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高校中医气功教育的“三步走”发展构想

时间:2024/6/9 作者: 刘红杰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060

刘红杰1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广州 510632)

摘要: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和国家卫生事业,高校中医气功教育可在 5-15 年之内,按照“三步走”规划:第一步,中医气功学学科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二级学科;第二步,《中医气功学》课程列入中医学类本科必修课;第三步,中医气功学进入本科专业目录。为此,必须实施的关键措施为:提高高校中医气功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模,将中医气功作为适宜技术大力推广,以规范的研究方法获得中医气功的高质量研究证据。

关键词:中医气功;高等教育

1作者简介:刘红杰(1974-),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文化E-mail:hongjie_liu@jnu.edu.cn

普通高等院校(高校)是各门学科开展教学、培养人才的主战场,对学科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医气功学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前中医气功教育的广度、深度、规范度仍比较薄弱,与其贡献度不相匹配,这严重阻碍了中医气功学科的发展。有鉴于此,中医气功教育,有必要利用好高校这一重要平台,在国家法律法规框架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长期发展规划,施行相应的有力举措,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和国家卫生事业。

1“ 三步走 ” 发展构想

参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办发〔2021〕3 号文),因应高校中医气功教育的现状,不揣冒昧地提出“三部走”发展构想。

1.1 第一步,中医气功学学科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二级学科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专业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某一学问能否在国家层面获得业界认可并发挥影响,列入该目录是标志性的。

199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批准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中医气功学曾被列入增补的二级学科,位于“中医学”一级学科内,代码 1004S1。但遗憾的是,此后的各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再也无法寻觅到“中医气功学”的倩影。当前各个高校(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的中医气功研究生招生培养过程中,“中医气功”仅做为一个方向而存在,依附于中医基础理论(100501)、针灸推拿学(100512)等二级学科中。

相似的情况还有,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目录中,“中医气功学”也曾作为培育学科获得肯定,但在此后的“十三五”、“十四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目录中也再无身影。

以上表明,中医气功学的学科建设是有一定基础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各高校该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经过 5-10 年的建设周期,抓住机遇,将其列入中医学一级学科下的正式二级学科或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方面,“针灸”独立于“中医”而成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代码 1059),已有珠玉在前。

1.2 第二步,《 中医气功学 》课程 列入中医学类本科必修课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3 版,中医学类的本科专业包括了中医学(100501K)、针灸推拿学(100502K)、藏医学(100503K)、蒙医学(100504K)、维医学(100505K)、壮医学(100506K)、哈医学(100507K)、傣医学(100508TK)、回医学(100509TK)、中医康复学(100510TK)、中医养生学(100511TK)、中医儿科学(100512TK)、中医骨伤科学(100513TK)共 13 个专业。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有部分高校的针灸推拿学专业将《中医气功学》列入必修课程。在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中医气功学》仅做为专业选修或公共选修课程。作为中医学类的本科毕业生,从未接触过《中医气功学》课程的大有人在。气学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缺乏对“气”的直观认识和了解,是不可能真正学好中医学的。因此,必须大力推广《中医气功学》课程,经过 10年左右的时间,将其列入所有中医学类本科的必修课。

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的领导、专家可与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专家充分沟通,形成行业、专家共识,充分认识到设置《中医气功学》课程对于中医学类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的修订中有所体现,使之成为专业认证的必要内容;还可以在新一轮的中医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验收过程中有所涉及。

1.3 第三步,中医气功学进入本科专业目录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 1998 版本中,中医学类本科只有 4 个(中医学、针灸推拿学、蒙医学、藏医学),此后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增补,目前已经增加至 13 个(详细名单见上节),特别是中医康复学、中医养生学专业的设立,为中医气功学成为独立的本科专业确立了标杆。

中医气功学,是中医学与气功学相交融的产物。目前,一般将中医气功学视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门研究中医学领域内气功学术的历史发展、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和临床应用及其原理的学科。但究其实践来看,中医气功学将要或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适用范围,相较于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防治体系,并且在养生、保健、防治、康复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稳定增长的社会需求。国务院于2021 年 7 月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也提到:“推动武术、龙舟、围棋、健身气功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鼓励支持各地与国外友好城市进行全民健身交流。”这都为中医气功的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因此,假以时日,保守估计如 15 年左右,中医气功学完全可以进入中医学类本科专业目录。

2 关键实施措施

实现“三步走”构想的关键在于扎实开展切实可行的实际工作,窃以为关键措施有三。

2.1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模

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决定力量。高校中医气功人才,在现行法律框架内,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师,在达到中医师标准之上,再具备中医气功的必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即以中医气功学的专业知识为中心,与其他专业相近的、有较大相互作用的知识(如医学专业知识、人文社会哲学知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知识)作为网状连接,形如蜘蛛网。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明显高于一般健身气功师的要求,是对人民健康的负责,也是坚持正确的中医气功发展方向的内在必然要求。

当前高校培养的中医气功人才的质量与规模都有待大力提高。质量的突破点,在于研究生教育,以现有招收气功方向研究生的数所中医药高校为中心点,逐步拓展,培养一批懂气功、爱气功、具有较强教练气功能力、兼备古典与现代文化视野的高素质中医气功人才。规模的突破点,在于本科生教育,以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抓手,以《中医气功学》课程修读为切入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为要求,打破神秘感,提高实用性,多方面推广形神一体、注重涵养道德的气功锻炼技能,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了解中医气功,并愿意为之努力学习、提高,久久为功,必能涌现出大规模的中医气功人才。

2.2 作为适宜技术大力推广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中国特色康复医学”“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和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等等目标要求,这些都是中医气功可以大显身手的领域。

同时,国家卫生部门也在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中医气功以其简单、易行、有效、低廉的特点,必然可以成为各地适宜技术的重要内容,发挥较强的防病、治病、养生、康复能力,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随着中医气功适宜技术服务面的不断拓展,对中医气功人才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对中医气功学科发展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强烈,中医气功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适用范围的独特之处也会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知,中医气功学本科专业的设立就会水到渠成。

2.3 以规范的研究方法获得高质量研究证据

在当今世界(包括中国)科技文化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现代科技文明,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西方科学、西方文明。爱因斯坦曾经谈到:“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 而中医气功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为基调的,其天人合一的方法学与西方科学的这两个基础迥然不同。当前的中医气功研究,还处在方法学的摸索阶段,研究证据的质量不高,其得出的结论还不能为大部分科研工作者和管理部门所广泛认同,对中医气功发展的助力、规范作用也相对较小。

但是,中医气功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之路。只有兼容中西的研究方法,才能获得有关中医气功的高质量研究证据,才能正确评判中医气功的优势病种、优势领域,才能对中医气功在防治疾病、养生、康复等各方面的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这是高校中医气功教育界的应尽之责。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高校中医气功教育的前进之路漫长崎岖,但只要广大同仁同心协力,在党的领导下正确前行,其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美好前景就在眼前!

参考文献

[1]刘天君,章文春.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张海波,刘天君.加强中医气功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C]//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 2014年医学气功学术年会.北京,2014:28-31.

[3]刘红杰.中医文化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20.