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九十六——情志也与“功”相关

时间:2023/12/6 作者: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167

按照《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表述,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情志与七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情志是对包括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七情则是情志概念下的具体的七种情志。

1重视情志是气功的特点

《中医气功学》定义的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心身锻炼技能”。这个定义中“心身”“调心”的“心”当是一个意思,是指精神、心理。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情志在气功学中的地位,如果少了“心”非但“三调”不成立,“心身”锻炼也就成了形体锻炼或呼吸操。其实,“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古人早有论述。《道德经》中的“致虚极,守静笃”,已经包含了这一意思。《素问·上古天真论》更是明确提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中的“精神内守”自然不用多说;“恬惔虚无”,张志聪解释道:“恬,安静也;惔,朴素也;虚无,不为物欲所蔽也。”徐灵胎的解释也有类似的意思:“恬惔以养神,虚无以养志。”可见,两人都将气功锻炼与情志相联系了。《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九》则论述了心神与健康的关系:“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故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

2气功锻炼可以影响情志

气功锻炼对人体情志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调畅情志、安定情绪就是其中之一。孙思邈在《存神炼气铭》中从气与神关系的角度,讲述了气功锻炼与安定情志的关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则谈了练功入静的体会:“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宇宙,与道冥一。”天台宗实际创始者智顗在《童蒙止观》中,则讲到了可以通过止观法来调整情志:“行者初坐禅时心粗乱,故应当修止,以破除之;止若不破,即应修观。”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气功疗养所的陈涛等为了探索气功对改善人们紧张情绪的效果,参考《太清调气经》中的委身法、近人丁福保《最真确之健康长寿法》中的弛缓法,创编了三线放松功。研究发现,锻炼三线放松功有素者,其脑电α波增加,肌电发放减少,呼吸周期和幅度变异系数变小、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它有助于练功者入静。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一些地方将八段锦等功法推广到方舱医院、隔离点等,还有些地方将它列入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方案,其作用之一可能也在于帮助患者调整情绪。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以练功影响情志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取得的,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所以气功锻炼需要持之以恒,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也就是,气功改善情志的作用,需要以另一种情志——“坚持”来“保驾护航”。

上面说的是气功对情志的正向影响,但实际还有一种负面影响,其典型表现就是气功偏差。气功偏差,无论是走火还是入魔,不管是躯体症状还是精神症状,究其本质多与扰乱练功者的情志活动有关。

3情志变化也可影响练功

气功锻炼要在安静的环境和安宁的情绪下进行。关于练功(主要是静功)的环境,古人一直强调要以“安静”为要。《太清调气经》要求练功应该“取静室无人处”;宋末元初的胡三省为前人的“入静”注曰:“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思五营。”强调情志安宁,是因为情志变化会影响气机运行,从而影响练功效果。《素问》认为只有“恬惔虚无”,方可“真气从之”(《上古天真论》)。故《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种情志过激对气机活动的干扰,会使人无法正常练功,即使勉强锻炼也会直接影响锻炼的效果。而“清静则生化治”(《至真要大论》)因此,气功锻炼需要有乐观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