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海南师范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读学生左梓含、钟明航撰写。本文立足全民健身战略,深挖武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从多维度阐释二者融合机理,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为武医养生传承及“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左梓含 庄长宽* 钟明航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海口 571199)
摘要:国家体育总局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把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实落细的关键时期,整个全民健身工作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既要承上启下巩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全民健身发展成果,又要深入落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健康基础的新要求。武医养生对于开展全民健身发挥着重要作用,武医养生独特的锻炼方式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积极响应了全民健身这一国家战略的号召。武医养生之所以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是武医养生的理论根基,武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体现。武医养生出自于中国人民之手,服务于世界人民之体。
关键词:武医养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1医武同源,武医养生
中医与武术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就有“医武不分家”和“医武同源”的说法。传统武术起于易、成于医、伏于兵、扬于艺,练功方法与中医有相通之处。
武医源于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因练武造成各类损伤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医学手段和方法的一门技艺[1]。《拳经》中的卷三“拳艺卫生篇”、卷四“拳艺录药方编”,讲的都是伤科理论和方药。《按摩经》论述了传统武功对推拿技艺的作用,在《国技大观》和《少林武功秘籍》等许多武术名著中,也载有“人身穴道并治法”、“伤科秘传药方”。武医对于治疗损伤类疾病有着自己较为成熟的一套体系。
武医养生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健身气功。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正式开展的第62个体育项目[2]。健身气功的种类可谓是丰富多彩,大众耳熟能详有: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等。健身气功以“气”贯穿于全身,打通身体各处脉络,让五脏六腑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血液在人体内部更好地完成循环并且做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2品中国传统文化,寻国学养生之道
中华文化的结构可概括为“一源三流两支五经”。“一源”为易,“三流”为儒家、道家、中国化的佛家,“两支”为国医和国艺,五经为《易经》《内径》《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中医养生尊奉“阴阳中和”的思想就来源于《易经》。几千年来,中国人独特的养生学依托国学精粹,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以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等形式彰显中华民族健康方式。
中华养生学的第一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即以极大的篇幅结合人体生命的规律谈养生,鼓励世人效法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能够健康地享有上天给予人体的自然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这是易经养生中以《黄帝内经》为外易,从医家的角度阐释养生。
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仁者寿”的观念,这就是儒家的养生之道。“仁者,人也”,喻昌《医门法律》:“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中庸》也论大德“必得其寿”,指出养生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提倡君子以“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谐的社会关系,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佛教起源于印度流入中国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本土化。佛家文化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佛家思想中的“戒”,意思是禁止、不能做,用戒律来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抑制心中邪念,修心养性。“定”,即禅定,它不但是修身良法,而且还是养生妙方。
《六祖坛经》讲:“内不动,心为定”,定便是佛家修行的第二重境界,在修戒的过程中,到达高度自律,心境平静无澜。“慧”,为智慧,佛家修行最高境界,“慧”是佛家对世间万物的开悟,佛家的世界观,消除烦恼的根源。《佛医经》较详细地谈论了病理。佛家思想侧重于如何处理人与内心的关系,在修戒过程中修心养性,由“戒”而“定”,通过禅定修身,由“定”生“慧”,大彻大悟。学会放下、心无杂念、乐善好施,炼性修心,达到延年益寿。
道家文化倡导自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道家以“道”为根本,它在不断吸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3]。道家创始人——老子,相传晚年著成五千言《道德经》后,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中国道家养生学,主要由中华民族神圣祖先、中国道家始祖黄帝,中国道家祖师老子,依据“道法自然”规律,又“因而制之”自然规律的道家哲学思想和道家养生思想综合确立。道家养生学的核心是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宋代陈抟作《无极图》,集中表述其内丹修炼理论,自下而上,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达到脱俗成仙的最高境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论人体科学》中指出“结合科学的观点,炼功、炼内丹”。世界著名生物遗传科学家牛满江博士1979年来到北京向中国道家华山道功边智中道长学习中国道家秘传养生长寿术后,经过现代科学研究,确认本功是“细胞长寿术,返老还童术,系生命科学”。
在几千年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武医几乎集合了儒释道等传统国学的精华,本着尊重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运用各种技法,调理经络穴位,改善人体健康,在实践中融合而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3植根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武医养生发展
武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武术与中医理论体现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推动了武医养生发展。
3.1武医养生根植传统文化,二者有机统一
中华传统文化之核心:易学、阴阳学、五行学说,正是中华传统武道和医道的核心与基础。故有“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不知易而无以言武”之说。
从气一元论角度出发,“精气”对武医养生显得非常重要。《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庄子·知北游》中提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精气学说中将精气的解释分为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广义方面指宇宙自然界的万物由精气构成,狭义方面指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武医养生致力于研究自然界的人体保持健康状况。《素问·金匮真言论》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气”需要储存,不可滥用,武医养生带给人们的一种观念,让人们对“精气”产生思想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出现不可避免的情况时,武医养生中的一些功法帮助人们去恢复元气,将“精”、“气”重新储存,从而将“神”展现出来。精气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体系,也是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武医养生将其进行结合,发挥精气学说的特长。
从阴阳二元论角度出发,“阴阳”对武医养生产生深远影响。《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黄帝内经》中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武医养生要求人体处于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不仅是人体内部自身到达平衡,还要人体与自然到达平衡。武医养生中的五禽戏体现着阴阳学说思想。例如五禽戏中猿戏, 其讲究外动内静, 欲静则似静月凌空, 万籁无声, 欲动则快若惊鸿, 迅捷有力, 一动一静, 一阴一阳, 恰恰体现了阴阳相反的思想[4]。五禽戏中手性的多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手三阴经三阳经的气血运行。五禽戏中虎戏的“虎扑”与鹿戏中的“竖弓”可以更好地刺激任督二脉,疏通身体经络。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的哲学思想,武医养生将阴阳学说中的阴阳辩证法作为养生的根本方法。
从五行多元论角度出发,“五行”对武医养生发挥巨大作用。《尚书·洪范》中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指的是自然界中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张守节《正义》云:“五脏谓心、肺、脾、肝、肾也。”五行与五脏相互对应,《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
相生相克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 中医用它来说明五行之间以及运用五行分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5]。武医养生中的形意拳深受着五行学说的影响。形意拳主要拳法五行拳为劈、崩、钻、炮、横五拳,取意金、木、水、火、土[6]。练习劈拳通肺利呼吸、练习崩拳舒肝助排毒、练习钻拳补肾强精神、练习炮拳平心养气血、练习横拳健脾助消化。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武医养生与五行学说相结合,更好地调理人体的五脏六腑。
武医健康养生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开出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历经磨练,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随着时代发展,它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青睐。
3.2丰富传统文化内容,推动医武养生发展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庞大体系下,孕育出多种层次的内容,其中不乏涵盖了中国传统养生这一层次,中医与武术两种国粹相互交融,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提升了一个高度。若把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武医养生便是这棵大树的硕果。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也是中国人最容易接受的文化类型[7]。2005年,河南省嵩山禅武医研究院正式成立,自此成立以来已经成功召开了三届“嵩山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道教自古以来重视其养生,道教的导引术与服气术有着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功效。道医历来都是中医中的佼佼者,常言道“十道九医”。著名道医杨真海先生,作为黄帝内针是第十一代传人,致力于治病救人,净化人心,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救治了一大批群众。
现如今西方医学与体育进行融合形成了体医融合的趋势,然而早在中国古代就有着武医融合,武医融合下的武医养生有着“治未病”的理念,在预防与保健方面作出巨大贡献,避免了许多人遭受病痛折磨,这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带给武医养生一种文化自信,它指引着武医养生的发展方向,给予莫大的帮助。2022年上海“长三角武医养融合”实践基地成立,该基地成立目的是将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方面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发挥出武医养生的最大优势。
4武医健康养生发展前景
武医健康养生的理念、原则、调理方法,在传统武术和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辩证调理。在如今人类亟迫回归自然疗法的需求中,弘扬武医健康养生学,应有广阔的开发空间与前景。
武医健康养生突出强调:调动人体潜能,改善人体健康。武医养生的各类技法、功法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和可复制性,便于普及和推广。其普及与推广必然有效降低国家医疗费用。武医健康养生将开辟一个新兴、具有广阔前景的健康养生服务产业市场,全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必将助推医疗体制改革,缓解医保压力。
推动武医健康养生有助于传播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效提升和增强全民的综合素质。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带动下,打造“健康中国”,从而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武医养生伴随着武学与中医学融合,历经千百年的改善、实践、传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的出现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前进的力量。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吸收国外文化,逐渐变为本土化,进一步推动了武医养生发展的进程,使武医养生的体系走向成熟,旨在服务世界人民的方向发展。
5小结
伟大的古代劳动人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运用武学与中医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创造出了用于预防、康复、保健的武医养生。武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的民族传统体育人,应当胸怀大志脚踏实地,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武医养生传承与发展下去,早日推广至全世界,服务于世界人民。同时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维护世界人民大团结。
参考文献
[1] 喻琳超,范辛尧.武医健康养生学学科体系的研究与分析[J].中华武术(研究),2014,3(09):45-51.
[2]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常用词汇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
[3] 张政权.论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J].四川环境,2016,35(02):162-166.
[4] 吕强等.《五禽戏治疗第五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14):40-43.
[5] 王强芬,邹明亮.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两种解释[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03):766-767.
[6] 马鹏.阴阳五行学说在形意拳中的应用[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03):38-39.
[7] 李琳.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研究[J].文化产业,2023,(0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