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之十三——三调合一气功态

时间:2021/4/2 作者: 孙琪年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3142

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天君教授的定义,“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心身锻炼技能。”并认为上述定义表述了四层意思:

“第一是表述气功修炼的操作内容,即调身、调息、调心;

第二是表述三调的操作目的,也就是三调操作应达到的状态,即互为内容、融为一体;

第三是表述气功修炼在现代学科分类中的位置,即心身锻炼,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

第四是表述气功学科的知识类别,即属于技能性知识。

这一定义和诠释的核心是,要在熟练掌握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使三者融为一体,犹如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最早提出三调合一的可能是隋代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和尚,他在《童蒙止观》一书中说道:“……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至于具体操作,他告诉人们:“此三事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和融不二。”


下面,我们摘录《中医气功学》的相关章节,择要介绍三调合一操作的两种方法。

1.合并法

1.1三调分离

即先熟练地分别学习、掌握三调各自的操作,从而为以后练功境界的深化、融合打下基础。

1.2三调协同

三调操作分别掌握至熟练之后,也就是完成了三调分立过程,下一步就需要三调合练,使功法成形,这就是三调协同。

首先要使三调操作相互配合起来,动作做到哪里应吸气、哪里应呼气,意念又应落到哪里,均须一一对应。然后,在此对应的基础上,使三调操作之间逐渐产生有机的联系,即使之相互推动、相互制约、彼此呼应。而一旦三调之间的呼应成为自然,就可以进一步促使三调操作的协调化和同步化,即形成三调配合有序的节律性操作。

1.3三调合一

在本质上,气功修炼中的三调本来就不曾分离,调心、调息、调身是统一练功过程中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三种角度。三调中的每一调都与其他两调相联系,每一调都并非完全独立存在。

调心与调息的联系显而易见。一方面,很难设想一个气喘吁吁的人能心静如水;另一方面,心平方能气和,宁静的心态可导致平缓的呼吸。所以调心与调息实际上具有内在的同步性和同一性,不能截然分开。调心与调身也互相关联。调身可以影响调心:练功时身体的静止状态或和缓而有节律的运动与意念活动的单一和情绪的平静相应,而剧烈的运动状态则往往伴随精神紧张。故即使是动功,其运动也力求寓静于动。调心也可以影响调身:如果意识完全静定,身体也动不起来,因为身体的任何动作总需要意识或潜意识的参与。至于调息与调身,联系就更为密切。呼吸频率、呼吸方式和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在生理学上已有明晰的阐述。在三调合一的境界呈现之时,身心的主动性操作已经完全停止,其境界中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均由该境界之自然的张弛力量所调控;练功仍在继续,但其操作为自然发生,而非人为把握。

2.引申法

引申法是将三调中的任何一调操作至极致而引导出三调合一境界的方法。

由于三调之间有本质的内在联系和同一性,进入三调合一的气功境界可以从其中的任何一调入手,将其操作至极致,就会自然地吸引、吸收其他两调,从而达到一调中包含三调,三调融合为一调的气功境界。三调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同一性意味着它们有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之处。将任何一调操作至极致即是将其操作至其出发点和归宿之处。由于三调的出发点和归宿之处是共同的,故回到任何一调的出发点和归宿之处便意味着回到了三调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之处,而那里也就是三调合一的境界。

综上所述,三调合一是气功锻炼的操作要求,也是练功者是否真正进入“气功态”的鉴别要点。因此,无论是在气功的疗效评价中,还是在气功的实验研究中,我们都应该注意将研究对象(即练功者)是否处于三调合一状态作为前置条件。

有道是——

身气息者相互依,三调操作合为一;

水到聚成气功态,形与神俱心身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