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七十九——冠“气”机构和团体(2)

时间:2023/9/5 作者: 孙琪年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469

气功的专门机构和组织,历史上或许没有,其主要出现在近几十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出现了为数不多的气功机构,如唐山气功疗养所、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上海市气功疗养所,及上海市中医学会气功学组等社团;八九十年代,随着第二次气功发展高潮的出现与持续,国内出现了大量的气功社团和不少气功机构;经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整顿,气功机构和社团的数量回到了较为正常的状态。下面,我们继续对其作一简介。

气功机构

(1)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如上篇文章所述,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是国内外唯一的气功专业医院,而上海市气功研究所则是唯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研究机构。

mmexportccbf0bd8b060e8039e33c663b332183c_1693881100524.jpeg

在正式介绍该所之前,有必要先说说上海市气功疗养所。气功疗养所建于1957年,隶属于上海市卫生局,该所的实力和影响力不凡: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陈涛任所长,以“因是子静坐法”著名的蒋维乔任顾问,核心团队包括精于气功的中医师陈乾明、日后以气功史研究闻名的马济人等,特色工作包括开设了气功门诊部、创编了三线放松功、编写了《气功疗法讲义》等,并由此获得卫生部的嘉奖。上海市气功研究所、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是第一次气功高潮中的国内南北两大支柱,可惜的是该所于1965年因故整建制撤销,陈涛、陈乾明、马济人调至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但是,上海市气功研究所的前身却不是上海市气功疗养所,而是上海中医研究所。上海中医研究所是上海中医学院的下属单位,独立法人。该所原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机构,下设中药、针灸经络、文献等研究室,以后随着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的筹建,这些研究室陆续升格为独立的研究所,其余部分于1985年3月整建制改为上海市气功研究所,第一批气功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柴剑宇为首任所长、实验气功学的奠基者之一的林雅谷等为学术顾问。该所对气功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研究方面  虽然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但是气功研究工作却早已开始。一般认为,第二次气功发展高潮掀起的标志是,1978年5月《自然杂志》创刊号刊登的《探测气功“运气疗法”物质基础的初步实验结果》。作者之一的林厚省当时是上海中医学院老师,之后调入中医研究所,气功研究所成立后出任副所长。1980年代以后,该所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科研工作,如:①继续外气的研究,并进行了气功麻醉的探索和气功信息治疗仪的研制;②争取科研项目,其中柴剑宇主持的“内气运行”探索项目,率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③深入气功文献研究,将马济人调入后领衔组建业界唯一的气功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了诸多气功书籍,包括业内影响较大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中国气功学》等。学科建设方面  于1980年代率先提出了“气功学”的概念,并围绕“学”做了不少基础性的工作,开设了气功门诊部,并牵头组建上海市气功医疗协作中心。人才培养方面  他们通过四个途径培养气功专业人才:一是研究生教育,该所延续了从1978年开始的气功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并于1985年开始经有关部门批准,试点气功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二是为上海中医学院本科生开讲气功学选修课;三是在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的支持下,连续多年举办全国气功医师培训班,为多个地区培养急需专门人才;四是与上海市气功科学研究会和区县合作,连续多年举办气功理论培训班,为社会气功爱好者强化气功理论。国际交流方面  他们的国际交流主要通过三种形式:一是召开学术会议,1986年开始举办中外气功研讨会,开创了国际气功交流的先河,以后每隔二三年举办一届研讨会(现改名为国际气功科学研讨会),一直持续至今;二是“请进来”,自1978年的中医研究所阶段开始,该所接待了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及欧美地区的多个国家的气功研究者和爱好者,聘任国外知名专家为上海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员,并为有需求者举办为期长短不一的气功培训班;三是“走出去”,即应邀派遣专家赴国外访问、教功。研究室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650号(总部),黄浦区南昌路218号(门诊部)现任所长:许峰

(2)非独立建制的机构

这类机构先后有多家,如北京中医学院医学气功研究所、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功科学研究所等。前者成立于1983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气功机构,首任所长由时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高鹤亭兼任,目前研究所的牌子仍然挂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平街校区,但研究所已不存在;后者成立于2015年,挂靠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所长由章文春院长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