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功

时间:2015/11/20 浏览次数:2416

保健功系根据传统导引法整理改编而成,由全身自上而下的自我按摩及运动组成。其动作缓和柔韧,男女老少皆宜,既可以防治疾病,又有保健作用。 
  唐代高僧释慧琳说:“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地经疏义》)保健功就是这种“自摩自捏”的导引法,其作用如明代养生家高濂所说:“……导引按摩之术,可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邪外干,使恶气不得入吾身中耳。传曰:‘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亦犹如是,故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遵生八笺》)

  一、功法 
  1.静坐 
  端坐、盘坐或靠坐均可。闭目、含胸,两手握固置于两侧腿上,舌抵上颚,意念轻守丹田,自然呼吸或顺腹式呼吸,排除杂念、身心松适,静坐约50息时间。 
  操作提示:坐姿可以根据练功场地,及习练者的身体情况进行选择。静坐时间也可灵活掌握,30~50次呼吸均可。意守丹田一定要“轻”,做到“似守非守”,不可刻意。 
  通过静坐,松静自然,排除杂念,可安神定志,培育元气,为以下的功法练习作好准备。

  2.鼻功 
  拇指微曲,用两手拇指第二节指背轻轻自上而下摩擦鼻翼两侧9~18次;再以指关节揉按迎香穴9~18次。 
  此法可改善呼吸道、鼻腔内的血液循环,加强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可防治感冒及鼻炎。“迎香”为手足阳明经交会穴,对胆胃气逆造成的右上腹疼痛,如胆蛔症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3.目功 
  闭目,微曲拇指,以指关节沿眉由内向外轻擦9~18次,再同样轻擦上下眼睑9~18次。 
  两手互搓至热,用手心热烫眼珠三次,用两手中指指腹点揉“睛明”、“鱼腰”、“瞳子髎 ”、“承泣”等穴各9~18次。两目轻闭,眼球顺时针、逆时针旋转各9~18次,轻轻睁开双眼,由近自远眺望远处的绿色标的物。 
  操作提示:旋转眼球速度要慢,旋转次数由少渐多,刚开始练习时不一定要达到规定的次数,否则部分习练者可有目胀、头昏、呕吐等反应。 
  此法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加强眼肌的活动能力与神经调节能力。调肝明目、增进视力、防治目疾。

  4.擦面(又叫干浴面、干洗脸) 
  将两手掌互搓至热,按在前额,经鼻侧向下擦到下颌,再由下颌反向上至前额,如此反复进行,共18~36次。 
  此法可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常年坚持可使面色红润,皱纹少生,具有美容作用。手足阳明经循于面,故此法可疏通阳明经气。

  5.耳功 
  接上势,用搓热的两手心搓揉耳廓9~18次;两手交替经头顶拉扯对侧耳廓上部9~18次;用两手大鱼际压在耳屏处堵塞耳道,然后突然放开,如此按放反复9次;两手鱼际堵住耳道,手指自然位于后脑枕部,此时用食指稍稍用力按压中指并顺势滑下弹击后脑枕部24次,可听到“咚咚”的声响,古称鸣天鼓。 
  操作提示:操作此势两手掌一定要稍用力压住两耳,堵住外耳道,方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灵枢?口问》篇说:“耳为宗脉之聚。”手、足三阳经直接联系于耳,阴经则通过别支(经别)合于阳经而与耳相通。《素问·缪刺论》载:“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皆会于耳中。”说明耳部与全身各脏腑、经络有密切联系,因此按摩耳廓可刺激耳窍上全身脏器组织的功能对应点,起到调节全身脏腑经络,改善脏腑器官功能的作用。 
按放耳道造成耳道内压力的变化,对增强耳膜弹性,防止耳膜内陷有较好的作用。 
  鸣天鼓可给大脑以温和刺激,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素问·海论》),能调节中枢神经,对防治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及老年性健忘、痴呆有一定作用。

  6.口功 
  (1)叩齿:上下牙轻叩36~72次。 
  (2)搅舌:古称赤龙搅海,用舌在口腔内壁与牙齿之间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9~18次。产生津液暂不下咽,接下势。 
  (3)鼓漱:用上势产生的津液鼓漱18~36次,再将口内津液分三次咽下,咽时意念诱导津液慢慢到达下丹田。 
  操作提示:叩齿时可先叩门齿,再叩大齿,也可以同时一起叩。搅舌时,次数由少到多,不可强求一次到位,尤其是对高龄有动风先兆的人,由于舌体较为僵硬,搅舌较困难,故更应注意。可先搅3次,再反向3次,逐渐增加以能承受为度。鼓漱动作,不论口中是否有津液,都做出津液很多状的鼓漱动作。
  此法可益肾固本、引津上潮、健脾益气、滋阴柔肝。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常叩齿可益肾固本;搅舌令口内津液增多,开口于口腔的消化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腮腺等),分泌功能增强,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7.项功 
  两手十指交叉抱后枕部,两手与项争力前俯后仰3~9次;以前臂运动带动两掌,两掌根部着力,撞击项部3~9次。 
  以两掌大小鱼际交替揉按风池穴,顺、逆时针各9~18次。 
  颈项为六条阳经与督脉交汇处,风池穴为手足少阳及阳维交会穴。本势对鼓舞阳气、畅达枢机、活跃气血有较好的作用。对于因寒邪郁遏或负重损伤引起的颈部经脉阻滞,出现头昏、头痛、目眩、上肢麻木、肩背酸痛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颈项处有坚固的韧带,丰厚的肌肉和皮肤,保护着深部重要的血管神经。此势可大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项部柔韧性,使该部重要的血管、神经和颈椎的功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发挥。

  8.揉肩 
  以左手掌揉右肩18次,再以右手掌揉左肩18次;以左手拇指或掌根部与余四指捏拿对侧肩井18次,交换用右手捏拿对侧肩井18次;肩关节按照前→上→后→下的方向旋转9~18次,再反向旋转9~18次。 
  此势揉、拿、转,使肩部的肩髃、肩井、肩贞、肩髎诸穴得到很好的按摩,对疏通经脉、调畅枢机,促进肩关节的血液循环,改善关节的功能有较好的作用,能防治肩关节疾病。

  9.夹脊 
  两手轻握拳,上肢弯曲,肘关节呈90o,前后交替摆动各18次。 
  操作提示:前后摆动时,两腋略收。 
  本势可增强肩关节及胸背部肌肉的活动,改善血液循环。疏通十二经脉及任、督脉的经气,增强内脏功能,可防治肩关节,胸腰椎病变及内脏疾病。

  10.搓腰 
  将两手搓热,捂于双侧肾俞穴上,再以命门穴和肾俞穴为中心左右搓腰18次,可上下搓,也可左右搓。 
  操作提示:本势先捂肾俞,次上下、次左右搓腰部。 
  腰为肾府,本势可壮腰健肾、防治腰脊疼痛及痛经、闭经等病症。

  11.织布式 
  伸脚坐势,双膝并拢,足尖向上。先吸气,两手心向前,指尖相对,俯身推向足尖,配以呼气,推尽即返回,指尖相对,手心向里,身体回正、吸气,如此往返推36次。
  操作提示:初练时可自然呼吸,待动作熟练后再配合呼吸。前推幅度可从小到大,不必一步到位,以免拉伤腰部肌肉。 
  腰部的前倾和回正使腰背肌群充分地舒缩,配合呼吸调节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加强组织代谢,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腰背痛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12.和带脉 
  自然盘坐,两手握固,上身左俯前倾,右转后仰,旋转18周。再右俯前倾,左转后仰,旋转18周。俯时呼气仰时吸气。 
  操作提示:本势可先自然呼吸,动作熟练后再配合呼吸。 
  本势通过腰部的旋转的俯仰,使胸、腰椎,腰背和胸腹肌肉以及胸、腹腔内脏器,得到较全面的张弛锻炼。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尤其是带脉、任脉、督脉得到调整和疏通。故本势可调畅气血、强腰固肾、调和带脉,防治腰背痛及内脏疾患。

  13.搓尾闾 
  用两手食指和中指并拢,上下搓尾闾两侧各36次。 
  操作提示:尾闾为足太阳膀胱经的支脉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处,尾骨下长强穴是督脉络穴,督脉与足少阳足少阴的交会穴。
  本势可通督益肾,疏通膀胱经气,刺激肛门周围神经,改善肛周血循,防治痔疮、脱肛及妇科盆腔疾病。

  14.擦丹田 
  将两手搓热,右手心捂于右下肢相当于耻骨结节外上,距正中线约2寸的“气冲”穴处,左手掌心沿大肠蠕动方向绕脐作圆周运动,即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右下腹,如此周而复始100次,再搓热两手,以左手捂右下腹,右掌搓丹田100次。 
  操作提示:男性习练者可改为一手用掌心托兜住同侧阴囊,另一手搓丹田。 
  本势健脾益气,柔肝补肾。可增强内脏活动,改善腹部血液循环,增强肠蠕动,有助于消化,防止腹胀、腹痛、便秘、小便不利等。

  15.揉膝 
  两手心搓热,捂于两膝头,同时揉两膝关节各100次,点揉足三里穴100次。 
  膝关节,属人之八溪。《灵枢·邪客篇》说:“人有八溪,……,以侯五脏,……,凡此八溪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也,血络之所游……”是支撑人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本势可疏经活血,柔筋健骨,有防治关节炎及抗衰老的作用。

  16.擦涌泉 
  以涌泉穴为中心,用左手中食指擦右足心100次,再以右手中食指擦左足心100次。 
  操作提示:擦涌泉时要稍用力,令脚掌发热为度。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本势可开窍宁神,交通心肾,因气血下行,防止高血压,消除头目眩晕等。

  二、应用 
  保健功共十六节,有强身健体、舒筋活络、调畅气血、防病治病的作用。可以有选择地习练,也可早晚常规性习练。 
  其中,“鼻功”、“目功”、“擦面”、“搓腰”、“擦丹田”、“口功”等,可作为其他功法在收势后恢复常态时用。
  保健功最适宜患多种慢性病以及中老年人习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