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章玲凤 张敬文:内丹术调形气神问题探微

时间:2021/3/7 作者: 章玲凤 张敬文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648

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

新冠疫情以来,中医气功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则新使命,新担当才有新作为。中医气功在学术科研领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开创了学术探讨栏目,每周推送学术论文和科研内容。

本期内容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张敬文及其学生章玲凤,在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发表的《内丹术调形气神问题探微》文章,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探讨。

 

内丹术调形气神问题探微


章玲凤 张敬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


内丹学是传统道家文化的精华。其功法演练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以调形、调气、调摄心神为要点,以“形神合一”和“天人合一”为理念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养生康复实践。其功法功理对心肾相交思想和命门学说的形成,及多学科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笔者认为内丹术是打开中医学理论基础的金钥匙。而其中调形调气调神最为关键。《黄帝内经》中详细记载了 “春三月,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文中已提示:在四季中调形、调气、调神非常重要。内丹术“心为君主”和“天人合一”为理念,对心肾相交思想和命门学说的形成,及多学科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1.内丹术简介

内丹术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以调形、调气、调摄心神为要点,以形神合一天人合一为理念进行的经过长期实践经验且卓有成效的中国传统养生康复气功功法。任何一门学说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内丹术也不例外。内丹修炼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内丹之学,传源于远古时代黄老列庄经典哲学思想,早在黄帝之前就有实践,经过时间的历练,终于问世。现存最早的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被称为丹法之祖书。自从东汉时期魏伯阳揭示其端倪,到了唐代钟离权、吕洞宾等将其发扬光大。北宋张伯端承钟、吕之学,祖述黄老哲学,仿效《周易参同契》,著为《悟真篇》,内丹之学逐渐大显于世。

张伯端所作的《悟真篇》是继汉代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以后的又一本重要的丹经著作。全书由诗词歌曲等体裁写成,包括七言四韵16首,绝句64首,五言1首,续添西江月12首。总结了北宋以来的内丹方术,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性命双修学说,并且对陈挎《无极图》中"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使得内丹之术更加完备。

内丹术对人体生命科学来说又是一门正待研究挖掘的学科,它的学术成果,有助于促进对心肾相交思想和命门学说的形成及哲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发展。


2.内丹术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点,在功法实践中领会调形气神问题的含义

内丹术是指以人身一小宇宙的天人相应思想为主旨,进行性命修炼的方法,以人体自身为鼎炉,修炼元精、元气、元神为药物而在体内结丹,达成心身息的全面锻炼。而心肾相交是坎离相交必经的阶段,最早见于明周之干的《慎斋遗书阴阳脏腑》论中: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调摄心神是内丹修炼的根本。东晋时期,葛洪是金丹道教的理论家与实践者。他在 《抱朴子养生论》中就指出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常以宽泰自居,性淡自守,则 身形安静,灾害不干

 

2.1调形是基础阶段,采取正确的坐姿,闭眼耳目舌身,保持身体不动,容易入境

内丹术中的静坐是值得讲究的。笔者认为是调形的体现。首先选择安静的地方,修炼者入坐前应宽衣松带,坐垫质地应软硬适当,以舒适为宜,夏季宜选择散热快的,以免在修炼中温度过高对机体产生不适。头颈自然正直,面带微笑,保持放松祥和。采取双盘坐,是最有利于入静的姿势,但是要达到双盘且能坚持足够的时间,可能需要几年之久。坐如钟使身体不动,百会朝天,不偏不倚,正直端庄的从上到下保持不动。

紫阳真人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指出:以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故名曰五气朝元。练功时保持眼睛不看,耳朵不听;舌头不品五味,口不发声,鼻不嗅气味,舌顶上顎,隔绝与外 界的交通,使气息更为纯净,身体的触觉不感知,使不传入大脑,保持六根清净, 排除外界干扰纷争,使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做到上述这些,基本上是会

内丹术的静坐可以使我们调伏散乱的心念,使心不动摇,渐渐归于宁静,心定则气血和调,祛病强身,身心愉悦。通过对身形的调整,可以助于气血流通,经络疏通,另 一方面,其本身就是形体的调整和意识活动的和谐统一。

 

2.2运调气是调养气息,释放身心,进一步加强调神的作用

调气又称调息,使呼吸匀缓深长,使我们的身体放松下来,呼吸慢下来,放松身心, 实现气血调达的效果。因此,建立在调身基础上的调息,是通过呼吸的舒缓、均匀、深 长,使身体容易进入修炼状态。

内丹术的调息是运用意识,通过调整呼吸使意气相合,以后天之气调动先天之气。要做好调息工作,需修炼者根据自身情况,正确选择和运用调息方法、掌握调息要素,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把意念活动和呼吸或气息的出入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呼吸达到深、细、匀、长,自然活泼的境地。调息的内容虽然比较繁多,但其实质不在于调 息本身,而是达到心息相依,以一念代万念,从而达到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进一步增 强身体机能的一种方法,是锻炼中提高生命力的一种手段。

调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精神的集中专一,增强神对形气的驾驭能力,从而启 动真气,强身健体,达到性命的双修。

 

2.3调神凝神是存神炼气、炼精化气的关键

调神又称调摄心神、调心,实际上是虚静无为,是形与神的合一。医学经典《黄帝 内经》中说:夫上古圣人之教化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 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指出,调心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心藏神,统管人体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 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 变也。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能驭气控精。同时心神又依赖于精、气。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故调神也是在调身、调息的基础上发挥的。

调神是修炼中既重要又微妙的环节。初步入静心态平和,精力集中,杂念甚少。进一步发展思想更加纯净,心神合一,精神内守。入静再愈深阶段,恬淡虚无,飘飘然 乎恍兮惚兮的状态。当然,入静后的感觉各不相同,古人曾归纳出十六触景象和 八触景象。无论何一种内景,都不宜刻意强求,应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还需对功法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

内丹术在功法锻炼中做到调摄心神,要求修炼者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排除 一切杂念,放松愉悦,以达到思想纯净、入静的状态。根据天人相应原理,当人的心神处于中和无极化的元神状态时,即是心合于道、天人合一的过程,此时身体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应该是处于最佳状态。

通过对功法要素调形、调气、调摄心神的把握,可以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实现元气源源不断地充盈滋养,结成丹药。内丹术是中华民族的养生瑰宝,需要我们 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传承。笔者认为,它是打开中医学理论基础的钥匙,而在中国传统 文化、传统哲学和中医理论指导下调形调气调神为修炼内丹术的主要内容。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张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