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骨针法结合呼吸导引术治疗痛症验案探讨
田振志1 石圆媛1 贾内芝1 杨金月1,2 冯开新1,3 邹德辉1*
(1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 唐山 063210;2 河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河北 石家庄050091;3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探讨至骨针法结合呼吸导引术在治疗闪辉性暗点、非特异性腰痛、肝郁型胃痛的临床验案、起效机理,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呼吸导引术属中医气功调息范畴,具有增强“气至针下”,促进经气运行,加速“气至病所”,引导逆乱之气恢复如常的独特应用价值。至骨针法是集针刺、导引、正念疗法为一体的新型针法,操作过程中尤为注重进行呼吸导引术以调息、调心、调身,对通调气机、疏通经络、平衡阴阳、通调脏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针刺与呼吸导引的有机结合,可显著提高镇静安神、解痉止痛、松筋利节、活血通络、软坚散结的效应,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参考借鉴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
关键词:至骨针法;呼吸导引;闪辉性暗点;非特异性腰痛;肝郁型胃痛
至骨针法是集针刺、导引、正念疗法为一体的新型针法[1]。该针法具有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舒缩经筋,滑利关节,通调脏腑,引气归元,培元固本的综合效应[2]。呼吸导引术是在至骨针法操作过程中有机地引导、调动、训练患者进行吐故纳新、导引经气的一种调息方法,该功法具有引导逆乱之气恢复如常,促进经气运行,增强“气至针下”,加速“气至病所”的作用,对提高针刺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至骨针法结合呼吸导引术已在疼痛类、神志类、筋伤骨病、疑难杂症等防治中取得较好的效应。为进一步探讨呼吸导引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以至骨针法结合呼吸导引术治疗闪辉性暗点、非特异性腰痛、肝郁型胃痛为例,试从局部起效机理、循经起效机理及脏腑起效机理等方面进行浅议,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开拓新思路。
1闪辉性暗点
1.1典型案例
贾某某,女,29岁,2022年6月17日就诊,主诉:左眼偏盲伴左侧偏头痛1天,加重5小时。现病史:患者于2022年6月16日上午9点突感左眼前弧光闪烁,呈五彩闪光,边缘如锯,继之视物朦胧,并出现左眼偏盲、左侧偏头痛,随时间加重,持续5小时,伴入睡困难、手指麻木、呕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既往史:患偏头痛10余年,少气懒言。辅助检查:颅脑MRI无异常。西医诊断:闪辉性暗点。中医诊断:目黑候(气血亏虚证)。治法:行气活血,通窍明目。选穴:印堂、太阳、风池、照海、太冲。针刺操作:将患者置于较暗的环境,选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0.25mm×40mm的毫针,于印堂穴上0.5寸处进针,针身与皮肤呈5-15°,快速透皮,斜向贴骨进针,针尖透达山根,以针体平贴骨面,针感重胀为宜,太阳穴直刺抵骨,轻刺激,风池穴向对侧眼球方向针刺,针感肿胀为宜,照海、太冲二穴沿骨边贴骨进针,强刺激,留针30min,每隔10min捻转行针一次,并嘱患者全身放松,闭目养神,鼻吸口呼,深呼吸至下丹田,呼吸“细、长、匀、慢”,练习呼吸导引术30min。首次治疗后,患者自觉头痛顿除,视物清晰,停止呕吐,手指麻木减弱。次日复诊,重复首诊方案,后按该方案治疗5次,症状消除,随访患者近一年未曾发作。
1.2机理探析
闪辉性暗点又称暂时性不完全性黑蒙、眼型偏头痛、闪光昏暝、闪辉性偏头痛,该病发作时视物不清,甚至全黑,视野中出现闪辉性暗点,故称“闪辉性暗点”[4],属于中医眼科学中“目黑候”的范畴。“目黑候”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5]:“目黑者,肝虚故也。目是脏腑之精华,肝之外候,而肝藏血。腑脏虚损,血气不足,故肝虚不能荣于目,致精彩不分明,故目黑。”由此可见,该病病位主要在目,病机为肝血亏虚,血不荣目为关键。治疗当导引气血,通窍明目。闪辉性暗点主要是由肝血虚所引起,针刺风池、太冲可调节气血,行气活血,使肝血上行荣目,解除偏盲症状。针刺照海,通阴跷脉,司眼睑之开阖,对于目黑候所引起的视物不清有良好效果。针刺印堂、太阳,可升提阳气,通调局部经气。印堂、太阳贴骨透刺,针感重胀,传导迅速,可激活骨膜上的多种感受器,抑制疼痛伤害信息向高位中枢传导,发挥内源性镇痛作用。现代研究[6]显示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受针尖的刺激,可产生血管活性物质,使疼痛介质如5-羟色胺含量降低以减轻疼痛,可以治疗闪辉性暗点所引起的偏头痛及呕吐等症状。中医导引术在治疗眼病方面具有其特有的优势,自隋朝以来不断改良发展并沿用至今。《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4]曰:“夫目者,五脏六腑阴阳精气皆上注于目。若为血气充实,则视瞻分明;血气虚竭,则风邪所侵,令目暗不明。”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呼吸导引术对于急性结膜炎、青光眼、近视等眼病有良好的行气活血、清热泻火的疗效[7]。现代研究也证实,呼吸导引有助于调心入静,促进大脑皮层额叶、顶叶的细胞电活动的有序化以及皮层各区域电活动的同步有增强的趋势[8]。配合呼吸导引,通过减少胸腔的运动同时增加横膈膜的活动范围来完成,在进行腹式呼吸时充分进行肺部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交换,促进患者全身血液循环,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9]。因此,呼吸导引对于闪辉性暗点所引起的偏盲不仅可起到导引气血的作用,也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神效果。
2非特异性腰痛
2.1典型案例
王某某,女,42岁,2022年4月25日初诊。主诉:腰部疼痛伴右臀部疼痛4月余。患者4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伴右臀部疼痛,弯腰活动受限,夜间腰部疼痛尤甚,偶有右侧臀部麻木,久坐后瞬间起立困难,咳嗽及打喷嚏等动作时疼痛明显,无下肢乏力,无二便障碍。夜寐欠安,舌质黯、苔薄白,脉细涩。辅助检查:MRI显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L3~L4、L4~L5、L5~S1椎间盘突出,右侧直腿抬高试验(+),双足拇趾背伸及跖屈肌力对称,下肢腱反射正常,四肢肌力无异常。既往史:腰部久坐后酸痛不适十余年。西医诊断:非特异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腰痛(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针刺操作:患者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0.25mm×40mm的毫针,从印堂穴向神庭方向透刺,快速透皮,贴骨进针,捻转行针,行针时嘱患者全身放松,闭目养神,鼻吸口呼,深呼吸至下丹田,呼吸“细、长、匀、慢”,练习呼吸导引术30min。首次治疗后,患者自觉腰痛顿除,右侧臀部麻木感消失,弯腰自如。次日复诊,问诊夜间疼痛减轻,久坐后起立酸痛感减弱,重复首诊方案,后按该方案治疗7次,症状消除,随访患者近一年未曾发作。
2.2机理探析
印堂穴属督脉经穴,“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上额交巅上,入络脑……上系两目之下中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针刺印堂穴可通经活络,解痉止痛[10]。呼吸导引术是可引导患者进入“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使患者心身得到良好的休息和调养[11]。呼吸导引术防治非特异性腰痛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呼吸导引有效激活躯干深层稳定肌,建立适当的腹内压,并优化腰背部本体感觉输入,以此维持脊柱的稳定。呼吸导引可以有效带动腹横肌、多裂肌、竖脊肌等躯干深层小肌肉群的运动[12],恢复肌肉弹性,增加肌肉对骨骼的稳定性,从而缓解非特异性腰痛所带来的疼痛感。Doubkova等发现,四肢在进行等长抗阻时,横膈膜的异常激活可能引起浅层脊柱伸肌的代偿,从而增加脊柱腹侧区域的压力,造成腹内压力调节异常,呼吸导引可以保证横膈膜的强度及韧性,平衡腹内压力调节,并且减轻椎旁浅层肌肉代偿而增加的负荷,从而有效缓解腰痛患者疼痛问题[13]。
3肝郁型胃痛
3.1典型案例
李某某,男,37岁,2022年7月4日就诊,主诉:胃痛10年余,加重一周。现病史:患者因与同事争吵后突发胃痛,未做任何处理,平素自觉口干口苦,现症见:胃痛剧烈,胃反酸,呕吐,胸闷,烦躁,头胀如裹,舌红、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胃痉挛。中医诊断:胃痛(肝气犯胃)。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针刺操作:患者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0.25mm×40mm的毫针,于印堂穴上1寸处进针,快速透皮,平刺至骨,针时嘱患者全身放松,闭目养神,鼻吸口呼,深呼吸至下丹田,呼吸“细、长、匀、慢”,练习呼吸导引术30min。首次治疗后,患者自觉胃痛消失,头目清明,心情舒畅。次日复诊,问诊晨起口干口苦减弱,重复首诊方案,后按该方案治疗3次,症状消除,随访患者近一年未曾发作。
3.2机理探析
印堂穴下有三叉神经分支及颈神经丛分支,刺之针感强烈[14]。强烈的针感可激活内源性下行抑制系统,提高患部痛阈[15]。有研究表明,印堂穴对应大脑皮层前额叶区,前额叶区主司精神、情志功能,针刺印堂可将神经冲动传入中脑下丘和脑桥,而脑桥内蓝斑、中缝核与情绪关系密切,故针刺印堂可调节情绪,抑制痛觉感受,增强镇痛效应[16]。印堂穴乃导引镇静安神之要穴[17],全身放松,闭目养神,鼻吸口呼,深呼吸至下丹田,呼吸“细、长、匀、慢”[18],可分散患者注意力,舒缩筋肉,按摩脏器,解除痉挛。此外,有学者认为[19]:印堂穴对应松果腺、下丘脑、视网膜、视神经丛,针刺印堂可激发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脑源性神经因子等释放[20],促进褪黑素分泌,具有抗抑郁、镇痛、镇静安眠的综合效应。《难经·四难》中提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气也”[21]。呼吸导引术可通过改变膈肌的活动范围,改善胃肠道功能,加快胃肠蠕动,从而减轻胃痛的症状。此外,呼吸导引通过深呼吸作用兴奋迷走神经,刺激血液的乙酰胆碱释放增多,从而改善患者胃痛症状[22]。呼吸导引术通过改善膈肌的收缩功能,增强膈肌脚张力,增加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从而能够增强机体抗反流屏障作用,直接减少食管酸暴露[22]。从而减少胃痉挛所带来的食管反流反酸的症状。
4结语
呼吸导引术是一种调息治病的有效养生功法,具有驭气行、令气和、引气行,使气至针下、气至病所的特点。至骨针法操作过程中有机引入呼吸导引术可显著促进患者气血运行、松筋通络、舒畅情绪、镇静安神、调和阴阳,对疼痛类、神志类、筋伤骨病、疑难杂症具有较佳疗效,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更加深入地研究及使用。
参考文献
[1]邹德辉.至骨针法探析[J].中医学报,2021,36(10):2098-2101.
[2]邹德辉.至骨针法针刺特色初探[J].中医药导报,2022,28(02):83-86.
[3]邹德辉,杨金月,张亚倩,等.气功调息机理浅议[C]//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9:49-53+333.
[4]李昂,蒋志科.闪辉性暗点50例临床治疗体会[J].国际眼科杂志,2009,9(04):808.
[5]吴晓云,刘天君.《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之三候原文整理[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22(05):380-383.
[6]闫泽昊,邹德辉,杨瑞娟,等.至骨针法镇痛特色及作用机理浅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12(19):49-51.
[7]李丹玉,代金刚,莫雅婷,等.中医导引术在眼病方面的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1,31(05):358-361.
[8]叶譞斐,危兆璋,雒晓东,等.方氏头针治疗早中期帕金森病即时效应的功能磁共振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 2020,49(04):394-396.
[9]李春霞,闫保君,刘延锦,等.腹式呼吸训练对减轻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腹痛的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2):2264-2266.
[10]王熙岚,邹德辉,石雪英等.至骨针法镇痛经验浅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14):36-39+43.
[11]邹德辉,田振志,石圆媛,等.合骨功促进骨折愈合机理浅议[C]//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9:43-46+330.
[12]陈沛,任超学,李新通,等.呼吸训练在非特异性腰痛防治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0,26(08):913-916.
[13]Hagins M,Lamberg E M.Individuals with low back pain breathe different ferently than healthy individuals during a lifting task[J].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2011,41(03):141-148.
[14]荣培晶,魏玮,陈建德,等.抑郁症之“调枢启神”理论构建与发微[J].中医杂志,2019,60(04):295-298.
[15]余曙光,郭义.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92-98.
[16]白丽敏,姜国华.神经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89-96.
[17]韩李莎,鲁海,胡佳慧,等.印堂调神理论发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02):687-689.
[18]邹德辉.王雷.孙美婷.等.合骨疗伤功——骨折自我康复术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06):834-837.
[19]马亚琴,张立国,杨亚龙,等.印堂骨膜针刺法结合“老十针”治疗慢性失眠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20,35(11):1700-1703.
[20]王娴,袁红丽,曾洁,等.通督治郁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 2018,34(12):17-20.
[21]刘可扬,樊旭.论《难经》之命气轴心观[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04):187-190.
[22]查倩倩,钮美娥,赵媛媛,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8,53(10):1259-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