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王胜:三调在医学气功中的协同效应与实践境界探究

时间:2021/3/10 作者: 王胜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2169


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

新冠疫情以来,中医气功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则新使命,新担当才有新作为。中医气功在学术科研领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开创了学术探讨栏目,每周推送学术论文和科研内容,以期达到“理上开窍”的目的,帮助各位同道的修行,为“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本期内容为王胜老师在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发表的文章《三调在医学气功中的协同效应与实践境界探究》,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探讨。

 

 三调在医学气功中的协同效应与实践境界探究

 

王胜

 

摘要:

人只有在松静自然的状态中,心灵与身体才能获得最佳调整。三调既是各种修身实践方法中重要的基础功夫,又是各层级锻炼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准备。三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节身体的心理、形态、呼吸,达到健身祛病、修身养生、治理生命的目的,是一种能让人入静,在松静自然中进行情志与心身调整的有效方法,也是对生命“正善治”的具体应用。文中通过三调的理论基础与养生原理、三调的总原则、具体方法、实践境界、实际应用与锻炼时间等方面,探讨医学气功三调的协同效应与内在机制。

 

一、三调的理论基础与养生原理

 

三调,指调心、调形、调息。调,《说文》中解释为“和也”。有调治、治理,调和、协调,调济、调节,保养、休息,医疗、疗治等意思。《庄子》曰:“调而应之。”就是通过调节、调治人的意识心念、身体形态与呼吸节律几大系统,优化保养心身,使整个生命活动处于协调、和谐、智慧的运行状态,以有效应对内外环境各种疾病与不利健康因素的侵袭。

在医学气功中,三调,就是通过调整心理情志、调理形体内外、调节呼吸机能,来达到治理心身的目的,使身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骨骼肌肉,以及各个组织器官与经脉系统和谐统一,让精神与形体(包括关节窍穴与体液血水,乃至细胞律动等)均得到全面修复,保持生理与心理的整体优化,实现精气神、形意韵的三调合一与协同效应。从阴阳失衡到阴平阳秘,从治病疗疾到恢复健康;从有质有形的有为治理到有质无形的无为调养,从宏观治理到微观治理;从后天机能康复到先天机能恢复,从呼吸吐纳到周天度数,从锻炼筋骨到形与神俱;使之拥有高效的生命治理与完整的身体健康,进而达到归中得一,执中守一,德化归道。

三调的主要目标是心、形、息。通过调节身体的心理、形态、呼吸,达到健身祛病、修身养生、治理生命的目的。

《易经·系辞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德道经·中和》曰:“万物负阴而抱阳,中炁以为和。”宇宙的构成具有隐性与显性二重性,道也包括常道与非常道。道依德显,天德元炁是最基本的生命元素。万物皆是阴阳的复合体,以徳一之炁居中调和为用。《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搏而生者也。”人的生命也由精神与形体两大系统构成,天之五德之炁滋养人的精神系统,地之五谷之炁营养人的形体系统。天德地炁在体内的相互搏动,才使生命具有活力。《素问·六节臟象论》曰:“天食人以五炁,地食人以五味。五炁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炁,炁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又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五德能量与五谷之炁共同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素质、精神与体质健康产生重要作用,修养五德品格是获取五德能量的前提,只有修德,才能获能。通过修养德一品格获取徳一能量,以完整的五德能量和谐身心,才是真正提升生命质量的根本保证。

《文子·下德》云:“老子曰: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供嗜欲,养生之末也。”

在修身养生中,三调,是一种能让人入静,在松静自然中进行情志与心身调整的有效方法之一。具体指通过意识的集中与配合,将形体、心神、呼吸这三大系统调节到松静自然的状态。拴住心猿的躁动,锁住意马的乱奔,灵静才能肉安,只有在松静自然的状态中,人的心灵与身体才可能获得最佳调整。三调既是各种修身实践方法中重要的基础功夫,又是各层级锻炼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准备,简单中孕育着精深,基础中孕育着圆满。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和合是养生之道的法则与圣人之治的准度。《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文》曰:“中,和也”。中和之炁是平衡阴阳、扶生、长养万物的能量源泉,大到天地定位与万物各适其宜,小到人的心理情志与身体健康,都是同样的道理。

人体阴阳以和为贵,阴平阳秘,是健康的标准。心理情志保持中和,是健康的目标。人体生命的精神与形体两大系统,包含了多层次的阴阳之和,如心和、智和、意和、身和、口和、鼻和、耳和、眼和,以及五脏系统的各生理组织结构的中和。精神系统的和决定了身体系统层面的和,在体内所有的阴阳和合中,信和、智和、意和是关键,更是立德修身实践与圣人之治中“正善治”治理生命的关键。

 

二、三调的具体内容与协同效应

 

三调法是人类修身养生的一项重要基础技术,也是人们获取天地能量滋养生命的主要途径。具体方法如下:


1.调心

心为身国之君,是通达慧性与智识、连接先天与后天的桥梁。心主神明,在身体中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系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调心在三调乃至整个修身养生中都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

对于心念意识的调节、治理与修养,自古以来就有很多锻炼方法。调心就是治心,就是调神,就是养性,就是修德。要调心治心,需先正心诚意。《大学》云:“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正心之后,需慎独守心。《佐治药言·立心要正》云:“正心乃为人之本,心正而其术斯端。……正心之学,先在洁守,守之不慎,心乃以偏。……立品正心,全在洁守。”

调心,主要指对精神系统进行“正善治”的调整,是对心灵智识以及意识进行清与静的调节。初次接触的实践者,多需用经典诵读的方法配合调整心中智识与脾土意识,启动和调适身内正能量。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唇。舌为心之外窍,此窍内应于心。配合诵读经典既有利于开启心窍、调动慧性、净化心灵,又能帮助实践者迅速进入清静自然的状态中,可根据个人入静情况灵活调整诵读遍数与章节。


2.调形

神为形之容,形为神之宫,形体是精神系统的载体与生命活动的处所。对于形体的养护、调理,也有很多锻炼方法。初期的目的是达到形正势足,一方面能更好地接受外界正能量,同时,也可凝聚全身内力形成有效防御;最终的理想目标是形归得一。历代有尸解、水解、兵解、金蝉脱壳等各种修身的解脱方法,虽然难以达到究竟圆满,但是可以看到,若将身体这个载因之器锻炼治理为载德、载道之器,承载丰厚的道德能量滋养生命、提升智慧,对于生命的整体得一、与道同体、科学发展与延年益寿,是非常重要的。

调形,是指对身体形态正与善的调整,对神意中和的调节,包括对全身运动系统、内脏系统、五官百骸,以及体液(血液、淋巴液、神经递质)等,全面进行调养、调治。初期常见的调形,分为站式与坐式两种。站式的调形,需要以无极站式完成形体的调整,即依照无极站式的要领完成实践,从要领中体悟“中”,以中治形,把握中和之度、中庸之道与中正之则,在寻中、处中、守中的过程中完成形体得一。坐式的调形,需要重点掌握含胸拔背、竖颈悬顶、下颌内收、舒眉展目、面带微笑这几项内容。总之,需将人体调整到中正自然的状态。坐式的调形,一方面仍离不开对形体的外在调整,将其调至中正自然,全身放松;另一方面,还需在意念的配合下,内观体内的组织器官,从头部开始,至双足,全部细致地内观一遍;在此过程中,放松心身内外。中期的调形,将在行、住、坐、卧之中贯穿始终;后期的调形,则在气功态的无为中居无驭有,在执中用一中进行。


3.调息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气有不同层次的概念和内涵,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能量。对于气的把握调节,是修身养生的主要课题,调节呼吸就是其中的一种。人体的呼吸,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方法,婴幼儿的呼吸在脐,用肚皮呼吸;成年人的呼吸在胸,用肺部呼吸;老年人的呼吸在口,用口鼻呼吸;圣真者的呼吸以踵,绵绵真息。人体还有许多呼吸的通道,都需要运用特定的方法,通过锻炼来开启实现。

心息两相依,调息是调心的重要辅助方法。“心浮气躁”与“心平气和”这两个成语,即反映出了心与息之间相互调整的关系,调心决定着调息,调息反作用于调心。调息包括调整口鼻呼吸和全身穴位的主动开启,需运用逆腹式呼吸来完成调息的过程,目的是将呼吸调整至细、匀、深、长、慢的状态。呼吸的模式,可采用“吸-闭-呼”的节律。初期采用吸气4秒、闭气4秒、呼气3秒的节律进行,以后逐渐增加吸气和闭气的时间,达到入多出少,以延长闭气时间为主。每周只可调整1-2秒左右。同时,实践逆腹式呼吸方法,即吸气时,小腹壁向脊柱方向适度移动,肛门微收;闭气时,停止腹壁运动,并保持住移动后的状态;呼气时,腹壁鼓起,恢复自然态。

 

三调的总原则,是调整后天机体,使之符合先天要求,将心身调整到“中气以为和”的先天领域,以利于进入最佳的修证状态和环境之中。通过调形,使人体各生理组织、系统器官之间,以及与外界交流的穴位门窗开启,经脉通畅,以与自然进行能量交换,吐故纳新。通过调息,使气息细匀深长、松静平缓,自如调控。通过调心,使心念收止,心情安详,后天意识得到净化,意念专一,培养品格。依据实践方法的动静差异,三调的步骤与内容稍有不同,但意义与原则是一致的,都遵循总原则进行调整,主次分明,体用俱全。以调心为主,调息为辅,调形为用,以松静自然为法则。以调心统率调形、调息,使心、息、形在三调中全面得一归真,执两用中,执一为牧。三者相辅相成,总体把握,有机融合为一体,协同作用。从初期按部就班地调心、调身、调息,到积极主动地治心、治身、治气,再到跳出藩篱的和心、和形、和气,最后达到三调合一,让身心全面得一,归于道中。

三调时可同步实践垂帘内观,垂帘可以收心,闭目可以养神,有助于止念入静。当条件不具备又需要运用三调时,可以睁开双眼,但需学会将双目之光收回体内,全神贯注,将意念集中于身内,聚精会神。可以体会微笑时双眼睑轻轻下垂的面部表情,眼观鼻,目光自然就收回来了。

三调是医学气功实践方法的核心内容,既可配合如经典诵读、健身气功等其他修身方法锻炼,也可成为独立的模块进行专门实践。每次实践的时间可长可短,灵活安排,以达到心、意、形、呼吸的松、静、自然为标准。初期实践时,需在专门时间与安静环境中练习,以益于获得心身的真实体会,有了切身体会,才会有信心继续坚持,并且及时总结经验。通过熟练掌握要领与持之以恒锻炼,不断提升三调的质量,即可逐步深入,体悟其中的精妙之处。


三、三调的实践境界与现实应用

 

三调法是医学气功的基本要素,也是气功修炼的最高境界。《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三调的修身实践,就是将心身调到“中气以为和”的境界中,时刻保持住以和为贵的状态,运用到生活与工作中,不离此标准去构建心身幸福健康的生活。

《德道经·道注》云:“道者,万物之注也。”万物都是道生德养,其所包含的道性本质与流露的善利万物的德性都是人们所师之处,也就是以万物为师的真谛所在。三调放松,需要用恭敬心、感恩心对待万事万物,主动与天地万物包含的德性能量同频共振,在无私无欲、回归道德的心境下,高效率地完成自我完善的性命再造工程。

从调节阴阳平衡到保持阴阳和谐,从修复病体到康复养生,从调理护养到治理生命,从身心俱健到诗意生存,从利人利己的互利双赢到拯济苍生的大德敦化,既是生命质量的逐渐提高与人生境界的不断升华,也是和谐自然的真实体现与医乃仁术的精神追求,三调就是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简易方法。通过三调实践,就可达到以法悟道、修身得一,真息求证、圆融性命,同频共振、相和相应,身心合道、神炁驭形,体悟自然、天人合一的内修境界,从而实现性住炁回、心观不迷,精神守一、强身健体,神气合一、道生智慧,观天之行、发明创新的社会应用。

三调之法,甚简甚易,难在大识大行,固识固行。知者,用以调心调身,佐以调息而静虑杂识、强化巩固心身,使之符道合德,承载传播道德光明。能持之以恒三年磨此一剑而无懈怠者,则“圣人之治”修身求真亦非难事。

三调的运用非常广泛,在完成了初期实践,产生效应后,即可运用于生活中各个方面,平时在心情不爽或考研找工作面试时,以及高考中考等各类考试前,都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静心三调,三调之后,可让自己的情绪得到缓解、平复,保持轻松心情与清晰思维应对考试,等等。在医疗中的应用更多,主要用于预防治疗与康复养生。未病先防时,可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已病防变时,可调整病人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尤其在术前,通过三调,可有效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在术后,通过三调,可让病人心平气和进入恢复期,让疾病得以顺利康复。在治疗情志疾病时,如果三调到位,会有显著疗效,因为心为一身之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动;心安,则五脏六腑都不摇。通过调心,对五脏六腑乃至形体调整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三调治疗亚健康类疾病,效果也比较突出,因为从中医角度看,疾病就是人体的阴阳失去了动态平衡而致,通过医疗气功的三调,运用“三生万物”的正能量将阴阳失衡重新调整至阴平阳秘的“中和”状态,人体就自然恢复到了正常的健康态。同时,三调对调整医患关系也有一定作用,可消除一些病人对医生、对药物的不信任情绪,增加医患间的信任度与亲和力。当对三调技法运用纯熟之后,即可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随时随地进行三调了。当能内外合一,将体内的三调锻炼与天地人三才合一的信念,转化为如同自己的呼吸一样自然,又须臾不可分离,成为生命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一切问题(包括生命健康与人生处世各方面)都必将烟消云散,人也变得心明眼亮,身心康泰;神清气爽,精神焕发;随处谐和适宜,无不怡然自得。

 

【结语】

三调的总原则,是调整后天机体,使之符合先天要求,调整到“中气以为和”的心身状态与环境中。依据实践方法的动静差异,三调的步骤与内容稍有不同,但意义与原则一致,都遵循总原则进行调整,主次分明,体用俱全。以调心为主,调息为辅,调形为用,以松静自然为法则。以调心统率调形、调息,使心、息、形在三调中全面得一归真,执两用中,执一为牧。三者相辅相成,总体把握,有机融为一体,协同作用,达到祛病强身、调和阴阳、神清气爽,更好地生活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熊春锦校注.老子·德道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清·汪辉祖.佐治药言[M].百度阅读——古籍电子书.

[5]熊春锦.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本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