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1 周倩2 赵志广3 韩雅1 王红卫1 左长辉2 孙依琳1 宋子烨1 刘晓鹏1
(1.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北京100029;2.天津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 天津300193;
3.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日照276826)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武医的历史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脉络,并且结合当代的时代环境与时代需求,探讨研究武医养生在当代如何去传承与发展。通过以上来明晰武医养生在当代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的方式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整合与分析武医的历史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的时代环境与时代需求总结出武医于当代的价值与意义。研究结果:1.武医养生的嬗变。2.武医养生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武医养生;武医结合;嬗变;传承
1作者简介:王帅,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E-mail:wushu2018shuai@163.com
1前言
武术是我们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而中医是我们中华传统医学,千百年来两者为适应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发展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而武医的由是古代武术习练者们对人体构造的了解和气的运用,基于传统武术的经典拳经拳理以及传统中医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以外治为主的方法,以经络穴位作为主要调理门径,运用中医各种特色治疗手段和技法进行诊治和调理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出的独特的治疗经验与秘方。正因此慢慢开始有了“武医同源”、“武医不分家”的这些说法。其后,通过千百年的发展,武医的整个体系内容不断丰富成熟。在各个时代都发挥了它的巨大价值。本文通过梳理武医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当代的时代背景及环境分析探讨武医养生于当代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2 武医养生的嬗变
2.1 春秋战国之前
武医养生的起源十分久远。早在数千年前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中华气功的初始形态。最早的记载是在唐尧时期黄河流域的人们发明了“消肿舞”。《吕氏春秋·古乐》和《路史·前史》中对“消肿舞”的由来原因有所解释,书中说是因为在该时期由于洪水泛滥,人们大多居住在高地、洞穴、树上等,再加上环境潮湿闷热,人们又缺少活动,所以导致很多人双腿肿胀,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而创编了“消肿舞”以达到保持人们身体健康的目的。这也是关于医学和武术相结合最早的相关记载。而中医的阴阳学说作为武术健身理论的基础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其后理论的慢慢形成是在战国时期的《易经》,最后正式形成是在战国到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在《黄帝内经》中有“导引按跷”的相关论述,它是一种结合了治疗与自我养身保健为一体的传统疗法,而养生之道也是在于“法于阴阳”,中医养生的思想也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相平衡以及人自身内外的平衡关系。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后世也不断创编一系列养生保健的功法套路。
2.2 秦朝至隋朝
对中医影响最深的思想文化派别是道家的思想,而对于传统养生影响最深的也同样是道家。道家的“天人合一”、“究天言人”等思想对于传统养生的影响十分的根深密切。在汉代时期就开始有许多医者将阴阳五行和中医相结合。而传统中医的基础是脏腑经络学说,传统武术中有许多动作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例如传统武术中的点穴术就是建立在经络学说理论基础上的,穴位是处于人体经络、穴位和气血的交汇处,通过给穴位处一定刺激,便会导致经络气血的流通不畅,进一步就会使人体脏腑的正常功能运行受阻。此外武术中还有许多技法也是以此为基础创立而来,例如抓筋、拿穴、反关节等。在东汉时期的名医华佗根据各种动物的动作形态创编了名为“五禽戏”的体操。用来指导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五禽戏”本身也就是武术,武术的较浅境界是强身健体、搏击制胜,而当武术练就到一定层次之后,即能领悟“无招胜有招”的无为境界,从而进一步探求天、地、人的因果关系。这与中医中所说的人体正气受外界风寒侵袭所导致疾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武术可以增强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而对于一名医者,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的状态从而康复。
2.3 唐朝至清朝
唐末五代时期,我国气功养生术由外丹转向内丹,以成都为中心的西蜀地区,是道教内丹修炼理论和实践的发源地。著名炼丹家彭晓著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通过发挥《参同契》原理阐述了自己的内丹修炼思想。彭晓的著述和修炼活动,让道教内丹气功养生术从蜀地传向全国。古代医学家根据传统医学理论提出了人体有“三宝”即“精、气、神”,这三宝对习武者至关重要,传统武术的拳种通过筋骨肉等“有形之身”的锻炼来达到培精、调气、正神的“内外兼修”。唐代有“药王”之称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将道家精气形神与运动养生功法理论结合指出“气”的作用。宋代起,养生之道、养生之术逐渐走向民间,武术与气功为越来越多人士所喜爱。苏轼亦曾研究养生之道、吐纳之法,其著有《苏沈良方》,还用韵文作《养生说》,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熟记。元明时期的《拳经》指出“气”、“神”对练功的好处,传统武术中各派功法都重视身体的精气神练习。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精气神三宝是身体中与生俱来的、强调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而武术理论中的三宝,是通过武术锻炼来培养身体中的精气神。明朝时期,少林曹洞宗师无言正道被当时的皇帝任命为少林主持,并且创立了少林寺永化堂。并且当时还有八位王子跟随他出家,而且其中有两支在后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跟随这些王子一同出家的人中还有不少优秀的宫廷御医、武术高手等。由于这些优秀人才的涌入加以少林寺内的英才各方的不断努力,少林禅武医不断发展提高。无言正道大师正是将禅武医具体化、形象化,使得少林禅武医的发展愈加辉煌灿烂。少林禅武医的发展愈加完整统一规范化。而少林寺永化堂的传承由明初-直传承到清末,持续兴盛发展。明末清初,形意拳以“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而创拳,同时依据“五行”相生关系中形成形意五行拳的相生关系;根据五行的相克之理形成形意五行拳的攻防原理。庄子说过食用有形之物是人体后天生命摄取精气,滋养形体的基础。因此,药膳食疗也是传统武医“以外为治”的主要形式之一。孙思邈、张景岳等人都对食物的作用有所解释,传统中医养生,强调以食为主、以药为辅,来补益精气、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也有谈饮食的作用。在论及养生之道时,注重饮食是养生之根本,在《食宪鸿秘》中指出养生最重要在于饮食,并将药材和食材结合,成为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膳食。综上所述,习武之人结合饮食养生之道,不仅可以起到“治未病”的保健功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健康,增强气力。
2.4 近现代时期
清末民初武术家黄飞鸿,近些年来受影视剧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且喜爱,而黄飞鸿其实不仅是广东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同时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创立了著名的“宝芝林”医药馆。同一时期四川民间武术发展活跃,以武会友的活动很流行,很多地方定期举办擂台赛。在成都最有名的是“打金章”,即自 1918 年开始,在青羊宫举办的武术擂台赛。“打金章”规则简单,不准戳眼、锁喉、击裆,以倒桩、出血、自动认输来判断输赢,若未出现以上三种情况,则以点数多少来判断输赢。参与“打金章”的武林中人,多有正骨疗伤妙招。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机构和民众纷纷内迁四川避乱,郑怀贤、朱国祯、李雅轩等南北各路武林高手,内功运气、强身疗伤好手也随之入川。他们将许多武术、疗伤流派的精髓带到四川,并在四川开展以骨伤诊疗为主的治病救人,为四川武术和骨科医学发展注入了活力。武术与中医骨伤科互参共荣,近现代史上有许多对此的历史著述,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武医大家”,曾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的郑怀贤教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专家和武术家,著有《正骨学》、《伤科诊疗》、《伤科按摩术》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武医结合的传统。有“神力千斤王”之称的王子平,生前曾担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不仅出身于武术世家,擅长查拳和太极,还是一位著名的伤科医生,撰写有《祛病延年二十势》、《拳术二十法》等书。近现代著名骨伤科专家杜自明在《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中指出大多习武之人也会正骨,其主要原因在于经常习练武功难免会有跌打损伤,所以慢慢的就久病成医了。中医中的正骨法和武功技法密切相关,将擒拿、点穴与正骨理筋结合于一体,演变出今日的“一指禅推拿”、“经穴按摩”、“正骨推拿”等按摩技法,在武医养生的有机结合下,创编和发展了许多养生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木兰拳、简化太极拳等。
3 武医养生的传承与发展
3.1 国家层面
以“共建共享”和“全民健康”为战略主题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站在国家发展的大局观,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力求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国民的体质状况自 2000 年以来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慢性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整体健康压力与日俱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强体医融合”是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健康基础。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英国威廉王子时就提出中英将举行一系列武术、气功等项目的交流与赛事来促进两国间的体育交流合作;2016 年两会期间,体医结合提案就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6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健康观;从 2020 年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治过程中,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拳术对疾病的干预、治疗作用,引发了学界对传统武术与医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从而促进了武学与医学相融合下养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武医养生教育,完善相关制度,逐步完备武医养生教育体系,加快武医养生人才的培养,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3.2 社会层面
社会是一个广泛的群体,武医养生的发展离不开这个群体,我们需要在社会中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将武医养生的模式传入到社会的广大群众之中去,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接触到武医养生,并去接受武医养生,让他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武医养生的价值和功效,让群众的观念从有病再治转变为无病也先预防,同时,武医养生其实是融合了多学科与广泛知识的事物。让武医养生进入社会更有利于其发展的更加完善,更加适合当今的社会的状况。在当今社会,全民健康是重中之重的,在《“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促进健康、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3 学校层面
3.3.1 中小学
在中小学,尤其是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学习武医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学习武医我们可以从容的处理日常一些训练导致的伤病以及不适,以及明晰导致伤病与不适的原因。并且通过传授学生们武医相关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以及学生家庭的自我养生水平以及保养和改善身体状况的能力。
3.3.2 高校
对于高校来讲,首先发展研究武医对于体育学院,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来讲是尤为重要的,是重中之重。他是这个专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完善武医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促进本专业的发展,其次对于大学生来讲,掌握一些基本的武医保健知识,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养身意识水平和改善提高自身身体机能与状况的能力,达到强身健体、健康生活的目的。如当今一些高校,在实践方面,当今有一些高校,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体育学院长期都坚持着“武医融合”的实践模式,为社会培养了一些既懂武术又懂中医的专业人才。而且在当今高校,武医养生在高校的发展并不乐观,无学科、无明确定义、无专业建设,在武医养生方面的教师专家人才也十分稀缺,所以对于武医养生在学校的发展还需要重视起来,想办法去改善提高。
3.4 组织机构层面
健康对于人来讲十分重要,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身体、心理等上面都是呈一个良好状态。但是随着当代的社会各种压力等复杂情况影响下,许多人的健康方面都出现了问题。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了养生,认识到了养生的重要性。那么对于我们常说的健康中国来讲,健康的不仅是个人,更重要的是广大的群体健康,也就是全民健康。涉及到这么广泛的层面个人的力量也就微乎其微了,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并且完善相关的机构组织。并且加强武医相关的教育以及人才的培养。能有越来越多的武医人才能够投入社会之中。不断的完善并且发展武医养生相关的健康养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在社会之中推广武医养生,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是肯定需要专业完善的组织机构才能够有效推行起来。成立这些组织极有利于武医养生的发展与传播,对于普及传播武医养生起到了相当良好的作用。我国最早成立的全国性气功组织是于 1981 年成立的中国医学气功协会。2023 年 11 月中国医学气功协会即将成立武医养生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气功招式的收集整理,倡导举办武医养生类的功法赛事。建立相关的机构组织不仅可以加强对于武医养生的推广传播,而且还可以加强培养武医养生专业的相关人才,推动武医养生整个教育体系的改善提高。
4 小结
武医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与本土特点,将武医养生历史发展脉络分为萌芽、发展和融合三个阶段进行纵向梳理,使得对各个时期武医发展历程和成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武医丰富的历史经验积累,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强体医融合起到重要作用。“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它高度概括了武术与医学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武医,本文从国家、社会、学校和组织机构四个层面进行探究,总体而言,武医养生学科体系未正式建立、缺少相关教师资源和人才培养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各界力量推广武医养生,从而推广传统武术的发展,培养武医专业人才,可以促进武学与医学相融合下的养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并为促进民族文化自信和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继旭,刘艳君,郑健.健康中国背景下“武医融合”发展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中华武术,2023(09):68-71.
[2]王德忠,李盛唐,覃明路. 武医融合背景下医学类高校健身气功课程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C]//中国班迪协会,澳门体能协会,广东省体能协会.第八届中国体能训练科学大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3:340-344.DOI:10.26914/c.cnkihy.2023.015470.
[3]张献科,范东方,李小慧. 嵩山少林“禅武医”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基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C]//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2022 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大会摘要集.[出版者不详],2022:447.DOI:10.26914/c.cnkihy.2022.045657.
[4]张榜显. “健康中国”视域下少林“禅武医”养生功法对老年人健康促进作用[C]//广州体育学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理生化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2022 年第七届广州运动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216.DOI:10.26914/c.cnkihy.2022.037036.
[5]胡宇. 新时代武医融合协调发展的路径窥探[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出版者不详],2022:411-413.DOI:10.26914/c.cnkihy.2022. 003749.
[6]张庆广,李印东. 互联网时代武医融合的新形势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出版者不详],2019:7771-7772.DOI:10.26914/c.cnkihy.2019.032527.
[7] 马林.武医同源:中医之理对武术之打的影响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8,7(10):78-79.
[8]赵明元. 少林禅武医的传承、特征与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