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基于“形神一体观”论正念治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的促进作用

时间:2024/7/17 作者: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766

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吴华阳副主任医师及其团队撰写。正念疗法立足中医“形神一体观”理论,应用于临床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安神定志,从而帮助“形”之疾病的康复。


吴华阳1 陈正光 郝伟丽 刘宁 杜宏波 叶永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 100029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身心俱疲。临床一线医护工作者以“形神一体观”为理论依据,正念治疗为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焦虑患者进行训练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安定神志,从而帮助“形”之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形神一体观;正念治疗

2019年末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中国自2003年“非典”以后又一次突发的重大流行性传染病,且已经迅速蔓延,席卷全球。被我国列为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进行严格管理疫情发生后我国积极采取了限制人员出行及全社会动员的联防联控等系列措施取得较好效果,但疾病仍然给感染者身体造成了伤害,同时也给感染者及周边人群的心理带来影响尤其是在疫情较为严重的武汉地区。笔者从1月27日起进入武汉抗疫一线工作,期间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不仅存在低氧、呼吸窘迫的身体不适,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突如其来的未知疾病,亲友们纷纷倒下,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这让很多新冠肺炎患者情绪低落,精神不振,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中医一向强调整体观,重视形神一体因此,我们在给予患者中西药治疗的同时,采用正念疗法,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调整呼吸、放松肌肉来帮助患者减轻压力、重塑信念,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1作者简介吴华阳,博士,副主任医师,wuhuayang2003095@126.com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神密不可分

  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疾病模式已由最初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局限于疾病本身造成的机体损害,精神及心理在整个疾病进程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1]。这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观念不谋而合。中医学认为,“形”和“神”是生命存在的两大要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是“形”的组成部分;而“神”主要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形神一体观”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它认为人是形体和精神的结合体,如《灵枢·本神》言:“两精相搏谓之神”,“形具而神生”。又如《灵枢·天年》云:“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形与神首先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形是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因此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中医的人体以五脏为核心,而五脏功能的协调、气血津液的输布都依赖于神的统帅调控,故有五脏藏神论。神通过调控各脏腑的气机,达到调控各脏腑机能的目的,从而主宰形体的生命活动,但神的存在,必须得到形体中水谷精微和津液的濡养,且其功能又须通形体的外在表现而体现。如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所言:“是以精中生气,气中生神,神能御其形也……形体之充固则众邪难伤”。同时,形神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体内在生理、心理活动与外环境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时,人就会生病。形与神在疾病的产生过程中也是相互影响的,若形体有病变,五脏六腑功能障碍,引起精气血津液的变化,必然造成神的紊乱,人就会出现失眠、心烦烦躁不安等临床症状,重者出现焦虑、抑郁、躁狂等精神失常状况继而反作用于形体,出现脏腑功能进一步受损。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载“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2形神失调容易导致新冠肺炎患者出现焦虑状态

由于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且人群普遍易感,因此本病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呈现为家庭聚集性发病的特征。为避免疫情蔓延,124日武汉全城封闭,新冠肺炎患者或疑似感染者均需居家隔离,外出活动受限,由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生活方式及节奏被改变,加之互联网信息真假难辨,更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容易出现焦虑不安或情绪低落的表现。笔者在隔离病房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或悲观失落的不良情绪表现,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疾病导致的身体不适影响精神状态

入院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以普通型和重症患者居多,大多伴有发热、咳嗽、胸闷、憋气、乏力、气短等不适症状,由于本病存在肺泡腔渗出增多和肺间质改变,影响气血交换,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而发热及活动可能加重缺氧的感受,患者的憋闷感更明显,故常以卧位或坐位休息为主,活动量明显减少,气血运行减缓胃肠道排空减慢,会加重患者纳差、排便不畅等症状。由于本病病位主要在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且“肺主悲”,因此,患者常感觉入院后症状并未得到迅速缓解,反而增加了更多不适的主诉,担心自己的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情绪更为低落,精神更为紧张,尤其到夜间,病房巡查及诊疗活动减少,患者常因恐惧不能入睡,失眠状态会加重紧张焦虑情绪,增加疲劳等不适,如此往复,会进入形神互相干扰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

2.2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加重身体不适

对于新冠肺炎患者,隔离病房属于陌生环境,且缺乏亲人的陪伴,会令患者孤独感增加,同时由于恐惧疾病不能被治愈,面对病友的死亡,而出现无助惶恐不安的情绪,甚至过度悲观,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上述不良情绪可伴随下列躯体化表现:疲劳、食欲下降失眠、噩梦、心悸、头痛,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感加重,全身肌肉紧张[2]。患者或反复诉说自己的各种不适,焦躁不安对治疗效果产生质疑;或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拒绝沟通交流,不配合治疗。思则气结,悲则气耗,怒则气上,《灵枢•本神》言:“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而“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精神焦虑加重了患者形体的不适症状,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阻碍了疾病的治疗。

3根植于形神一体的正念治疗

鉴于形神一体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因此在治疗时,对于精神的调节和对形体的干预同样重要。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正念”一词虽源于佛教禅修,正念疗法却是在静坐禅修的方法上,结合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而成,全称为“正念减压疗法”[3]。包括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辨证行为疗法以及接受与承诺疗法。其核心观念是在训练中,强调有意识地觉察,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以及对当下的一切观念都不作评判[4]

正念疗法是一种正性的、积极的治疗方法,可以将其理解为“端正念头,集中精神”的意思,很多人在接受一段时间正规治疗后当其再面对负面情绪和事件时,之前负性的惯性

思维被改变,继而乐观应对。有研究发现,癌症病人普遍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吴毅等通过Meta分析发现,正念疗法在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方面有显著作用,经过正念干预后的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均有下降[5]。正念训练还可以降低激素皮质醇的水平,从而改善负性情绪,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另外还可以增强心血管、免疫等多个系统的生理功能[6]。于文静等的Meta分析显示正念疗法能够稳定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水平,有降低收缩压的作用[7]。另有研究表明正念减压疗法在躯体疼痛的治疗中,能有效提高患者对疼痛的适应力,减少疼痛引起的焦虑情绪继而减低疼痛的感觉[8]

正念疗法看似是停留在意识层面的练习,但重点是以能感的、可知的、可经验的身体为依托,此时的“念”不再是抽象的“我思”,而是回到知觉世界的最基本的、原初性的身体上[9]。从中医的角度而言是调神志的方法,以“形神一体”为根源,通过调节人的情绪、情感、思维等“神”的方面,达到治疗形体的目的,“形”与“神”达到平衡之时,病症自当缓解。

4正念治疗可有效缓解新冠肺炎患者的焦虑状态

为提高新冠肺炎的治疗效果,笔者从形神一体出发,配合使用正念疗法,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焦虑,重塑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正念治疗的训练方法有很多,这次使用的为“正念减压疗法”,由正念呼吸、正念放松、正念冥想组成。

治疗步骤:①正念呼吸:普通型患者首选坐位,重症患者选择半卧位,让患者选择一个当下可以想到并集中注意力的对象,比如一画面、声音,或是词语,也可以是自己身体的某个部分比如呼吸、身体感觉、运动感觉等。在选择完注意的对象之后,让患者闭上眼睛,进行1分钟的呼吸放松练习(腹部呼吸法:吸气时让腹部向外扩张,呼气时尽力使横膈膜向内收缩,此动作重复进行,且保持气息细、长、静﹑深,尽力不发出急促的声音,整个过程都要用鼻呼吸[10]吸六秒呼十二秒,结束后正常呼吸,嘱患者开始将注意力集中于所选择的对象上。②正念放松:病人取半卧位,指导病人放松面部表情,松弛面部肌肉,2分钟后握拳,将注意力集中在手臂肌肉紧张感觉中,随后放松,依次从肩背、胸腹、臀部及大小腿肌肉进行紧张及松弛,通过放松肌肉,达到心理上的松弛。③正念冥想:由于病房外临菱角湖,引导患者想象自己身处湖边,体验波光闪动、湖水拍岸及风拂过脸的感觉,引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当下,努力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感知,不作分析和评判让自身情绪自然释放。

部分患者在刚开始正念治疗时,思绪繁杂,情绪波动,难以进入安静的状态,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安慰和疏导,令其不必紧张或担心,顺其自然,适当延长冥想时间,正念治疗每日进行一次每次十到十五分钟,患者情绪改善后,可改为2日进行一次。

参考文献

[1]岳计辉,王宏,温盛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J].新医学,2020,5 1(04):241-244.

[2]陈丽,贾守梅,赵缨,等.抑郁障碍患者躯体化症状及临床特征的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2019, 34(11):974-978+992.

[3]于璐,熊韦锐.正念疗法的兴起、发展与前景[J].学理论,2011(12):47-48.

[4]姜金波,任垒,毋琳,等.正念疗法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9,21(06):604-606.

[5]吴毅,何勇辉,张嘉欣,等.正念减压疗法对我国癌症病人焦虑、抑郁水平影响的Meta[J].全科护理,2019,17(22):2705-2709.

[6]徐慰,刘兴华.正念训练提升幸福感的研究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03):197-202.

[7]于文静,刘华雪,张爱华.正念疗法对冠心病病人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护理研究,201 8,32(08):1211-1217.

[8]石林,李睿.正念疗法:东西方心理健康实践的相遇和融合[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 1,19(04):566-568+565.

[9]付雅琦,彭先桃,周晓芸,等.基于梅洛-庞蒂身心一体思想对正念疗法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9,40(0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