同拉筋动作配合呼吸吐纳的导引法的专著[10],是古代拉筋术集大成者。十二拉筋术在传统拉筋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现代功能解剖学、运动医学、肌筋膜链学说、气功导引理论、瑜伽理论、康复治疗理论等新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拉筋学说,成为现代防治筋伤骨病的一种新功法。
2功法介绍
十二拉筋术是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的动作姿势、牵拉拔伸、点按经筋循行部位,并配合呼吸吐纳、运动导引的一种养生功法。该功法具有舒筋活络、滑利关节、调畅气血、平衡阴阳、安和脏腑、矫正畸形等多重作用,且简便易行、动静结合、三调合一、起效迅速。主要分为手三阳经筋式、足三阳经筋式、手三阴经筋式、足三阴筋式。现将具体操作进行阐述。
2.1预备式
双脚开立,与肩同宽,目视正前方,舌抵上颚,鼻吸口呼,气沉丹田,摒除杂念,心平气和,呼吸自然,宁静守神,放松全身。
2.2手三阴经筋式
术式1:术者双手掌心向上交叉叠放于丹田之处,吸气时双手向上缓慢托起,平膻中穴时,翻手向上顶托至极限,使手臂内侧产生明显拉伸感,犹如顶天立地,拉伸3~5分钟,术毕,双手从体侧随呼气时自然下落。
术式2:术者双手掌心向上交叉叠放于丹田之处,吸气时双手向上缓慢托起,平膻中穴时,翻手向前顶托至极限,使手臂内侧产生明显拉伸感,犹如推山倒石,拉伸3~5分钟,术毕,双手从体侧随呼气时自然下落。
适用于拉伸手三阴经筋,防治肩周炎、肱骨内外侧髁炎、腕管综合征等。
2.3手三阳经筋式
术式1:术者双手掌心向上交叉叠放于丹田之处,吸气时双手向上缓慢托起,平膻中穴时,双手平举外展,使手臂外侧产生明显拉伸感,犹如排山倒海,拉伸3~5分钟,术毕,双手从体侧随呼气时自然下落。
术式2:术者双手掌心向上交叉叠放于丹田之处,吸气时双手向上缓慢托起,平膻中穴时,一手上举,一手下按,手臂外侧伸直,手腕屈曲90度,使手臂外侧产生明显拉伸感,犹如上托下压,拉伸3~5分钟,术毕,双手从体侧随呼气时自然下落,左右各交替1次。
适用于拉伸手三阳经筋,防治肩周炎、颈肩部扭挫伤、落枕等。
2.4足三阴经筋式
术者跨左步,重心右移,右侧屈膝下蹲,双足掌面着地,吸气时,左手尖向足尖方向移动,触及足尖最远处,使左腿内侧产生持续牵拉感,牵拉3~5分钟后行右侧牵拉。
适用于拉伸足三阴经筋,防治股内收肌群损伤、膝骨关节炎、踝关节扭伤等。
2.5足三阳经筋式
2.5.1足太阳经筋式
术式1:术者平坐于瑜伽垫上,双下肢伸直,紧贴地面,上身前屈,吸气时,双手分别从体侧向前移动,至涌泉穴后,点按涌泉穴及上下各1寸,拉伸3~5分钟。
术式2:术者双脚开立,与肩同宽,上身缓慢前屈,膝关节伸直,双手从体侧向下滑行,中指触及足尖,或双手交叉使掌心触及地面,或双手平行触及地面,保持自然呼吸,拉伸3~5分钟,术毕,缓慢起身。
2.5.2足少阳经筋式
术者坐于瑜伽垫上,右腿伸直,左膝屈曲,左脚放于右侧大腿根部,与此同时,用左肘尖下压左侧阴陵泉,使左腿外侧下压着地,以牵拉胆经。左右交替,各进行1次。
2.5.3足阳明经筋式
术者双腿呈弓箭步,双手交叉压于前压腿上,向前下方施压,后腿绷直,在牵拉时要做到有牵拉胃经的感觉,保持自然呼吸,拉伸3~5分钟,术毕,缓慢起身。前后交替,各进行1次。
适用于拉伸足三阳经筋,防治腰肌劳损、腰扭伤、项背肌筋膜炎等。
3功法机理探讨
3.1舒筋利节,缓解疼痛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附属体系[11]。当经筋点相应的肌肉、肌腱、韧带和筋膜等组织发生炎症、受损或退变,相应的筋节常出现疼痛、肿胀、挛缩等病变[12]。如有学者[13]将经筋病灶点的形态特征具体描述为筋断、筋走、筋弛、筋僵、筋扭、筋缩、筋短、筋萎、筋粗、筋结等。十二拉筋术中重视柔则养筋、舒缩筋肉、伸展机体、抻筋拔骨。拉筋练习通过静力或动力的动作使肌肉、肌腱和韧带受到被拉长的刺激,减少肌肉的黏滞性或紧张度,达到热身或放松的目的。十二拉筋术动作自然流畅,刚柔相济,强调肢体的屈伸、扭转和牵拉,不仅可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可改善机体植物神经系统平衡,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14]。
3.2拉伸筋膜,调节平衡
肌筋膜链是指由肌筋膜在同一力学平面上按特定层次和方向形成的链条式整体结构,通过张拉力学结构传递力学信息[15]。有研究者认为[16]肌筋膜链是相互链接的完整结缔组织,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身体局部肌肉韧带受损或者受到牵拉压迫时,与其相关的肌肉、神经、血管、骨骼等组织会产生相应的代偿活动,使机体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十二拉筋术以肌筋膜链理论为指导,强调力的平衡观,从整体上分析肌筋膜的结构、状态和代偿模式,再给予针对性治疗。其治疗原则强调从整体恢复肌肉、筋膜等组织的张力或拉力,调整力线的改变,达到机体原有的平衡。
3.3三调合一,动静结合
十二拉筋术通过练功与外界自然沟通达到调控心神,纠正姿势,调节呼吸的目的。动态拉伸与静态维持以调整机体局部与整体,激发其内在潜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3.1调息
调息是调控呼吸的操作活动[17]。拉筋术中多采用腹式呼吸,调息与腹式呼吸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18]腹式呼吸训练能够增大人体的最大吸气压和呼气压,增强膈肌和腹肌的耐力,从而提高肺功能。研究表明[19]深腹式呼吸后,患者动脉氧分压提高显著,二氧化碳分压降低明显,潮气量增加,呼吸频率降低。也有研究表明[20]拉筋术还可以改善呼吸状态,提高肺功能。
3.3.2调心
调心是调控心理状态的操作活动。研究表明[21]拉筋术使冠心病患者的血压下降,左心收缩功能改善,心排量增加,动脉顺应性增大,弹性变好,外周阻力下降,心肌氧耗量减少。也有研究表明[22]练习拉筋术患者的血液浓度有所下降。拉筋术对精神调节也有积极作用。有研究发现练习拉筋术后会使去甲肾上腺素上升,作用于下丘脑室旁核,此区对调节抑郁症的前额叶有积极作用[23]。
3.3.3调身
调身就是对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自我调整与控制[24]。拉筋术对于体态塑形有较好影响。通过拉筋伸展肢体,矫正畸形,动态与静态结合,整复异常错位关节,调整经筋源性病变,达到塑形瘦身目的。十二拉筋术在练习中,强调“周身中正”。张杰[25]等通过分析医学气功动作要领发现,“周身中正”是使身体达到生理结构中最平衡稳定的状态,避免了额外的消耗,提高机体正向作用,使身体进一步得到锻炼。拉筋术注重动静结合,通过主动拉伸,使粘连松解由静态松解转化为动态松解,再通过静态导引持续拉伸局部经筋,再进行主动拉伸强化了周围肌肉的力量,也使相关的组织得到锻炼,增强了局部活动状态下的稳定性及协调性。
参考文献
[1]周鸿飞,范涛.黄帝内经·素问[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4-5.
[2]董国兴,甘泉.易筋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
[3]邹德辉.至骨针法针刺特色初探[J].中医药导报,2022,28(02):83-86.
[4]李健兵.汉代健身图谱《导引图》探源[J].兰台世界,2011(23):57-58.
[5]李丽,刘争强,章文春.从五禽戏的历史演化探析气功的发展规律[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5(04):9-12.
[6]夏倩.葛洪《抱朴子》融儒入道的哲学思想[J].汉字文化,2021(12):195-196.
[7]伏敏睿,田思玮,代金刚.《养性延命录》对导引术的贡献[J].河南中医,2023,43(06):860-863.
[8]张彩娟,余莉萍,甘盼盼等.从《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探讨中医学老年护理细则[J].新中医,2013,45(04):220-221.
[9]成子己,管翀,谢芳芳等.从骨骼肌角度分析八段锦功法功理[J].中医药导报,2020,26(15):137-139+146.
[10]张婧怡,李振,肖涛.中医养生功法影响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的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23):4324-4330.
[11]胡玲,刘清国.经络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8-20.
[12]王列,马帅,马铁明等.激痛点与阿是穴、压痛点、腧穴、经筋点、结筋病灶点辨析[J].中西医结合研究,2021,13(06):415-417.
[13]莫慧敏,梁兴森,王华军等.经筋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现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3,14(08):69-73.
[14]王广兰,石爱桥,项汉平等.练习新编前后“健身气功·易筋经”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07):41-45.
[15]李永强,李鹏程.浅析易筋经运动的保健康复功能[J].搏击.武术科学,2007(12):75-76.
[16]THOMAS WM.解剖列车: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M].关玲,周维全,瓮长水译.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83-84,42-47.
[17]邹德辉,田振志,石圆媛,等.合骨功促进骨折愈合机理浅议[A].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世界医学气功学会,2019:5.
[18]戴允兰,孙鹏,龚心怡,等.呼吸训练对上交叉综合征患者膈肌运动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34-37.
[19]孟祥全,俞梦孙.深呼吸疗法研究进展[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03):361-364.
[20]曾云贵,周小青,王安利,杨柏龙,王松涛.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9):1207-1209.
[21]舒华,余银翎,郭磊磊等.浅析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脏康复运动处方的制定[J].中医杂志,2022,63(12):1139-1142+1148.
[22]王雪冰,冯连世.健身气功五禽戏对成年人血脂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36(02):156-163+182.
[23]程香,王冬梅,陈欣等.健身气功·五禽戏改善轻度抑郁大学生前额叶和海马氢质子磁共振波谱[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6,36(11):1468-1476.
[24]程志立,程志强.调心、调息、调身——导引行气以养生[J].中医健康养生,2015,(09):36-37.
[25]张杰,邱家栋.健身气功“治未病”生理机制探析:以五禽戏为例[J].武术研究,2020,5(9):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