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之四——华佗创编五禽戏

时间:2021/3/29 作者: 孙琪年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822

华佗(生活于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名旉,字元化,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末著名中医学家,年轻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如今的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对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及针灸临床、气功均有很深造诣,尤其擅长外科、麻醉和气功,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至死。华佗对古代中医药学有较为全面的贡献,其中中药麻醉复方麻沸散和气功功法五禽戏是其“专利”。这里我们就说一下华佗的五禽戏。华佗(生活于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名旉,字元化,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末著名中医学家,年轻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如今的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对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及针灸临床、气功均有很深造诣,尤其擅长外科、麻醉和气功,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至死。华佗对古代中医药学有较为全面的贡献,其中中药麻醉复方麻沸散和气功功法五禽戏是其“专利”。这里我们就说一下华佗的五禽戏。

 

 由南宋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后汉书》介绍了五禽戏。该书《华佗传》通过华佗对其徒弟吴普的一番话,道出了五禽戏及其作用和原理。华佗认为,人应该经常运动,但不要过量。运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血脉的流通,并由此起到防病除疾的作用,其中的道理就如“户枢不蠹”一样。并告诉学生古代那些懂得养生的人,经常通过模仿自然界熊鸟等动物的动作,来运动形体、活络关节,以求延缓衰老。华佗创编的导引方法名为五禽戏,共有5节,分别称为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后世一般称之为猴戏)、鸟戏。五禽戏有养生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坚持锻炼可使腿脚活动利索,这是这套导引术的养生作用;当人体有不舒服的时候,锻炼其中的一节戏,使人微微出汗后,身体就会有轻松的感觉,且能增进食欲。相传吴普因坚持锻炼“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五禽戏的养生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华佗亲创的这套被称为整套导引功法鼻祖的五禽戏当时未能完整地保留下来,其因有二:一是华佗烧毁了载有五禽戏的书卷。被曹操关押于狱中后,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据说他在临死前曾把一卷书交给狱吏,并告诉狱吏此书能够救人命,但狱吏不敢拿,于是华佗就一把火把书烧了,有人推测这卷书中可能载有五禽戏及同样没能流传下来的中药麻醉剂麻沸散。二是吴普拒绝官府诱惑、秘而不言。华佗死后,当官府找到得到华佗嫡传的吴普要其演示时,吴普以年事已高为托词,稍稍应付了几下便草草收场。《华佗别传》记载了曹操的孙子曹叡(魏明帝)命吴普演示五禽戏及吴普拒绝之事:“吴普从佗学,微得其方。魏明帝呼之,使为五禽戏,普以年老,手足不能相及,粗以其法语诸医。”就这样,五禽戏便失传了。现存文献中最早完整记载该功法的是南北朝的《养性延命录》,据说这是作者陶弘景通过广泛的民间走访整理而成的。从南北朝到明清的千余年期间,五禽戏出现了多个版本,操作方法各不相同,且差异很大。但总的变化趋势是,动作有繁琐转向简便,运动量由大变小,适宜人群由青壮年变为中老年。以虎戏为例:《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中的操作方法是:“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引长腰侧,脚却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而明代《赤凤髓》中的操作是:“闭气低头,拳战如虎发威势。两手如提千觔铁,轻起来,莫放气。平身吞气入腹,使神气上而复觉腹内如雷鸣,或五七次。”可见,两者无论是操作方法还是仿生要领,均相差巨大。前者侧重于形的模仿,难度和运动量都很大;后者侧重于神的锻炼,难度和运动量均相对较小。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也有多位专家研究五禽戏,如安徽医科大学体育教研室的马凤阁、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气功研究室的焦国瑞、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的虞定海、安徽亳州华佗中医院国医堂的夏克平等都推出了各自版本的五禽戏。他们整理的同名功法各有千秋,其中:马氏的五禽戏可能主要适宜于青年学生锻炼;焦氏收集的五禽戏版本可能是迄今最为齐全的,据说他生前共收集了几百种操作方法;虞氏的五禽戏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首批推出的健身气功功法之一,已在国内外规范推广;夏氏整理的功法则已被认定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有趣的是,上述四人中马、虞两人都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专家,焦、夏两人则都是中医专家。

 是可谓——

华佗创编五禽戏,仿生导引堪称奇;

保健疗疾两相宜,流水不腐是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