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九十五——经络“连接”气之“路”

时间:2023/11/26 作者: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410

 经络是运行人体气血的通道,《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它还有联络之用,“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各部及人体内外连成整体。经络学说与气功的联系,可以说是千丝万缕。

练功可以感知经络

在诸多中医类教材中,关于经络多认为是来源于针灸。如“十一五”《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是这样描述的:经络现象“正是长期临床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古人通过长期对经络现象和医疗实践的反复观察及归纳总结,才得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循行路线的概念。”虽然,该书也认为,“古人在导引行气时的自我体悟,也有助于经络概念的形成”,但举的例子是《行气玉佩铭》,似乎少有说服力。“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阳蹻脉》中的这一著名论断,往往被人遗忘。这里我们不妨先解读一下李氏之言:①“内景”,又称内象,大致包括人体筋骨、脏腑、经络等内部组织的结构及由此而产生的形象,犹如务成子题解《黄庭内景经》时云:“黄庭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谕,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内象谕,即血肉、筋骨、藏府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也,故曰内景。”②“隧道”,犹通道。中医学中就是指经络,故《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③“返观”,是“返观内照”的简称,是指把外向的精神意识活动转而返向体内,以“观察”内景,故《仙佛合宗》说:“返观内照者,返回其驰外之真意,以观照与内也。”由此可见,李时珍之言的意思是,人体的经络通道,只有练功入静、意守内景的人,才可以体悟到。

练功可以疏通经气

活跃气机、疏通经络之气是气功的主要作用之一。在文献层面,华佗有“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之说;葛洪在《抱朴子》中明确指出:“导引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在理论层面,气功锻炼时通过形体、呼吸、意念的调控,导引人体气机的活动,可以起到行气活血的作用;在临床层面,气功疗法通过自我锻炼或外气调治,可以缓解多种胀痛类病证,也印证了它疏通经络的作用;在实验研究层面,已经观察到,气功锻炼可以促进人体的微循环、改善某一局部的血供状况。这些,都说明了气功锻炼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

练功可以“借道”经络

《养性延命录》记载了一种被后世称为“引气攻病”的治疗方法:“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这里的“和”是一个动词,意为“汇合”。这段话说的是,以意念汇合内气后,运行到疾病之处并以气攻病。那么,汇合后的气势如何运行到疾病所患之处的呢?气功学认为,它是“借道”经络作为通道实施的。这也是气功学与中医学对经络认识的不同点之一,也就是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说的:“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按:紫阳,即张伯端,内丹术南宗的代表,这里指代气功。综合各家之见,气功学与中医学关于经络的认识差异主要有:①经气走向方面。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的经络之气有固定的走向,所谓“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指头、足三阴从头走足、足三阳从足走腹(至胸)”,但气功学并非如此,只要是经络均可“借用”。以上述的头痛为例,既可以”借用“足三阴、三阳经,将下肢和躯干部的气运行到头部,也可以通过手三阴、三阳经将上肢的气运行到头部,没有方向之分。②对任督脉的认识方面。中医学认为,任脉、督脉都起于胞中,督脉沿脊柱上行,任脉沿人体前正中线上行至头部,两脉的经气走向都是自下而上的;气功学则认为,督脉之气自下而上,任脉之气则是自上而下,两脉通过上下鹊桥构成一个环,它们的经气走向“如环无端”。③腧穴大小方面。中医,尤其是针灸学中的腧穴是一个“点”的概念范围很小,气功学中的腧穴范围较大,是一个“面”的概念,往往包括了针灸学中的几个腧穴。④对正经和奇经的重视度方面。中医学一般都比较重视十二正经,而气功学则对奇经八脉“情有独钟”。李时珍就说过:“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