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之二十四——战“疫”重读叶桂案

时间:2021/4/13 作者: 孙琪年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800


叶桂(1666年—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民间以字闻名。叶氏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晚年又号上官老人。

叶桂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与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一起被后世尊称四大温病学家。

叶桂生前忙于诊疗业务,无暇亲笔著述。他留给后学者的宝贵医学著作,全部都是其门人和后人搜集、整理而成的。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他对气功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在新冠肺炎发生的今天,重温叶氏对气功的科学应用,应该有其特殊的意义。

原文解读

【原文】程。脉左弦搏。着枕眠卧。冷痰上升。交子后干咳。此肾虚阳不潜伏。乃虚症也。从摄固引导。勿骤进温热燥药。(《卷一•虚劳》)

【解读】这个程姓病例的大致情况是:左脉弦,夜间冷痰上升,半夜后干咳,辨证为肾阳虚而上浮——虚证。治予导引法以摄固上浮之虚阳,而不应给予温热燥药。试从以下几点解读这一病例:

1)治则治法:对于“冷痰上升”,常规的治则是温热化痰;但由于本例为“肾虚阳不潜伏”的虚证,故叶氏处以“摄固”的治则,这实际上是一种治本之则。至于具体的治法,叶氏弃“温热燥药”的药物疗法,代之以“引导”。

2)“引导”释语:“引导”一词有多种含义。“百度百科”有4个“引证详解”,其中的第4条谓“导引。古代道家的一种养生方法。”并引古人之言为证。如:汉代王充在《论衡·自纪》说:“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宋代文莹的《玉壶清话》卷一说:“上大奇之,因问引导之法,养生之要。”

【原文】何。早晨未进饮食。咳逆自下焦上冲。有欲呕之象。虚里左胁。呼吸牵引震动。背部四肢寒冷。入暮心腹热灼。而舌上干辣。夫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阳属腑气。主乎外卫。阴属脏真。主乎内营。由络血大去。新血未充。谷味精华。不得四布。知味容纳。而健运未能自然。胁右少舒。全系胃络。下焦阴精损伤。中焦胃阳不振。夏至初。阴不主来复。交节络血再动。总是既损难以骤复之征。大意下焦阴阳。宜潜宜固。中焦营卫。宜守宜行。用药大旨如此。至于潜心涤虑。勿扰情志。再于子午参以静功。俾水火交。阴阳偶。是药饵已外工夫。皆培植生气之助。(《卷二·吐血》)

【解读】这是一出血后的血虚的案例,表现为:早晨咳逆、欲吐,心窝处随呼吸有不适感,背部、四肢寒冷;旁晚心腹灼热,舌干且辣。叶氏认为这些病症均因“络血大去,新血未充”而致“下焦阴精损伤。中焦胃阳不振”之故,治疗难以速效。治疗上他主张“三管齐下”,即:①遵循“下焦阴阳宜潜宜固,中焦营卫宜守宜行”的原则,予以药物疗法;②调整情志,静心调养;③静功锻炼,他要求患者于子时(半夜23—1点)、午时(午间11—13点)习练静功,并指出这些药物以外的功夫,可使心(火)肾(水)相交、阴阳平衡,有辅助培养生气的作用。

可以说,这是一则“功药结合”以康复疾病的经典案例。


【原文】陆。脉细形瘦。血后久咳不已。复加喘促。缘内损不肯充复。所投药饵。肺药理嗽居多。当此天令收肃。根蒂力怯。无以摄纳。阴乏恋阳。多升少降。静坐勉可支撑。身动勃勃气泛。所纳食物。仅得其悍气。未能充养精神矣。是本身精气暗损为病。非草木攻涤可却。山林寂静。兼用元功。经年按法。使阴阳渐交。而生生自振。徒求诸医药。恐未必有当。建中汤去姜加茯苓。(《卷二·吐血》)

【解读】这个陆姓患者,也是一出血后康复期的病例,表现为:形体消散、久咳不已并有喘促,脉细。经理肺止嗽要治疗。也是认为,这是“精气暗耗”所致,其治除处以建中汤加减的药物疗法外,还要求患者选择“山林寂静”地区进行气功锻炼,并告诫道:“徒求诸医药,恐未必有当。”

与上述之何案相似,这也是一则“功药结合”应用于疾病康复期的经典案例。

是可谓——

温病大家叶天士,疾病康复功药施;

调理阴阳培元气,《临证指南医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