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讲师章道宁撰写。本文主要梳理了心理学中各流派对心理学的方法-内省的认识,以及历代各家对中医内证体察的认识,分析比较二者的异同。
章道宁1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北京 102488)
摘要:本文主要梳理了心理学中各流派对心理学的方法-内省的认识,以及历代各家对中医内证体察的认识,分析比较二者的异同,发现:一方面,心理学中的自省更加偏于从心理层面上对自我分析,因为缺乏对气的认识,所以也没有像中医这样有较为完整的对人体生命现象的体悟和描述。但另一方面,心理学在内省的现代研究中的实验方法是可以为现今中医内证体察学的科学研究所借鉴。关键词:内证体察;内省;心理;气
1作者简介:章道宁,女,1990年出生,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E-mail:zhangdaoningbucm@163.com.
心理学从最早与哲学融合在一起,到逐渐与哲学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再到不断发展至今,涌现出各种学派,其使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探寻的方法—内省法,在不同的心理学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理论特色[1]。
内证体察是中国古人探索宇宙自然规律和人体生命规律的重要方法,古已有之,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质之一。内证体察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儒、释、道、武、医各家均有对内证体察的精辟论述。中医内证体察是根据中医学生命观,在气功内证的方法基础上,体会察照人体生命的内在状况及变化,以认识,强化,更新自身生命过程,并进一步认识,改造人和自然的关系[2]。
笔者通过理论挖掘,发现心理学中的内省法与中医学中的内证体察相比,既有相通之处,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内涵。梳理这些异同,可为中西方对内省与内证体察方法的交融,结合和借鉴提供理论支撑。
1中医内证体察学
1.1历代各家对内证体察的论述
儒家将内证体察称为“反求诸己”,《论语》中说的“君子求诸己”,《文子·上德》中的“求诸人不如求诸己”都是内证体察的真实写照。古人认为通过内证体察,可以增强自身的正气,智慧与能力,这也是“反求诸己”的效能。在内证体察的对象上,儒家十分强调对心性(神意)的体察。孔子特别强调要事事、时时、处处“克己复礼”,通过社会实践的修持来辅助“道心”的体察,即“以礼制心”。而儒家内证体察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成就“内圣外王”的圣贤境界。明代的王阳明,则从“致良知”的角度讲儒家对心性的内证体察探究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是儒家“内圣外王”的典型代表。此外,儒家对气的体察也很深刻,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可以用仁义和道德来涵养和体察。仁义,恻隐之心,都是人心性的最底层的本能。人心性最底层是可以与宇宙之道相联通的。故儒家从心性入手,从恻隐之当下,去体悟与自然的连接。
先秦时期的道家偏于对自然大道的体察,而秦汉之后的道家更偏重于对人体气化的体察。老子使用内证体察的方法,直接体察自然大道,在《道德经》里,提出“道”无形,无声,不可捉摸,却又真是存在,并且,人只有在“致虚极,守静笃”虚静状态下才可以直接体察到道。而庄子在自身体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体察到了“道”和“气”的一致性,他认为“通天下一气耳”。秦汉后,道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将自身内证体察的人体气化内景同道教神仙崇拜结合到了一起的著作,如《黄庭经》,它是以人体气化内景为基础的修炼之学。道家的内证体察对中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中医内证体察正是在道家内证体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且道家的内证体察功夫也非常深厚细致。但不同的是,道家内证体察与道家神仙教义相结合,而中医内证体察则是直接探索人体生命的运动规律,较少有神秘色彩。
1.2历代各家对中医内证体察的论述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学的著作,也是中医内证体察的纲领性典籍。诸多当代学者认为《内经》之“内”字即暗含“内证”之意。在生理方面,《黄帝内经》中诸如气血津液,脏腑气化,营卫之气的运行,经脉的循行等可能为内证体察的知识所获得。因为,外在的观察和简单的经验总结,是不可能对体内的生命状况和变化描绘得如此系统细致的。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及“七篇大论”等诸多章节,描绘了诸多天人相通的内容,此亦可能是通过内证体察而感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内经》提出的“守神”状态下,医生不用问病、切脉就能明了病情,病机,这也是属于中医内证体察的“犀照”之功。
晋代著名医家、养生家葛洪对丹田的体察颇有体会。此外,葛洪还总结了前人气功修炼的特点,在其著作《至理》篇中对内证体察的重要性做了详细阐释,指出神的修炼在内证体察中的重要性。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一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病因证候学著作,也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气功医学著作。在运用气功的疗法中,非常重视“存想”体察祛除疾病。所谓“气缘心生”,通过锤炼人的意识活动而调动了身体部位相应气机的变化。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基本继承了葛洪的思想,非常强调通过存想体察以祛除疾病。并且,将存想法也运用于日常的修炼养生,已达到五脏精气充足,脏腑调和,四肢康健,面色红润,耳聪目明,百病不生。可见,存想养生是气功修炼养生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内证体察的一种重要形式。北宋成书的《圣济总录》中写道“闭目内视,五脏历历分明,知其所处,然后五脏可安……视表如里,亦能驱五脏之神,为人治病。”此段写出了中医内证体察不仅能够内视五脏,还能治疗五脏疾病。明代著名医药大家李时珍提倡内证体察经络脏腑。他提出的“反观者”指有气功修炼素养的人,只有通过“返观照察”才能观察到人体藏像,经络,才能真真切切体察到人体的经络及藏像。他充分肯定了气功修炼对于学习,领悟中医理论的重要作用。清代温病学派名医叶天士善于通过静坐体察治疗疾病。如在吐血的治疗中,叶天士嘱咐患者首先要保持内心平静,少思少虑,“潜心涤虑,勿扰情志”,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心理学的内省
如前所述,心理学在成为独立学科之前,是与哲学融合在一起的。因此,西方早期对于人体心里活动的认识是哲学家来探索。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探寻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时,提到“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y living(不向内探索的人生是不值得的)” [1]。从其描述可以发现,这种向内探索的特点主要是通过思辨,研究人体自身,即后来心理学流传下来的自省(introspective)方法。并且,当时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哲学家们,把这种内省与与人生快乐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人只有向内探寻自我,发现真我,才能够达到真正快乐的状态。因此,这种向内探索已经上升为追寻人生意义的构建。在后期逐渐与哲学分离的阶段,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使用meditation(冥想)的方法对人体心身的规律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其提出的二元论与中医使用内证体察的方法探索的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非常相似。
后期随着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更多的是借助外在的科学实验方法进行探索。但需要指出的是,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威廉·冯特,和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都特别强调向内观察方法(inner observation)是心理学界探索人体心理奥秘的重要方法,并且将人体的意识列为向内观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可惜的是,当时心理学刚成为独立学科时,很多理论急需验证以量化推广,而向内观察的方法难以快速量化进行推广。因此,尽管冯特与詹姆斯两位心理学家十分推崇向内观察的方法,但在实践上还是采取了外求法,以快速促进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传播,这也是导致心理学的向内观察的研究方法没有被心理学主流传承下来。
尽管心理学早已有之的内省方法没有成为主流,但在心理学的后期发展中,依旧可以从催眠疗法、格式塔疗法、人本主义以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中看到相关内省法的影子。譬如,《心理学百科全书》指出,催眠疗法中所谓的催眠,并不是指让人睡着,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让人进入一种恍惚且又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从其描述来看,这种状态非常类似中国古人练功所进入的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的觉察和感知能力非常高超,因此能更加清晰准确体察到人体的心理生理状态。对于催眠而言,则是能体察到意识深层的记忆。因此,催眠疗法实际和心理学中古已有之的内省法密切相关。至于积极心理学,则十分提倡使用meditation(冥想)的方式提高觉察,但是并未将注意力放在体察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上,而是将侧重点放在人体提高觉察后,做事效率的提高上和提高人体自身幸福感以促进人生意义的建设上。与古希腊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对内省认识相呼应。但与中国的内证体察相比,几乎没有“外王”的思想体现。
此外,据相关文献表明,实际上,内省法不但是心理学独有的探索事物的方法,它还是西方古人学习的方法,称为contemplative(冥想的,沉思的)。Contemplative指通过让学生冥想,沉思,提高觉察力,以感知的方式直接体会事物的规律,以获取知识进行学习。这与中国古人的内证体察不仅是中医学独有,而是中国古人学习和探索事物规律的方法相类似。在近年西方的教育中,有不少学者指出现代西方教育太过重视外求法的学习培养,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内求学习的能力,因此呼吁当今教育要适当融入contemplative的能力培养。
3比较
综上,心理学中的内省和中医内证体察学的内证法的共同指出是认知的箭头都指向自身,指向内。但他们的内向性运用意识,目标不是使自身的生命运动进入高级状态,而是对自己的心里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和体察。虽然有部分心理学家在内省的过程中也曾经历过所谓的:“高峰体验”(类似入静后的状态),那是自发的,不是自觉的。因此,一般来说,西方心理学所用的内省法是一种向内的思维过程,其思维的方法和中医内证体察学运用意识不同。而且用以考察自身心理过程的,是常规的思维,不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状态下的体察[2]。而中医内证体察学的内证法则是通过内向性运用意识,体察自身内部的生命运动全过程。
参考文献
[1]Nigel B, Joannah G, Voula G, etal. The Psychology Book. London: DK Publishing, 2012
[2]章文春主编.《中医内证体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