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丨终志正而圆满,守端直以长行!

纪念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逝世一周年

时间:2024/2/25 作者: 徐婧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浏览次数:209

编者按:为纪念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逝世一周年,中国中医药报特约其友人和女儿撰文追忆往事。其中,国医大师薛伯寿提到,路先生长年坚持练习八段锦、吐纳调息以及按跷导引等,并善于养心养神,百岁仍耳聪目明,思维清晰。且薛老自己也每日坚持太极功法,修养身心。练习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气功项目,可以调节体质,陶冶情操,春风送暖,一起练起来。


微信图片_20240225163416.png

中国中医药报编者按: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被誉为“杂病圣手”,以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获得广泛赞誉。他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推进学术继承创新;关注中医药发展,多次建言献策。为纪念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本报特约其友人和女儿撰文追忆往事。


岐黄宗师 杏林楷模

国医大师 晁恩祥

时光荏苒,弹指岁余。不觉间,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一年了。路先生与我亦师亦友。几十年来,共同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努力前行,这些情节仍历历在目。

往事如烟,思绪万千,不禁提笔,拙笔浅墨,既是对路先生去世周年的纪念,也冀医界同道铭记这位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奋斗终身的国医大师。

幼秉家学致用,始终勤勉笃行。路先生1920年出生于河北藁城,自幼好学。幼年深受家伯中医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在家伯创办的河北中医专科学校正式走进中医、融入杏林,博览经典,铺就了深厚的中医及国学功底。新中国成立后又进修西医,融会贯通,终成杂病圣手、一代宗师。

一生刚正不阿,挽救国医颓势。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当时在卫生部工作的路先生,利用工作之便四处奔走,向中央反映中医工作情况,得到党中央对中医工作的重视。后来,卫生部中医司设立,中医研究院和四所中医院校组建,路先生是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

深耕临床不辍,造诣登峰造极。路先生先行医、后涉政,再又回归临床,这个经历,使其在认识诊治疾病、担起医者大任时,有其独到的方面。

路先生天资过人、熟稔经典、学纳百川,学贯中西古今。他精通内、外、妇、儿各科,精研伤寒温病之学,擅治杂病,着药轻灵,屡起沉疴,救人无数,被业界称为“杂病圣手”。他长期专注于调理脾胃、胸痹心痛及慢性疑难病症研究。重视脾胃调理,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是他诊治疾病的一大特色。他提出的“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的脾胃调理思想独有见解。

他发展湿病理论,从医独树一帜。他发明燥痹论述,是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也是终身名誉主任委员。

立德树人传真,弘扬国粹文化。路先生医者仁心、德艺双馨,心系百姓苍生。行医八十余载,直到去世前,仍以百岁高龄之躯,亲临一线,躬耕临床,这是真正的大医精诚。

路先生一生重视中医教育,早在20世纪50年代,路先生为北京中医学院的筹备和创建,做了大量幕后工作,校址确定、教师邀聘等都有他积极奔走协调的身影。

路先生的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著述宏富,主编出版了《路志正医林集腋》《实用中医风湿病学》《路志正医学丛书》《中医湿病证治学》《中医内科急症》《痹病论治学》《实用中医新病学》等20多部专著。

他学验俱丰之余,还亲身教授学生。路先生一生共培养指导了研究生、学术传承人、中医人才或徒弟200余人,桃李满天,他们已成长为中医界的中坚力量。

斯人已去,念此茫茫。路先生的著作学说必将成为杏林同道的精神财富。


大医精诚典范留世间

国医大师 邹燕勤

在缅怀中医泰斗路志正国医大师仙逝一周年之际,追忆和路先生认识、学习、得到路先生多方面指导帮助之事仿佛就在眼前。

路先生是我最尊敬的老中医,初次见面是我跟随家父邹云翔教授去北京会诊时,在卫生部中医司认识了路先生。路先生告诉我:“邹老早年赴京独自诊病时,我常会陪同左右并侍诊。”当时我的心中就非常感激路先生对家父的照顾。

第二次见到路先生是在广安门医院。那时我正步入中年,在江苏省中医院担任肾科负责人。到了北京总想参观学习,充实与提高自己,带好自己的团队。没有事先联系,在广安门医院遇见了路先生。路先生说:“你父亲是中医药辨治疾病的高手,你来看看我的病区吧!”参观学习是从管理学起,再从病案中学习疗效,整个病区整齐清静,中医药辨治各种疾病很有疗效。我心想路先生做什么精什么,真了不起,进一步增加了敬仰之心。

路先生很关心中医肾病事业的发展,受张琪教授之邀,出席了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鼓励到会学者为中医肾病工作努力奋斗,并传授自己临床的经验。我看望了路先生,祝路先生身体健康并摄影留念。

路先生为我们的多部著作深情写序。弟弟邹孚庭与我及家人,收集了家父的文学著作及书法,出版《名儒大医邹云翔·文学集》《名儒大医邹云翔·书法集》,请德高望重的路先生写序。在《邹云翔手录张简斋孤本医案赏析》一书的序中不忘对邹氏忠诚予中医事业的鼓励,“三代名医博导不拘门派传承,弘扬中医学的大医精诚,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说:“研读《赏析》一书,引而申之,推而广之,必将获益匪浅。此不独为医者之幸,实为生民之幸也。”

路先生的女儿路洁在全国宣讲路先生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办了学习班。路先生的博士生、博士后在路先生的精心培育下已任业务要职,传承有人,衷心祝贺。

路先生己离我们一年了,但其音容笑貌、大医精诚的典范永远留在我们心间。我们要进一步学习他在中医药岗位上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中医药事业的伟大精神,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作贡献。


缅怀路志正老师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廉州名医路行健,

幼承庭训自家传。

崇有贵无相互参,

儒道互辅尚自然。

发掘求证中医药,

殚精竭虑谋发展。

团结同道创学会,

务本正纲育英才。


嘉惠杏林 谦恭厚德

国医大师 薛伯寿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国医大师路志正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诊室的大厅再也看不见路先生的身影,但我的脑海中却常常浮现这位鹤发童颜的师长、仁者。

路先生1973年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担起重任,开拓创新,坚持中医特色,创办中医内科研究室,创建中医风湿专科,独树一帜。我担任了十多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班主任,为了提高讲课水平,我常常向路先生请益,学术讲座也经常请路先生。路先生积极提携后学,对我们极其关照,言谈之间都是对中医发展的殷切之情。

路先生集百家之长,学纳百川,崇东垣之学,尚脾胃为本,独有建树。我曾多次受路先生教诲,受益良多。路先生临床重视调理脾胃、顾护脾胃生机,他认为持中央可以“滋养五脏”“生养气血”“生长肌肉”“束利机关”“通利孔窍”“滋养脉络”。我在治疗脾胃病及多种慢性病、疑难病过程中,亦受到了路先生调脾胃的学术特色影响,重视调脾胃、畅气血、怡情志。

2003年4月中旬到5月初,北京“非典”疫情肆虐。在中医药防治“非典”座谈会上,路志正提出:中医人员应充分参与临床救治工作。路先生和其他中医专家的意见最终得到重视并予以采纳,中医正式进入北京抗击“非典”的主战场。我总结出“非典”辨治八法及方药,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不同阶段所表现的寒热虚实变化,辨证指导选用不同的方剂,得到了路先生的认可。

为中医药事业的生存发展,路先生奔波努力了一辈子。推举人才、保护民间医,认可中医乙脑治疗经验、中西医结合救治血吸虫病,传为美谈的“八老上书”,中医司的成立、中医研究院的创建,都有路先生的身影。

路先生百岁高龄仍坚持门诊临床、带教、读书学习。路先生常说:“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多看病,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他还说:“每天我都有一种紧迫感,因为我还有许多工作尚未完成,要珍惜每寸光阴,不用扬鞭自奋蹄,争取为中医药事业再多作些贡献!”路先生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让人称叹的是,路先生百岁仍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路先生长年坚持练习八段锦、吐纳调息以及按跷导引等,并善于养心养神。我也是长年坚持临床带教,每日坚持太极功法,修养身心。近距离的接触,我可以感受到路先生平日的状态,气定神闲,悠然自怡。

自古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路先生处世,不矜名,不计利,垂范后世,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促中医发展,创立新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论文百余篇,著作廿余部,此其立言也。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相信路先生的德风仁术,在中医药发展的新篇章里,仍然熠熠生辉!


追忆我的父亲国医大师路志正

北京路志正中医药研究院路洁

微信图片_20240225163451.png


我敬爱的父亲去世一周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他的谆谆教导时时铭刻在心。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还记得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姊妹随父母在农村老家居住,无论白天下地劳作多么辛苦,每到夜晚,父亲总会给我们讲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 “荆轲刺秦王”,或者猜中药谜语,如“举头望明月”-当归,“五月中、糊窗棂”-防风。现在想想,很多中药都是他老人家口传心授记在心里的。那时家里的藏书都没了,父亲就和大姐一起,把熟记在心的《医学三字经》《十二经穴位歌诀》《伤寒论》等中医启蒙书背写下来,让我们背诵。父亲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夜晚我们围坐在油灯前,父亲要求我们先认生字,再反复读熟,他给每人50个黄豆,我们吟诵一遍,就取一个,从左边放到右边,这样一遍遍地,从磕磕绊绊到流畅背诵,为我日后步入中医的殿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年后,父亲常教导我们,学习应该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学习医学,更不能有门户之见。在国医大师颜德馨的大声疾呼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同济大学率先启动了“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这是创新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一大举措。由颜德馨、邓铁涛、朱良春、张琪、周仲瑛,再加上我父亲,共六位国医大师担任导师,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当时父亲第一时间就告诉我:“这个培训班很有特色,不仅开设了国学课,最主要的是几位大师集毕生之学临床带教,你应该争取去学习。”培训班前后共历时三年,每次临行父亲总会叮嘱我:“别惦记家里,这儿有我呢,你妈也挺好的。”而每次回家,父亲总会关切地询问我:“你们都学的什么呀?有什么收获吗?”每每回忆至此,父亲的关爱之情记忆犹新,我都不禁潸然泪下。

精于辨证 勤于临证

跟随父亲临证学习,我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父亲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我们善学好思的能力。他强调临证不能有固定思维,一定要在四诊的基础上进行思辨,望、闻、问、切只要有一诊不符,就要在心中产生疑问,并琢磨其中的原因,不仅要详细记录病案,更要深入思考病性、病位,就算寒热错杂也要有先后主次之分。侍诊时父亲常会突然发问:“这是什么方子?”接不住就得挨批,但遇到典型的疑难病案,他常启发我们思考辨治和用方思路,或引导我们自己读书寻找答案。有时只一两句点睛之语,我们就顿开茅塞,发现一团乱麻的证候有了次第。临证之初我常感“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尤其当患者一股脑说出来很多症状或治疗经过,更需要认真倾听、反复琢磨,当把其中的矛盾点解决,就会发现特别清晰。

父亲熟稔经典,融汇百家,崇尚脾胃学说,把他毕生的经验汇编成书,出版了《医林集腋》《中医湿病证治学》《无病到天年》《大病预防先除湿》等临床和养生专著,形成了“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的学术思想体系,父亲临床上用药轻巧,注重条畅气机,具有“四两拨千斤”之效。他根据我先药后医、医药结合的学习经历,给予我具体的临证指导,尤其告诫我“以平为期”的要义。在与父亲悉心相伴的日日夜夜中,这些指导不仅使我的临床不断精进,更使我收获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每当我在出诊时体会到了平淡见神奇的疗效,父亲总是会心微笑,以表达他最为含蓄的欣慰之情。

万千嘱咐 心系传承

父亲一生“医政双担”,但他最大的心愿便是将其毕生所学、所悟、所得传承下来,以救治更多患者。2022年,也就是父亲去世的前一年,父亲亲笔修改文稿,出席国医大师路志正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学习班开班仪式并致辞,并由我代其主讲了“路志正学术思想及临证应用”的全部课程。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传承与传播专项创立之时,父亲亲自整理了6箱读书笔记交予我的儿子昭瀛,并由其牵头进行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经验传承与传播研究。岁末之时,更书写了“路氏内科、得我真传”赠送予我,这是对我学医、行医最大的肯定,只是未曾想到,这却也成为父亲留给我的最后一份墨宝。

父亲一生热爱中医药,作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执行者和推动者,毕生心系传承,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其临终前反复嘱咐我与昭瀛,一定要将路氏宝贵的临证经验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医生和患者受益,而这,也将成为我们不断努力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