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海南师范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读学生左梓含、汤佳豪撰写。本文紧扣健康中国战略,深挖武医同源根基,融合传统文化谈养生,并给出传承发展之策,为武医养生普及与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左梓含 汤佳豪 庄长宽*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海口 571199)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同时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人民日报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一文中写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本文旨在积极响应国家实施的健康中国战略,从武医养生角度出发,对其提出一些建议,将武医养生与健康中国战略有机结合,让其走向大众化、全民化,更好地推动健康中国的发展,早日将武医养生推广至全世界,共享其发展成果,造福于世界人民。中国传统文化指导着武医养生的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为健康中国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深入世界。
关键词:武医;养生;文化;传承
1武医同源,根脉相通
中医与传统武术同源于中华文化体系,天人合一、阴阳学等说为二者共同的理论渊源,自古即有医武不分家之说。
首先,武术的发展与中医紧密相连。武术与中医是华夏民族中的两颗明珠。它们是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在相同的哲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武术的拳种主要根据搏击格斗的实战要求,在长期社会发展中演变而来,每一个拳种的形成、发展,都受到医学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健身医疗价值。如少林拳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克服坐禅而导致的身体萎靡,“少林伤科医术”成为“少林七十二艺”之一。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华佗创“五禽戏”之说。它虽然不是武术,却给后世武术中的仿生象形拳以一定的影响。
其次,武术理论的形成与中医密切相关。武术界有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它高度概括了武术理论与中医之间紧密关系,说明武术理论的形成直接源于中医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天人合一”思想。中医理论强调人的生命活动和宇宙自然休戚相关,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灵枢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中医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儿,人离开了“天地”所供给的环境条件,一刻也不能生存。中医把这叫做“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启发着武术的健身活动,不管哪种门派,都强调练功要结合“天地”所给的条件。“闻鸡起舞”清晨练功就有吸收大自然清新空气的意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是依照时间运转规律,选最艰难的季节来练功。此外,武术中的一些内功训练也有直接引用中医的“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理论原理。在武术拳论中,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都有引用“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是“阴阳辨证”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皆以负阴抱阳而生”。中医学中的阴阳思想,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各个方面。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等无不以对立统一的阴阳学说加以论述。武术理论直接受此影响,“阴阳学说”构成传统武术理论的思想体系。武术技击是攻防之争,敌我两方,就像阴阳两极一样。古人说:“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要不变,厥疾弗能廖也。”在敌我双方对抗中,攻防、进退、刚柔、动静、虚实、奇正、开合等对立的矛盾就是根据“阴阳”这一基本原则来进行的。
三是“形神相关”思想。“形”即外表形态,“神”即外在的意志活动。“形”是人体的物质基础,“神”是人体的灵魂。中医称之为“形神相关”。在武术练习中也处处提倡“形神相关”。武术养生的意义就在于用肉体之“形”来养内在之“神”。
四是“脏象相关”思想。中医脏象学说也同样构成武术的重要基本理论。比如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宫,主神明”,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云:“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中医所谓“心”很大程度上指中枢神经的机能。武术充分运用这一理论,强调“心”对运动的重要意义。主张武术锻炼应该在“心”的指挥下,才能达到运动的高深境界。如形意拳也称“心意拳”,主张“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与外”,就是说要使外形和内心高度和谐统一。
2学传统文化,谈养生之道
自古以来,养生之道素为百姓所重视。百家养生各有所长。儒家的养生之道,在“仁者寿”;佛家的养生之道,在“平常心”;道家的养生之道,在“道法自然”[1]。养生其实可分为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两者不可等同。有关养生的方法,是养生之术;把养生之术提升到哲学层次,则是养生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最精于谈养生之道,既有哲学内涵,揉合儒释道的思想精华,更有中医底蕴。而国外的养生,说的多是养生之术。
儒家的养生之道,孔子首先提出“仁者寿”,《中庸》也论大德“必得其寿”,指出养生与道德修养有关。喻昌《医门法律》:“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解释“仁者寿”,谓:“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下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说明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者所以长寿,皆因不贪求外物,心境平和而保持中正,取天下美好的东西来保养身体,所以能内气充沛且调和。这是儒家从养“心”的方面讲养生。孔子提倡“动静以义”,强调在“静”的同时,还要重视“动”的重要作用,其“射”“御”等锻炼身体的内容,是从养“身”的方面讲养生。“形具而神生”,形神结合,身心并修。
佛家的养生之道,在“平常心”,而平常心是对生命透彻的体悟。佛家讲究慈善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此乃佛家养生的一大重要内容,亦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在佛教徒的修习上,禅定是关键,它不但是修身良法,而且是养性妙方。因此在佛门受到极度的重视。佛门弟子修行的正业是“一禅二诵”,佛教徒通过禅修去探求生存的奥秘,追寻生命的本真。禅定术作为佛门的养生之术,有修心、修身、居食医药三个方面的内容。修心,就是修德养性。修身分内修和外修两部分。内修就是坐禅入定,是一种人体的元气调节活动,由静入定,由定而慧。外修就是锻练筋骨。佛教在饮食上比道教更为讲究,十分重视医药在修身时的功用,易筋经中就有服药法。
道家的养生之道,在于“道法自然”。《庄子·养生篇》论养生之主是精神,告诉人们养生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使天人合一。中国道家养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国道家的内丹养生之道,其理论基础主要为中国传统的生命科学理论,其主旨是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规律生活,按照自然规律达到乐知天命,掌握人类自身生命密码,同时掌握宇宙万物生命变化的规律,最终让全人类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儒释道三家养生之道,其方法、重点虽有崇德、养心、修真之别,但对强身养心、延年益寿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故中医养生和武术健身是建立在儒释道三家思想文化基础上的养生之学。
3武医融合,强身健体
传统武术的方法理念与中医理论紧密相关,融会贯通,不仅形成了以经络穴位为理论根据的各种技击技术,更造就了无数技艺精深的伤科专家。传统武术将中医学的经络理论融入其中,形成了以抓筋拿穴、反关节为主要特征的武术擒拿技法,并广泛融入到各路拳技之中,同时也形成了中国武术区别于国外武技最为鲜明的特色。武术擒拿技法由于杀伤力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历来都被严格禁用。但禁用并不代表主观不用,在自卫防身的激烈搏斗中,受伤在所难免。因而,参与者逐渐就将经络穴位及生理解剖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形成武术特有的伤科保健理论和技术。当这些伤科知识运用于平时练功,就具有了明显的保健养生作用。此外传统武术还秉承了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注重终身锻炼。根据人体发育、成长、衰老规律的阶段性特点,传统武术习练经历一个从青壮年的“三分养七分练”到中老年的“七分养三分练”并逐渐转向“练为养之全养”的过程,练武虽为防身,但实际上是练多用少,平时练功就是健体强身、益寿延年。正如拳著所云“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
4传承养生文化,享受健康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和休闲方式也日益增多,人们开始重视生活品味和生命健康。休闲养生是一种社会新时尚,身心健康才是是目的,养生文化无疑成为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望养生文化的发展。
首先,从需求方面。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人们带来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健康危机。人们需要有文化底蕴的健身方式,需要一种将“静养”与“动养”融为一体的传统养生。武术健身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太极拳、少林拳、形意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等已经出现在大众视野面前,简单易学,老少皆宜,易于推广。
其次,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突出对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对养生休闲的重视,正如有的学者提出“传统武术的关键特征是它的动态存在,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活文化’,必须由人去延续,传承是传统武术保护的核心,传承人是保护的重点”[2]。
再次,从影响力方面。增大宣传,扩充开发和投资渠道。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方面的努力。政府层面相关部门需要挖掘有关武医养生方面的文献,作为理论基础,出台利于传承与发展武医养生的政策,为其提供保障。社会层面应利用互联网优势、加大媒体对于武医养生的宣传力度,增加国民对于武医养生的关注度,扩大武医养生的知名度。学校层面加强对武医养生方面人才培养,建议武术专业与中医学专业多进行学术技术交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为建设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总结:武医养生的前提是尊重、保护、热爱自然,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好保护环境的工作,只有在相对良好的环境下,武医养生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才能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理论、技术、人才。建设健康中国是为了推动武医养生的发展,武医养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保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做好坚实基础。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人,技术、理论两手抓,提高自己对于中医方面的认知水平,为武医养生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力。“万里腾飞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
参考文献
[1]张正修.中国中医药报[N].2011-08-18.
[2]牛爱军,虞定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传承制度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0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