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五十一——幸灵布气治痿痹

时间:2021/8/8 作者: 孙琪年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716


“布气”,《东坡志林》是这样定义的:“学道养气者,至足之余,能以气与人……谓之布气。”说的是,学练气功的人,到气足并且有“多余”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气给别人,这就叫做布气。“布气”的“布”是一个动词,含有散布之义,现在一般称之为外气、放外气,将外气作为一种医疗方法则称为外气疗法。


一、古代文献

幸灵是气功古籍中记载的为数不多的能够以布气为他人治病者。《晋书》第九十五卷说幸灵是“豫章建昌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江西省建昌县人。该书同卷记载了他以布气为皇氏治疗痿痹(大致相当于关节炎之类)病的案例:“吕猗母皇氏得痿痹病十有余年。幸疗之,去皇氏数尺而坐,冥目寂然。有顷,顾谓猗曰,扶夫人令起。猗曰:老人得病累年,奈何可仓促起耶?灵曰:但试扶起。于是两人夹扶以立。少选,灵又令去扶,即能自行,由此逐愈。”大意是说,吕猗的母亲皇氏患有十多年的痿痹病,幸灵为她治疗,他坐在离皇氏几尺远处,闭着眼睛沉静无声。过了一会儿,回过头对吕猗说,把夫人扶起来。吕猗说,老人得的病已有些年了,怎可仓促地扶她起来?幸灵说:只是试试扶她起来。于是两个人将她搀扶着立起来。稍等片刻,幸灵又叫人气扶,皇氏就能自己行走了,由此逐渐病愈。

幸灵布气疗疾是四五千年气功发展史上首例外气治病的记载,且其中医者(幸灵)、患者(皇氏)、病证(痿痹)、治法(去皇氏数尺而坐,冥目寂然)等项一应齐全,颇似一份较为完整的病史。但除此以外,关于布气治病的记载却十分罕见。大文豪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有李若之为他儿子治疗的记载,但很简单:“吾中子迨,少赢多疾,若之相对坐为布气。迨闻腹中如初日所照,温温也。”明清时代还有一些记载更加简单,往往只有应该人名或另加上病名,仅此而已,少有参考价值。直至20世纪80年代,布气才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二、现代研究

1978年顾涵森、林厚省《探测气功“运气疗法”物质基础的初步实验结果》在《自然杂志》创刊号刊发以后,布气首次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注意,它不但拉开了当代气功发展第二次高潮的序幕,而且也史无前例地推动了对气功外气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将“布气”称为“外气”的转变,也始见于杂志编辑部在为该文撰写的编者按中:“这篇通讯首次报道了‘外气’之一是受低频涨落调制的红外辐射……”从此,“外气”替代“布气”,成为大家所熟悉的气功术语。

顾涵森、林厚省《探测气功“运气疗法”物质基础的初步实验结果》的发表,极大地引起了科技工作者对外气的兴趣,他们纷纷加入外气研究的行列,一大批关于外气的物质性、外气的作用、外气的文献等的论文,在不长的时间内被公开发表。如:关于外气的物质性,据《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显示,除受低频涨落调制的红外辐射外,外气还有受意识控制的静电、微粒流、低频磁等物质;关于外气的作用,文献报道的外气作用,其涉及面之广、作用之神奇,令人赞叹。此外,这一研究还延伸出了气功(外气)“仿真”产品(如远红外信息治疗仪、电子气功模拟治疗仪,及各种各样气功信息食品)及曾经轰动一时的“带功报告”和外气的远距离、超远距离作用报道。但由于多种原因,对外气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之后,这种争议越来越激烈。时至今日,关于外气的争议表面上似乎已经偃旗息鼓了,但实际上仍然没有一个定论,参与争议的正反两方都在坚持着自己固有的观点。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能与双方缺乏直接的沟通,及对什么是外气及外气研究的设计、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误区所致,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所需的基本条件的日趋成熟(包括科学素养的提升、科研设备与环境的严谨等),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对外气作出一个较为肯定且正反双方都能接受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