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内证的定义探析

时间:2024/4/22 作者: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71

 编者按:2022年11期中华中医药杂志刊登了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秘书长、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张海波团队撰写的文章“中医内证的定义探析”。文章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对内证的基本释义进行探讨,并从实际操作与应用的角度对内证的定义进行明确界定,是气功领域的重要文章。


中医内证的定义探析

李新1,张海波1,章道宁2,张田1,杨秀明1,张小豪1

(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内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对内证的基本释义进行探讨,并从实际操作与应用的角度对内证的定义进行明确界定,即内证是对形、气、神进行内向性的生命认知与改造并获得生命体验与优化的一种气功技能,分析了其4个方面的内涵。内证作为中医药学与中华文化独特的生命认知与优化方法,是以中医药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传承中医药精华、赓续中华文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内证;中医;气功;定义

基金资助: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No.2019-JYB-TD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No.14@ZH001),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专项(No.WHZX-2020-78)

内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中医学还是其他各家都把内证作为重要的修炼途径。但是各家都有不同的称谓,侧重点也有所出入,其起源、概念尚不明确,给深入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中医学的内证在理论指导、操作对象、操作方法和操作效果等方面都与其他领域的内证有所区别,本文将围绕内证的定义进行深入探讨。

内证的本意探源

“内”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入也,从口自外而入也”[1]108-109。在《汉语大字典》中的解释是:里面,表方位,与“外”相对[2]40-41。“证”的繁体字为“證”,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告也,从言登聲”[1]56-57。在《汉语大字典》中证是證的简化字,其解释有7个 含义,本文取 3个 含义:一是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二是凭据,帮助断定事理的东西;三是验 证、凭据、证据和佛家用语,指修行得道等含义[2]1673-1674。《楚辞·惜诵》载:“所以證之而不远”,《后汉书·缪肜传》载:“而胗独证据其事”,都是验证、证实的含义。《后汉书·邓骘传》载:“罪无申证,狱不讯鞠”,其中证是证据、凭据的含义。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中写道:“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其中证则是验证结果,即修行得道。基于以上文献,从字面解释内证为自外向内验证,获取证据。

内证这一方法集结了中国古代圣人独特的智慧,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原创文化,涉及儒、释、道、医等各家学说,在各个流派、不同阶层中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内证技术仍然在中华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内证的定义

站在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在中医药学领域,内证是独有的生命认知方式,从古至今被许多医家所提倡,对自身脏腑、经络等进行体察。现代的名医大家也多通过练功的内证方式认知生命、优化生命,并应用于临床诊疗。基于文献研究与自身体悟,笔者尝试从中医气功操作与应用的角度对内证作出如下定义。

内证是对形、气、神进行内向性的生命认知与改造并获得生命体验与优化的一种气功技能。该定义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1. 指出了内证的对象:形、气、神   该定义把内证的对象分为形、气、神3个层次。

1.1 对形层面进行内证   包括脏腑、肌肉、骨骼、韧带、皮肤等人的形体结构以及动作、姿势、行为等体察。西医学通过解剖认识人体,而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人通过解剖也通过内证认识人体生命,如《灵枢·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备急千金要方》中写道:“常当习黄帝内视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勿辍也”,此处明确指出了内证可以体察到脏腑,由此衍生形成了中医的解剖学与生理学等相关内容。在《苏东坡全集》中也详细记载了苏轼内视脏腑的过程:“内观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可先以五脏图挂壁上,使心中熟识五脏六腑之形状”。除了注重体察人体生理活动外,内证也包含了对自身动作、姿势的体察,这与气功中调身的部分一脉相承。

1.2 对气层面进行内证   包括了对人体自身之气、大自然之气、气的运行变化及其通道(经络、腧穴)等的体察。中医领域中人体之气主要体现在对人体之正气、邪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等的体察,如《素问·刺法论》中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有学者[3]统计发现,在《黄帝内经》中共有2997个地方提到了有实际意义的气字,根据其内容可分为271类。对自然之气的体察主要体现在对天地之气、木火土金水五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二十四节气等方面的体察。对气的运行变化及其通道的体察主要体现在经络、腧穴的发现与研究上,正如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的“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对气的内证一直延续至今,不断发展出了包含气论、气一元论、气化论等在内的气学说。对气的内证可谓中西医学的最大差别,也是现代科学和古代科学的最大差别,更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最大差别。

1.3 对神层面进行内证   包括对认知、情感、意志、情绪、思维等的体察。《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灵枢·邪客》指出:“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些体现的都是医者治病调神,对自身精神、思维、意志等的体察。这一点也是中医学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从侧面说明了内证是中医学者的必修课。

这3个层次各有侧重,又都是在“神”的指导之下完成的,集中展示了中医药学对生命的独特认知层次。

2. 明确了内证的方法:内向性的运用意识    这种内向性的运用意识属于气功科学内求法的范畴,是通过一定锻炼方法来增强自身的正气、智慧与能力的方法[4],是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认知与改造生命和大自然的原创方法。章文春[5]在《中医内证体察学》中指出内证是向内求证,在自己身体内部体察求证。内证的指向性是向内的、由外而内的意识,区别于由内而外的外向性的认知生命的方法。这种内向性意识活动可分为两个层面[6]:一是意识活动的内容由多到少,由繁到简,即把游移不定的万千思绪简化,使其集中专一,把外延之意识活动内聚。二是意识活动的对象由外而内指向人体生命自身即形气神,也就有了调身、调息、调心三调的操作内容。内向性运用意识主要强调把意识由外而内的注意到自己身体内,可使气内敛,对自身生命有内向的观察和判断。张海波[7]也强调内证这种方法是中医药学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方法。

内证是一个主观动态的意识操作,是人体感官的丰富与延展,从空间上是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从时间上是生生不息的动态变化。内向性运用意识是集中精神、敏化自身感知能力的过程,其中蕴含的思维方式是感知思维与具象思维,是直接地“观察”、体会各种变化情景。在此过程中通常不存在一般逻辑思维的判断、推理等概念运动。具象思维是中医药尤其中医气功的原创思维[8],中医药及中国传统文化所独具的内证体悟的感知具象思维[9]是气功内证中的主要思维方式。内证这种向内的认识、体察生命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中医药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对生命的独特认知方法与原创思维方式。

3. 指出了内证的过程与结果:通过生命认知与改造,获得生命体验和优化    生命认知是认识人自身生命活动规律的过程,在中医主要是诊断的过程。生命改造是调整与提升人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在中医主要是预防、治疗与康复的过程。内证过程中对自身生命活动的自我感知、自我诊断与自我治疗,包含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中国古代医家获得生命体验与优化生命状态的过程,是中医学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独特之处。刘天君[10]指出,中医学作为体验科学,是观察者通过对自身体验的研究而认识世界。内证恰恰是体验科学的具体方法。

内证中的生命体验是生命认知的结果,又称内景。《针灸心法浅谈》中明确提出:“练功体察到的真气运行的路径就是经络,周身的各种变化气与气化,这一切统称为内景”[11]。从现代循证医学角度来看,内证可说是中医学最早的循证方式,通过内证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产生对人体生理、病理等基本规律的感性认识,如发现经络、气血、脏腑,并且应用于临床,为中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实证的素材和丰富的内容。有学者[12-14]就做了内证脏腑、经络的试验,受试者都不同程度地体察到了自身的腧穴、经络、骨骼、脏腑。李思康[15]也认为内证是直接观察与思辨推理相结合,并使之上升成理论的实践方法,也是学习研究发展中医的方法学。《内证观察笔记》的作者[16]通过自身证悟认为内证这种观察的技术还需要道德的约束,不仅仅是对自身身体的内在观察,更是要有探索未知的精神,这些的前提是要有服务于人民的信念。生命优化是生命改造的结果,为中医养生、防病、治病、康复的理论形成奠定基础。内证的生命优化可以直接体现在调整身心方面,通过内证形气神3个层面进入到气功状态,进而优化自身的心身健康。

此外,内证的结果与内证的对象有直接的联系,不同的内证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内证对象在形的层面时内证的结果就是脏腑、骨骼等内景;内证对象为气的层面时,内证的结果则是经络、脏腑气化的状态;内证对象为神的层面时,内证结果就是神志、情绪乃至明心见性等的规律与状态。当修炼者内证对象达到形气神合一时则有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正如钱穆所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17]。值得注意的是,生命认知与改造常是合一的,往往在认知的过程中即完成了改造。内证这种独特的认知与改造生命的过程,产生了以气、经络、天人合一等为代表的中医药理论精髓与中华文化精粹,形成了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内容。

4. 明晰了内证的学科范畴:是一项气功技能     内证是在中医气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需要从气功的三调(调身、调息、调心)操作入手,以三调合一境界为基础,进而实现对形、气、神的认知与改造,这一过程本身即是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心身锻炼,故是归属于气功[18]学科的一项技能。章文春等[19]认为,内证“是通过气功锻炼使形、气、神达到三位一体,从而强化人体内的感知功能,当感知功能敏感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察知到人体内的生命运动状况”。刘力红[20]在《思考中医》中提到内证是通过自身修炼达到的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对身体的体察就是内证实验。内证技能的获得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反复的实践掌握,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攀,有其内在的规律。这种内证状态,与钱学森所述气功功能态有密切联系,并有其自身特点。对内证技能与规律的研究是中医气功学科深入研究的应有之义与重要方面。

该定义从以上4个方面初步明晰了内证的对象、方法、过程、结果与学科归属,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内证研究的进一步明确与深化。

小结

内证概念的界定对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推动作用,内证技能作为中医药学的原创方法对中医药学的循证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国医大师王琦[21]强调中医是利用气功修炼法来开悟,以提升主观认知,这都是内求体悟的认知方法。从中医药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内证技能是必修的一课。回看中医古今医家、各家先贤无一不重视内证,很多都熟练掌握。笔者深信,内证作为中医药学与中华文化独特的认知与优化生命方法,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解码中医”的重要颠覆性技术,必将对中医药乃至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发挥其应有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汉·许慎.说文解字 附检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 缩印本.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3] 张海波.再读《黄帝内经》:涉古而来的气功智慧(上).中医健康养生,2019,5(2):37-39

[4] 庞明.智能气功科学概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25-26

[5] 章文春.中医内证体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2-3

[6] 庞明.智能气功科学基础混元整体理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4:167-168

[7] 张海波.关于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国中医药报,2009-9-27(003)

[8] 张海波,刘天君.具象思维的概念及其意义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18(5):43-45

[9] 张海波,刘天君,陈静.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中医药教育的思考.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4):318-321

[10] 刘天君.实验科学与体验科学——中西医方法论比较.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1(1):34-35

[11] 尹真.针灸心法浅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333-334

[12] 刘争强,章文春.中医内证体察对体察气和经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1):5356-5359

[13] 刘争强,邓海林,邹雪芳,等.中医内证体察对体察形态结构敏感程度的研究.秦皇岛: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14] 刘建城,邱烈泽,刘争强,等.中医内证体察对手部不同经腧穴太赫兹波辐射光谱的影响.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2):602-604

[15] 李思康.浅述传统中医学中的内求法.辽宁中医杂志,1996,39(10):14-15

[16] 佚名.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2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5

[17] 钱穆.“天人合一”观——中国文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月读,2015,3(8):318-321

[18] 刘天君,章文春.中医气功学.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2-3

[19] 章文春,刘争强.中医内证体察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2):5406-5408

[20] 刘力红.思考中医.4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1-13

[21] 王琦.中医原创思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9):2355-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